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it snow!New York!
从墨西哥超市出来的时候,外边已经下起了大雪。雪花夹着纽约标志性的大风直接吹在脸上,眼镜模模糊糊一片,根本看不清前方。我只能随便找了一个路人,问他我是不是在往87街的方向走,因为我根本看不到前方路灯上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他告诉我是,然后以一句“Stay warm”(别冻着)跟我告别。我祝他新年快乐,然后继续往前走。在冬日的纽约,除了节日庆贺,你跟一个陌生人的对话大多都会以“别冻着”、“注意保暖”作为结束,因为这个城市的冬天真是太冷了。
这是我来到纽约的第四天,我30日的凌晨从洛杉矶飞到芝加哥,然后从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转机到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我抵达的时候,刘凌晨已经在领取行李的地方等我了。刘凌晨是我在豆瓣认识的友邻,他在纽约学习摄影,希望成为一个纪实类的摄影家。他的偶像是路易斯·海(Lewis Hine),坚持拍摄了十几年童工的生活,最后更迫使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聘用童工。“你看,其实摄影师也可以改变世界。”刘凌晨是这么跟我说的。
刘凌晨和他女朋友住在皇后区87街,我来纽约的这一周也是住在这里。
在没认识刘凌晨的时候我就已经计划了纽约跨年之行,我原本打算自己在曼哈顿找个小公寓短租一段时间。纽约的房价奇高,很多学生在放假回国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小公寓或者单间租出去,以补贴该月的房租。不过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公寓或单间,跨年期间的酒店价格又出奇昂贵。然后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刘凌晨。“你可以住在我家啊,虽然不是在曼哈顿,不过坐地铁过去也就半个小时不到。”
早在加州的时候,我就听过很多小伙伴们对于纽约的看法。
“这是最不像美国的一个城市,在美国其他地方你很难见到高楼,有些城镇还会要求居民不能建超过3层楼高的房子,但在纽约,到处都是高楼。”菲哥这么跟我说。“而且纽约是全美国你问路可能路人都不会理睬你的城市,是唯一一个路上的人看到有陌生人靠近会想躲开的城市,感觉就跟上海一样,我不喜欢这个城市。”Kiki这么补充道。后期加入我们的史意也跟我说:“我前两次去纽约的时候确实也不喜欢这个城市,但后来去得越多,就越喜欢,我现在是纽约的忠实粉丝,我觉得你一定也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
纽约和加州的气候完全不同,到了纽约才有冬天的感觉。我到的第二天开始就下起了小雪。刘凌晨跟我说我不应该在冬天来纽约,“一到冬天大家都恨不得躲进屋子里,你应该在夏天来,冬天的纽约太冷了,反正我很怕冷,一到冬天就只待在屋子里不想出门。”刘凌晨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绿卡,他之前在迈阿密学酒店管理,学完了却不想做这个行业,硬拗着性子要来纽约学摄影:“一开始我妈也不同意,但喜欢上了就是喜欢上了。”
路易斯·韦克斯·海说过:“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我总觉得是这句话打动了刘凌晨,但我一直都没有开口问。
我从墨西哥超市走回刘凌晨家,走到一半的时候,雪突然变小了。
“这两天说是有暴风雪呢,今晚早一点回家吧。”刘凌晨的女朋友梦柯早上出门的时候这么对我说。我才到这个城市才4天,如果真的说自己喜欢上了纽约,大概总有些受过往期盼或是它鼎鼎大名的影响。但我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在纽约的路人并不会很冷漠,我因为手机卡是中国的,根本无法使用谷歌地图,大部分情况下都得靠问路。但我拦下的所有人,都非常友善,有一次我在曼哈顿57街问路,那位女士怕是不认路,大冷天的还陪着我一路走到了第五大道。
“看,这就是第五大道的蒂芙尼专卖店,奥黛丽·赫本,不,应该是郝莉小姐的蒂芙尼。”
我看着眼前这个建筑,眼眶突然有点湿润,倒不是因为自己真的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郝莉小姐吃早餐的”蒂芙尼店。下午3点的纽约,突然又飘起雪来,“好了,你现在已经站在第五大道了,我也该走了,享受这个时刻吧。”陪着我一路走过来的女士笑着对我说,我对她说了好多句感谢,目送着她转头朝我反方向的地方走去。才走了没几步,她又回头朝我喊了一句:
“Stay warm!”
令人上瘾的旅行
刘凌晨提着我的行李跟我一起走回住所时,我跟他谈到了我在圣地亚哥见到的那位女士。刘凌晨跟我说:“美国的经济现在确实不怎么样,底特律都破产了;打仗打了这么久,政府到处都欠债;奥巴马又是学政治出身,根本不会治理经济。”虽然我大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但只能说学无所成的我对经济这一块仍然是一头雾水。之所以连我都意识到美国经济的糟糕,大概就是从大大提高中国旅美出签率这件事上看出了端倪。
我问他美国经济这么差又不好找工作,为什么还是想留下来。刘凌晨抬头跟我说:“别的州我不知道,但这是纽约啊;美国经济再怎么垮,纽约还是大苹果。”这就是刘凌晨眼中的纽约,特别是曼哈顿,“每一天都有神奇的事情在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曼哈顿其实并不大,也就87.46平方公里,大概是上海浦东新区的1/14。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有着全美各大知名的景点和建筑。相对于美国其他州的地广人稀,曼哈顿的人流让人看上去实在不像在美国。我来之前心心念念想着去时代广场倒数,但来了之后才知道这地方也和上海的南京东路一样在重要节假日实行交通管制,下午3点之后就关闭入口,不再让人进入。如果要在冬日的纽约,在下着雪的寒风中站上个十几个小时,感觉最终会因为得肺结核而暴毙。
“时代广场24小时都是人,跨年当天官方说法是3点实行交通管制,但其实差不多在下午1点的时候就开始关闭了,没办法人太多了。我建议你不要去,真的没什么意思,我们前两年就是远远在旁边看了一下,站了没一会儿就冷得受不了,赶紧回家了。”梦柯这么跟我说。我的另一个朋友艾森也说他实在想不清楚一大帮子人在寒风中受冻十几个小时就为了“10、9、8、7、6……”倒数个10秒钟的意义何在。
话虽这么说,却总觉得这个年纪如果不去,再年长一点就更玩不起来了。结果刘凌晨陪着我走到时代广场的时候发现果然还不到3点入口就已经关闭了。
这是我刚到纽约的第二天,虽然有一点遗憾,但是我也并没有感到特别难过。毕竟在这个城市除了在时代广场跨年还有太多的地方等着我去探索。我们当天下午改去了SOHO区,因为我心心念念想要去探访一个小众香氛品牌的第一间店。来到美国感到最诡异的一点,大概就是很多以前只能在谷歌搜索中看到的地名第一次真实呈现你面前时,你会像个傻瓜一样止不住地想“啊,原来曼哈顿真的有伊丽莎白街”、“伊丽莎白街上原来真的有这间香氛品牌的第一间店”之类的话。
原来感觉这些地名就跟《一千零一夜》里面的虚构故事重叠在一起了,但这一趟行程中,这些地方满满被抽丝剥茧出来,组成了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另一个世界。这大概也是旅行的意义,当你真真实实站在你已经有所耳闻的地方时,就像是几百年前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有一些的新的故事在发生。也难怪人们都说旅行家们都不甘心平庸,生来就喜欢冒险。我以前不明白《一千零一夜》里面的好多人物,在收获了金银财宝和美满人生后为什么还老想着放弃这一切再次去冒险,但我现在明白如果一个人喜欢上这种“发现新大陆”和重新归零的感觉,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上瘾。
我站在香氛店的门口朝着路的尽头望去,开始不由自主地感到阵阵喜悦。接下来的这一周,我还会探索纽约很多的地方,与这个城市发生更多交集甚至是故事。一想到这一点,笑意就忍不住爬上了我的嘴角。
我们会拥有纽约吗
在纽约旅行,办一张公交卡十分有必要。单次乘坐地铁价格是2.5刀,但七日通的公交卡也就30刀,可以无限次数乘坐地铁和公交,十分方便。这边地铁站里的地图不是像国内一样按站名线路指示,而是将线路融合在地图中,一小张地图里有十几条线路的各个站点,初次看的确会觉得比较茫然,好在坐多了就熟悉了,换乘站也都有标示,大的换乘站很快也会记住。如果说地铁站有什么让我觉得吃了一惊的话,倒不是脏或破旧,也不是线路全部24小时运营,而是在自助购票机和车厢内广告指示牌中竟然会有中文服务。
纽约的唐人街是全美最大这一点在来之前就早有耳闻,但华人在美的影响力我从旧金山开始的确就觉得吃了一惊。
刘凌晨后来跟我说其实从曼哈顿到法拉盛这一段的铁路,100年前就是偷渡来纽约的中国人修建的。这些工人基本都是黑户,并没有身份,但政府还是雇佣了这些人。纽约政府对于黑工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一方面这些人滞留在美国肯定是违法的,但纽约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少了这些人根本就做不起来。“其实也不是说地铁站主动向中国人提供中文服务,而是这个群体人多了,总会有人带头去争取。在纽约所有事情都是这样,政府一般不会主动提供给你,你需要自己去争取,这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族群的人太多太多了。”
有一句话用来形容纽约其实非常贴切,那就是“欧洲一国只是欧洲一国,但纽约却像是整个欧洲的集合体”,在这个城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移民,好像小小的一个纽约就像是一个联合国。走在居民区,常常上两个街区看起来非常具有西班牙风情,下一街区就变成意大利,再往下走,还有伊朗人、中国人或是印度人的街区。
在纽约有两个唐人街,最为人熟知的是百年前就在曼哈顿建立起来的,而新崛起的唐人街则在法拉盛。与其说法拉盛是一条街,不如说它是一个社区了,这里比我们任何熟悉或有所耳闻的唐人街都要大,俨然是一个小中国。中国超市里能买到所有你在国内能买到的商品,包括留学生女神老干妈以及各式各样在别处不多见的蔬菜和豆制品。中餐馆自然不必多说,国内银行的很多美国分行也都开在此处。走在街上,广东话、上海话和闽南话都可以听得到。这里的中国元素,多到你会觉得自己并非身处在纽约。
“很多年过半百才移民过来的中国人,基本上一天到晚都只待在法拉盛,要是出了法拉盛,他们就会迷路,尽管他们都来纽约十几年了。”刘凌晨这么跟我说。
纽约的身份认知危机并非只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严重,像是一根看不见的刺深深插在纽约人身上。所谓的“身份认知危机”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一个中国人,19岁的时候拿到绿卡,之后成为美国合法公民,可能他到了49岁,在纽约生活了大半辈子还是觉得自己从根源上是个中国人,并非美国人;或者是如果你在纽约跟人搭讪问别人她从什么地方来,可能她下意识不会告诉你她从芝加哥或是旧金山过来,她会回答你她们家族的来源地,巴基斯坦、韩国或是其他国家。
这种现象在第一代移民的下一代中会比较少见,但毕竟纽约每一天可能都有新的移民进入,所以在保持文化多元的同时,公民尴尬的身份认知问题并不会彻底结束。
在离法拉盛一两个地铁站的地方有着全美最大的一个汽车修理厂,这个厂大概有1000多名员工,其中800名左右都是黑工。这些人一辈子生活在纽约,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拿到合法的身份。因为法拉盛的迅速扩张,这个厂区将被推倒,用来建造大商场和给中国移民居住的新公寓。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这些黑工们实际上拿不到什么政府的补偿,他们只能重新再去找下一份工作,在纽约蜗居下去。在这个修理厂接近关闭的时候,刘凌晨拿着自己的相机拍下了这些人的样子。
你要是问我这些人属于“纽约人”吗,我实在会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但即便是这一辈子他们都无法拥有纽约这座城市,他们至少也像百年前建造纽约地铁的中国人一样,将自己的血汗都留在了这座城市。历史可能不会记住他们的模样,但纽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记住他们当初为这个城市所做的一切。因为他们的精气都已经融入在布鲁克林桥下流淌的水中和自纽约不知疲倦吹往别处的风里。
漫步曼哈顿
比起加州节奏略过紧凑的行程安排,反而更喜欢在纽约一个人闲逛时的自由自在。像是工作一样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到什么地方或完成一个目标,这样有节奏感紧凑的旅行还是不太适合我。对我而言,不知道返程的旅行,随心所欲、不按部就班来得更有吸引力。而曼哈顿恰恰又是最适合这种旅行的一个梦绮地,这里的每一个街角都可能是一个著名景点,随便闲逛就可以收获颇丰。
从第五大道出发,往一个方向走可以走到大都会博物馆和中央公园,往另一个方向走则可以走到时代广场;世贸中心遗址和SOHO隔得不远,东、西威利治村也刚好在那一带。有时候你会走进一条不在预期中的小道,然后发现里面的小店都充满趣味。要说这么几天下来除了游客熟知的各大街道,我最喜欢的地方大概就是SOHO区附近,从这里可以走到伊丽莎白街,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小店值得一逛。很多当今知名的小众品牌都从这条街走出去,文艺青年们逛这条街肯定会有收获。
而西威利治村也离这不远,大概是艺术气息相较浓重的缘由,连这边的奢侈品牌商店都不再如第五大道那般高大上,门店更加亲民显得更有人文气息一些。Marc Jacob将自己旗下的副牌和美容线产品商店开在这边还不够,最近还在旁边开了家BOOKMARC的书店。纽约是唯一一个到了节庆期间,在机场购物反而不太划算的城市。我从肯尼迪机场离开前往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发现这边的免税店和国内一样仅仅是免税,几乎没有什么额外折扣。但接连着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的纽约城,特别是曼哈顿,绝对是首选的购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