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个问题:你觉得命数存在吗?”
“命数?……”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命数什么的我把它划为为唯心主义的范畴。若是其他人提出这个问题,我当然是不相信的。可若是导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不得不让我迟疑了一下,少做思考。结果当然是不用质疑的,早已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命数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怎么可能会存在嘛。若真的存在,那还要奋斗个毛啊。若一个人打生下来就注定了自己的财运、婚姻……”巴拉巴拉一大堆,最后我的总结是:“命数命运之类的东东,根本就是用来骗钱的。”
“完了?”导师安静地听完我的长篇大论,没有任何反驳。这反而让我有点不安。说实话,我这个人不太不自信,在潜意识中渴望他人的认可,性格上也有点倔。若是有人正面硬杠,我会越说越来劲;可若相反,或者表示藐视,我就会自疑。
“呵呵,不用怀疑自己,我认为你说的很对。”导师的肯定,立马让我阴转晴,阳光灿烂起来。不过导师接下来的话语就让我思考不能了:“同样的名词,在不同人的理解中,具象出了完全不同的事物,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
“#@&?#……”这话题的转折也太大了点吧。
“通过读取你的记忆,在你的认知和实践中‘命数’这种存在,的确是骗钱的把戏,这一点都没错。可是我口中的‘命数’却是完全不同事物。呵呵,同样一个名词,指代了不同的事物,这非常有意思。喔呵呵……哈哈哈……”
“……”导师笑的很嚣张,我却不能明白她到底在笑什么。不过我依稀有点明白了问题的根结:“导师,你是在说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鸭同鸡语吗?牛头不对马嘴,各说各话,你觉得这真的很好笑吗?”
“不好意思,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件笑话。噗~……”导师憋笑的厉害,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导师如此失态呢?良久,我可敬的导师才回复常态:
“好吧,好吧,我不笑了。由于文化或习俗的不同,的确会闹出笑话来。严重一点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突然间,导师的语气严肃起来:“所以说,标准化非常重要;在宇宙的交往中沟通与翻译也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能让导师憋笑到暴肺的笑话,是否是宇宙人的外交事件。不过,说到翻译,我突然之间想起了‘最终解释权归某某’这段标注。我一直以为这是句屁话来着。最终解释权归你,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横竖有理归你,有罪归我。现在看来这真是太狡诈了。嘿嘿,解释权归我,那么有钱归我,有活归你,这不要太美好哦。
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我的思路就开始活跃起来。
我记得翻译界有个原则:信雅达。光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好很强大。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根本就是典型的‘地狱在此端,天堂在彼端’。就连他们的月亮都比我们的圆那么一点点,大那么一点点。非常明显这是一词多意,糟糕的是互为反意,很好,很强大,典型的解释权归我,实践权也归我。
我记得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国人都认为老外都很有礼貌,有事没事就‘三颗油’。听着好有风度的样子,有礼有节,值得表扬。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记得有文章说,老外表示真心感谢时,用的根本就不是这个单词。老外把感谢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同的感谢度有不同的单词或词组,具体是什么我忘了。嗯,确切地说,是字母太多我记不住,我是真的很懒的,嘿嘿。而‘三颗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嗯,好的。’‘没问题。’‘很好,不错。’等等。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今天你吃了吗?’诸如此类的日常问候语。
“既然命数存在着歧义,那么我们可以换个名词,暂时就标注为‘逻辑必然’吧。”
“逻辑必然?”导师的话语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拉了回来。‘逻辑必然’,新的四字词,逻辑再加上必然,听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很有科学性的样子,我有点感兴趣起来了。
“三观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再重塑(决定)三观。无数的事例佐证了这个‘命数环’的存在。如果进行仔细的分解和归纳,你会发现这期间存在两个关键要素:外部环境作用力和内部环境作用力。可以简称为外力、内力。具体是什么,我们先放一边。我们首先来看看,我们研究命数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命数到底是什么?”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做好事得好报,做坏事得坏报吗?……好像不尽然的吧?”
“非常好的疑问,现在我们再次把这些堆放一边,从一个简单的事例进行分步推导:假设你站在T型三叉路口。向左或向右,那么你会选择那一条?”
“这……”我怎么感觉到有种,左边是小天使,右边是小恶魔的错觉,还真有点难选择啊。苦恼中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导师,我能不能选择来的路呢?”
“很有意思的选择。”
“这么说,我选对了?”哦也,我是最聪明的。
“呵呵,从目前给定的语境,并不能用对错来评定。你难道没有发现,当前的语境缺乏一种确定的目标吗?”的确啊,三条路,我站中间,左也好,右也好,来到路也好,凭什么啊。也许抛个甩子来决定是最安心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增加些条件:这是个大型的迷宫,你需要走出迷宫,现在你有会如何选择呢?”
“迷宫啊,这么说来,来路是没的选择了。嗯……我选右边的岔路。”
“为什么?”
“走迷宫,当然要遵守右手原则了:遇岔路靠右手,准没错。否者到处乱转,岂不是会饿死在迷宫里面。这回总该对了吧。”我确信若是走迷宫,我一定会选靠右走,这个我有经验。很多游戏中都有迷宫,小意思,靠右走就成。
“很好,你遵守右手原则,所以必然选择向右,若你遵守左手原则,那么你必然选择向左。你看这是不是种逻辑必然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必然?这么简单?我总感觉我需要反驳几句,否者心里堵得慌:“不会吧,如果有人什么都不信,岂不是会随便乱选,那里来的必然选择了。”
“是的,他(她)必然随便乱选,这也是种必然现象。”
“这……这……”总感觉有种强词夺理的感觉,我表示我不服。
“你不能理解吗?那么我们换种假设:还是岔路选择,左边通往中央公园,右边通往购物中心。现在你想要出门乐呵一下,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乐呵一下的话,我更希望能到游乐园啊!”
“没有游乐园,只能在现有条件下选择一种。”
“那么我选中央公园,嘿嘿,我还是喜欢亲近自然的。”
“你的喜好决定了你的选择。若是有人更喜欢到购物中心逛逛,那么他的选择也是必然的。喜好,习惯等等因数决定了你的选择,我们将其归类为内力。”
“导师,你等等,有时我也会选择到购物中心去逛逛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老是去公园也不好,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难道不行吗?”
“当然可以,那么现在需要加入另外的因数:喜新厌旧。”
“喂,喂,我说导师,喜新厌旧这是贬义词吧。用在这里真的合适吗?”我觉得我快赢了,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嘿嘿,不过这样以来岂不是变成不确定了。我本来想着要到公园去逛逛,后来我又觉得还是去购物更有意思。你看,我说的没错吧。”
“你不觉得,对于具体的某次选择还是确定的吗。或者说,你每次都会喜新厌旧?”
“当然不是了,去多了,我才会想要换换地点的。”我是有原则,有坚持的人,喜新厌旧这个评语是坚决不能承认的。
“其实很多选择,从统计数据来看,的确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可是从具体的事例来看却是确定的。这种现象非常有意思。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不等我回答,导师就自顾自的回答了:“逻辑确定性不适合用统计学的方式进行研究。”
“……”出乎意料的答案,真是让我目瞪口呆,嘴角抽搐。我说导师,你那严谨的态度那里去了,你那科学精神难道被狗吃了?
“呵呵,你觉得这不科学吗?那么我问你,每次选择的时候,内力环境和外力环境你确定是完全一致的吗?”
“这……”这到也是啊,要进行统计,就要进行多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环境当然不可能是一致的。这么说来的确存在逻辑必然性的现象,……我好纠结啊。
“你可以把逻辑选择想象成一场谈判,一场多方谈判。大家互相往桌上仍筹码,谁的筹码多,就选择谁。你可以想象并体味一下是不是这样。”
于是我立马就展开想象,左边是传统美女,右边新兴美女。一个说我含蓄,一个说我开放;一个说我温柔,一个说我泼辣……毫无疑问我选择了……左拥右抱。
“毫无疑问,你的选择非常危险。”导师的话语让我瞬间清醒。
“从这个简单的事例来看,兴趣、品性等因数左右了你的选择。我们称这些可掌控的或固化的因数为内力。就选择的逻辑过程而言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我们还未讲解的外力。这些事物我们可以慢慢的分析讲解。现阶段你首先需要认知的是:外力左右内力,内力左右选择,选择又再次成为其他选择的外力。这是小圈逻辑链,一环套一环,直到组成整个世界。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为什么我感觉好复杂的样子。不过我到是有点理解导师口中的逻辑必然,或者说命数,与我原先所认知的命数,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或事物。
这么说来,如果我能深刻理解:‘三观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再重塑三观’,‘外力左右内力,内力左右选择,选择又再次成为其他选择的外力’。那我岂不是可以成为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的先知?哇咔咔,这真是太牛逼了,我喜欢,我喜欢,我喜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