登陆注册
2743000000036

第36章 诗歌创作(一)(3)

徐志摩诗的第三大特色是规范而又相对灵活的诗形和多种诗体试验。在实践新格律体的创作过程中,闻一多诗过分表现出匀齐和对称,而徐志摩的诗讲究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匀称。如《海韵》,诗行有的长达十二字,有的只有四字,诗行的排列也呈犬牙交错状;又如《再别康桥》,诗行极为规整,每节一、三行排列相同,二、四行排列也一样,单数行与双数行错开一个字。这种特点其实也是贯穿徐志摩整个诗歌的一个特点。早期诗如《雪花的快乐》就表现出这些特点。因而他的诗既可称之为新格律体,又可誉之为“新自由体”。事实上,徐志摩曾分别试验过自由体、英诗格律体、新格律体的创作,在谙熟艺术短长的基础上,他进行的新诗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可贵的是,他和闻一多还进行了“新诗戏剧化”试验,也就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将戏剧对白和独自写入诗中,采取合乎人物性格的方言白话,创设“戏剧化处境”。徐志摩写有《大帅》《一条金色的光痕》《罪与罚(二)》等;闻一多也写有《罪过》《天安门》《飞毛腿》等。而且这种“戏剧化处境”的营造又与“客观抒情化”相融合。如《大帅》,全诗写的是一场对话,通过掩埋阵亡士兵尸体的士兵的对话,深刻揭露了军阀的凶残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尽量不抒发主观情感,更多地通过客观描述将情绪间接化、客观化。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艺术的积极探索,对新月派其他诗人如朱湘、陈梦家以及各路诗人产生了一定影响。

冯至李金发

冯至(1905一1993),本名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和1925年,他先后组织成立了浅草社和沉钟社,并成为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人。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40年代初冯至以现代派诗集《十四行集》享誉诗坛,是中国现代派诗歌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有诗集《西郊集》(1957)、《十年诗抄》(1959)等,但艺术较为粗糙,无法超越前期作品。

冯至20年代的诗歌创作主要收集在《昨日之歌》(1927)和《北游及其他》(1929)两部诗集中。冯至早期诗具有一种质朴自然、委婉动人的风格,正如何其芳所评价,“他的早期的诗并不大加修饰,然而感染力量却很强”,鲁迅也称誉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诗歌的抒情性特点使他一开始就显现出杰出的诗歌才华,尤其体现在感情的节制、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营造三个方面。

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以歌唱青春和爱情为主题,表现出青春的苦闷和对生活的憧憬,有唯美倾向。这种情绪又出之以委婉隽永的笔调,体现出一种艺术的节制倾向。诗集中有冯至最早发表的诗《绿衣人》,曾发表于《创造季刊》上,以后冯至开始了新诗艺术探索的道路。不过,早期冯至受外国诗的影响并不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较为突出。他创作自由体一类诗,如《绿衣人》《问》等,间有韵脚,然而音乐性不强;他还汲取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养分,创作了颇具古典气息的诗,如《初春之歌》《初春暮雨》等。1924年底冯至创作进入新的阶段。20年代诗人最优美的抒情诗,大都写于1925年、1926年间。《我是一条小河》和《蛇》便是这部诗集的代表作。前者委婉地抒写“我”(小河)对“你”(彩霞)的热烈追求。“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这里两次运用“无心”一词,表面上是在言说情感邂逅时的偶然与冷淡,实际却在渲染深为情爱纠缠的苦闷和相思的情绪。小河流过森林、花丛,最后流入“无情的大海”,瑰丽的爱情与情人的倩影终被无情的大海(现实)击碎。诗人最后忧郁地唱道:“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小河成为爱情的追求者的象征。这首诗抒情绵邈,意境悠远,传达出深刻的暗示:河水和彩霞都是流动变幻的意象,依靠一个更为虚幻的意象即“影儿”联系起来,传达出情爱不可重复和不可捕捉的特点,造出一种委婉而又感伤的情境。这里体现出诗人在选择意象方面的匠心。《蛇》更是如此,诗人用“一条长蛇”来形容“寂寞”,显得阴冷而又突兀。“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支绯红的花朵。”此诗不像前一首诗追求意象和所传达的意义之间的表层相似,而是追求二者的深层契合,极富象征意味。“蛇”和“寂寞”在外在形式特征上无法构成同一即相似性,但在“阴冷无声”、“游移不定”方面二者是极为一致的。在此基础上,诗人加入“月光”这一更为阴冷和飘忽的意象,将青春的寂寞渲染得无以复加。读者从“梦境”和“花朵”、“月光”与“蛇”、“寂寞”与“蛇”两类虚实相对的意象之间看见无法弥合的情感的裂痕。

冯至的抒情诗往往采用突兀而又深度契合的意象、独特的隐喻和象征,营造出一种幽婉的意境。诗人和其他浅草社和沉钟社作家一样,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法则,倾向唯美一路。这并不妨碍冯至诗艺的探索,相反,他获得了不断的突破和成就。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创作了四首当时高水准的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1923)、《帷幔》(1924)、《蚕马》(1925)、《寺门之前》(1926)。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他从德国谣曲和海涅诗中汲取养料,采用具有浪漫色彩的爱情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表现家族势力钳制下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显得热烈而悲怆,凄美而动人。

早期冯至对诗艺的探索和开拓,不仅体现在诗体和表现艺术方面,还体现在对诗歌现代性的探索方面。如果说在《昨日之歌》中冯至是倾心于艺术的唯美风格,那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则走出了唯美的象牙塔,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沉思。《北游》是冯至诗风转变的标志。1928年初,当冯至从哈尔滨回到北京,向诗友朗诵新作《北游》片断时,大家都认为他的诗风与过去明显不同。《北游》展现出一幅现代都市文明荒芜和畸形的场景及相应的人生状态:怪兽般的汽车、犹太人的银行、希腊的酒馆、日本的浪人、白俄的妓院、游走的市侩。有论者甚至称《北游》是“中国的《荒原》”,正是基于这一转变,因为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正是现代派文学的共同起点和基本特征。《北游》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既加重了冯至诗歌“沉思”的成分,又加强了其早期诗作的现代性成分。诗中常有这类诗句:“我可曾真正地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到底要往哪里去?”“我只把自己关在房中,空对着/《死室回忆》作者的相片发闷。”这种由于现代文明荒芜、颓废而导致的对生命个体而不是群体的生命价值的探求,正是在宣告“上帝之死”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回荡不息的一个根本性命题,同时也是现代文明中现代人的根本性焦虑。从卡夫卡到贝鲁特,从鲁迅到冯至,对这一命题的探求始终未得出明确的终极性答案,因而焦虑本身就无法避免和不可终结。冯至早期就实际上开始了对生命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寻,初步显示出一个智者的“沉思”的风格。40年代初的《十四行集》便是冯至沉思生命的结晶,也是他饮誉诗坛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

40年代的冯至,与何其芳、卞之琳、闻一多一起被郑敏称为“四根支柱支撑着年轻的中国新诗的大厦”。其代表诗集《十四行集》(1942)又被论者称为“通向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新生代艺术创造的桥梁”。其意义之一,冯至的《十四行集》超越了战前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纯度上进行开掘、提炼。这种超越,是以一种不同于抗战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又不同于战前现代派诗歌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视角来反映生活底蕴和时代主潮,因而没有脱离生活和时代。正是抗日战争的烽火,把诗人驱赶到西南联大所在的大后方——昆明,也正是战争才加剧了诗人在片刻宁静中对生命的焦虑与思考。他在该集序言中描述了当时兴会来临的创作状态和契机:“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格外的多,想的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偶然问他信口说出一首诗,正好是一首十四行体。顷刻间诗人似乎洞悉人生、生命的诸般真谛。而《十四行集》意义之二在于它与卞之琳等诗人的现代派诗歌一起将新诗从“大众化”和“散文化”方向拉回到“纯诗”和“个性化”立场,使40年代的诗坛走向多元化。这正如朱自清的论述:一方面,战前象征诗派使新诗发展逐渐走上纯诗的道路,抗战后,新诗朝普及方向走,“诗作者也就从象牙塔里走上十字街头”;另一方面,“我国抗战以来的诗,似乎侧重‘群众的心’而忽略了‘个人的心’”。《十四行集》出现的意义即在此。

同类推荐
  • 桃花得气美人中

    桃花得气美人中

    在找到终身归宿之前,她曾被欺骗、调戏、揩油无数次,被深爱之人抛弃两次,关于她的绯闻曾是大明朝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尽管这样,柳如是仍坚定地说:我相信爱情!她的情感一波三折,在二十三岁那年嫁与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她以一个卑微的艺妓身份被文坛领袖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过门,成为尚书夫人。本书选其诗词精粹,用带着黑色幽默的哲意语言,麻辣解读柳如是的爱情传奇。在她的崎岖感情路之后,必然有至今值得探究的感情态度和幸福法则。
  •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本书采录唐、五代139位作家的诗歌作品326首,其中五代作家3人,作品3首。本书中作家的排列,先以其主要活动年代归某一历史朝代。在同一朝代中,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者,则以其主要活动年代量情插入。同一作家的作品收录两篇以上者,尽可能按有关总集或个人别集的顺序排列。无名氏的作品则依其在有关总集中的位置加以处理。本书每一篇作品均在时代及作者前列出两个字的概括话,用以概括所写内容,另有内容、特色、注释、赏的等栏目。对典故和难懂的字句,一部分在注释栏目中加以解释,另一部分随文串解;以赏析为重点,一作品一赏析。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出国,一个新鲜而梦幻的字眼。出国之旅,其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赫尔辛基、巴黎、卢森堡、慕尼黑、佛罗伦萨、罗马、梵帝冈、威尼斯……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又一个国家,天涯路漫漫,融入了她的脑海,融入了她的浮光掠影的记述里。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热门推荐
  • 中洲风云记

    中洲风云记

    这片陆地上诞生了许多的风流人物,但是却从未像今天一样丰富多彩又黯淡无光,风起云涌又波澜不惊,许多人在这世间浮沉,或许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脱离命运的掌控,其实那不过是他们注定要走上的道路而已。
  • 白泽之书

    白泽之书

    白泽衔书至。故事持续创作中,希望大家给个机会,让这个故事能一直创作下去。(谢谢每一份陌生的支持,此处膝下地板砖已裂)
  • 洛克菲勒回忆录

    洛克菲勒回忆录

    本书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回忆录,戴维·洛克菲勒用坦诚的笔锋描绘了自己的一生,介绍了他那非凡的家族、出色的事业,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等。
  • 花剑侠情

    花剑侠情

    拥有了绝学独孤九剑,是否就能够通过层层磨难,且看主角花辰穿越后大侠的成长之路和他所遇到的重重磨难,还有那穿越时空的爱恋!
  • 异世之五国争霸

    异世之五国争霸

    一个21世纪的青年刘琪因与人斗殴被打落山崖结果醒来之后却来到异界大陆.成为了大魏帝国.魏宁帝的第七子汉王.一个少年亡母.兄弟排挤陷害而被发配边疆小城的皇子.后被征北大将军退婚.面对这一切他又当如何抉择.拥有前世的记忆的他在异界又将如何崛起.
  • 末世之绝地反击

    末世之绝地反击

    有冷酷无情,也有亲情友情;有自私自利,也有舍生取义;有以邻为壑,也有守望相助;有勾心斗角,更有精诚团结。当虫洞遍布蓝星,异兽肆虐家园,我们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收复失地,因为,我们是人类,是唯一有资格拥有蓝星的种族,不管以前,现在,甚或将来。
  • 初神创世

    初神创世

    他是至高无上的初神,他创造这片天地,然而被他视为珍宝的世界却令他险些神魂俱灭,当初他亲手设立的时间、死亡、情绪······现在成了制约他的利器。十二世的轮回让他见证了这片世界的一切。既然罪恶从他手中诞生,那就由他亲手终结,他要重新造世,创造一个只存在幸福、善良、美好的世界。他发誓同样的错误不会再从他手中发生,因为他是神!
  • 英魂之刃之天隔人

    英魂之刃之天隔人

    17岁的少年言劫在死亡后无意来到英魂的境界,相传英魂大陆的最高的山顶上矗立着一把利刃,能够实现人的一切欲望,在这里,他将遇到忠诚的守护者服部半藏,以及隐藏在黑暗中的邪恶势力,这些友情与羁绊,能否使他改变冷淡的心性,现实与虚幻,哪个才是真正的时界,他该何去何从…
  • 梦西行

    梦西行

    西游?不如称为西行骗局比较好。本书揭秘取经骗局,颠覆西游,谁想过,为众生所膜拜的万千神佛,竟有如此虚伪的一面?“历史是胜利者说的故事,你还是死心吧,金蝉子!”“看看你的狰狞面目吧如来,你我都清楚,不出千年我徒必会重回佛界,到时希望你还能如此神气。”
  • 霸世仙皇

    霸世仙皇

    九五至尊,谓之为“皇”;仙界至尊,则为“仙皇”。穿越而来的秦风,因不喜拘束,性格张扬被师门算计,临死之时,却突然发现自己竟还有一次重生之机,一个个奇诡世界出现缓缓出现在他面前。鬼神?妖魔?是通向永生,亦或是死亡?再度重生……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一个霸道传奇的仙皇之旅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