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
我们抵达圣地亚哥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圣诞日的凌晨了,匆匆办理入住后大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好在圣地亚哥的行程也非常轻松,没有过多的景点要看,比在旧金山都还要不赶时间,所以我们隔天睡到了差不多11点才起床。
在圣地亚哥的第一天完全属于我自己,因此我决定去看一场电影,这次的选择就是之前看了预告片后就蠢蠢欲动的《白日梦想家》。
在美国看电影,常常会看着一堆电影海报犯难,因为有时候都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剧情,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又不能登录“豆瓣电影”去查看简介,所以有时候只能凭对海报的好感度选片(这一点充分说明电影海报多么重要)。好在看了这么多部电影,综合下来觉得都算不错。但还是错过了今年奥斯卡我最看好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内布拉斯加》,特别是《内布拉斯加》,看海报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是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白日梦想家》的剧情简介我在前边已经说过了,这部片并未辜负我的期待,成为我在加州看到的所有电影中最棒的一部。男主角本·斯蒂勒和克里斯汀·韦格都是喜剧演员出身,这部讲述人生与梦想的电影,在他们鲜活的演技中变得不再沉重,在一个一个喜剧包袱中,观众很容易就跟随主角“沃特”的视角,重审自己的过往和未来。
片中有好几段都让我非常感动,一是男主角沃特收到摄影师寄来的钱包时,镜头特写了印在钱包中的这句话:“To see the world,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这句话几乎奠定了全片的主基调,当男主角踏着渡轮环游冰岛、当他在喜马拉雅山和当地居民踢足球、当他和西恩潘扮演的摄影师在相机中看到一头雪地豹的时候,这些时刻都令在荧幕前的我觉得感动。
可能这就是在路上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不易和感动吧。从去年7月第一次出国,到今年年初农历新年前大概半年的时间,我一共去了5个国家。旅行是一件会令人上瘾的事,我小的时候看《天方夜谭》,里边有个故事叫《辛巴达航海历险记》。我那个时候很不理解已经拥有荣华富贵的辛巴达为什么还是一次又一次放弃眼前的安定生活去冒险,直到从自己上路的那一刻起,才能明白这种“在路上”的感受比过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要美妙。
科技的日新月异,注定使我们没办法像千百年前的人一样去冒险,你所踏足的大部分土地,在这之前都有人已经去过,或者你早就已经在社交网站通过照片略知一二。但正如我前阵子在一个豆友的豆瓣日志看到的那样:“有些旅行,靠坐在电脑前面是想象不出来的。”这部片子里的冰岛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只有当你身处其中,你才能感受到这自然的馈赠。
据说几十年前俄罗斯签证是很容易办的,普通因公护照(似乎目前只有古巴、朝鲜和中国这3个国家还有“普通因公”护照这一说法)可以免签,所以很多奇奇怪怪的农妇也花钱偷办了普通因公护照跑去俄罗斯做黑工,俄罗斯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这项政策,时至今日,俄罗斯自由行护照也不算难办,目前俄罗斯只针对团队游免签。
这种前人“不顾后果”的行为,最终就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吃亏。历史上,匈牙利、新加坡、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都曾出于政策或外交上的考量给予中国免签优惠,但无一例外都因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相继取消免签。要不是这些年中国土豪在国外挥金如土,大概发达国家签证到现在还是很难办。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但只要想要旅行的冲动足够强烈,我们总能找出解决的办法,特别是现在通过淘宝的旅行社办理,只要资料齐全,出签率相当之高。价格很透明可以对比,旅行社的口碑在评价中也可以查到,甚至有些还提供不出签就退款的服务,所以你办理的时候就更无后顾之忧。在这本书最后的附录篇中,我也会针对本次旅行的签证和费用给予各位一些建议。
“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是电影《白日梦想家》的海报宣传语,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我。我认为放在这里激励各位也很合适,再怎么说,不管怎么做白日梦,梦想都不会实现,不如开始脚踏实地去做,只有不再靠白日梦真正上路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真的“活”着。
难以吃到的家乡味道
因为晚餐已经选定在海边的一栋高大上玻璃小房子中吃西餐,所以圣诞的午餐,我们最终选了一家中式点心屋。
选中式点心屋作为午餐的另外两个理由,一是圣诞当天开门的西餐厅其实很少,基本上都是中餐馆和日本料理店在营业,能找到那间高大上西餐已经很不容易(而且当晚他们8点之后就不再接待客人,10点准时打烊);还有一个理由是我们在中国超市购买旅行补给的时候,发现旁边那个点心屋里边的港式点心,比国内还要便宜,因此小伙伴们互相给了一个眼神,决定就吃这家了!
人类对于食物有着一种本能的归属感,大冷天喝碗热汤,懒洋洋的午后配着茶吃块蛋糕都会莫名其妙地令人觉得振奋和愉悦,连趴在笔记本前看美剧或电影,都要嗑着瓜子才觉得满足。小伙伴们在这次旅行中也常常跟我说,在美国生活这么久后,发现吃什么都不如传统中餐好吃。去年《深夜食堂》的漫画在大陆出版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对传统客家食物的好感,我列举的两样东西是足料的酿豆腐和新鲜冲泡的擂茶。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镇上一家老牌饭店对面,说是饭店,其实就是现在街边最常见的小餐馆。那个时候小镇的商业区还很小,从街头走到街尾,可能都不需要两分钟。连买菜都必须早起,因为从各个村落挑着自家蔬菜来卖的妇女们,6点开摊,8点就准时收摊。饭店自然也少,除了偶尔给赶早集的人提供早餐,很少有人会在正餐时段到那里用餐。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早餐都是肉丸汤和汤或炒的河粉,我们那里人将河粉叫作“水粄”,潮汕人将河粉叫作“粿条”。
我曾经亲眼见过饭店的师傅制作肉丸和河粉,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机器,全是靠人力,是一项非常耗时且耗体力的活。从屠宰场买来新鲜的猪肉后,人工将肉剁成肉浆(就跟电影《食神》里的莫文蔚演的那样差不多),原汁原味的猪肉丸子是什么都不需要放的,但不知道是这几年猪肉的味道越来越膻,还是食客们的舌头变得刁钻起来,总之现在有些肉丸子会放胡椒、西芹或者香菇。
将肉浆放置于掌心,像揉小汤圆丸子一样把它揉成圆形,然后放入早已经滚烫的沸水中,肉丸子就会迅速成型,将成型的丸子捞出来晾干,就是我们市场上能见到的用来贩售的肉丸了。肉丸的筋道与否与剁肉浆时师傅的力道相辅相成。煮过肉浆丸子的沸水中加入骨头,就会形成一锅高汤,这些高汤也是汤河粉美味汤底的秘密。正宗的汤河粉绝不可能用白开水煮成,一定是煮过肉丸子炖过骨头的高汤。奇异的是这些高汤从未加过什么味精,喝起来却甜甜的,味道鲜美。
米粉制作起来就更加复杂了,原始手工制的米粉,需要在前一晚将米捣成米浆,然后将米浆放置于不漏液的竹筛中,入锅蒸半到一个小时,等到这些米浆成型时,再拿出来切成条状,这就是最终我们吃到的河粉。因为耗时耗力,自我高中以后,我所住的小镇就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做河粉,用我对面师傅的话来说就是“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从前都是街坊邻居爱吃所以做”。我今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发现那家从我有记忆就存在的老牌饭店倒闭了,现在换成了一家杂货铺。
肉丸汤和河粉,这两样是我印象中最能代表客家早餐的东西。客家当然还有很多早餐,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在紫金县城,人们喜欢吃牛肉丸的河粉,还有及第汤和所谓的八宝汤(用猪身上的8个部位熬成的鲜汤,因为我不爱吃内脏,所以一直不怎么爱吃);在水寨县城,人们会喜欢喝瘦肉汤,配上客家腌面(我在县城读的高中,读书的时候每天的早餐就是腌面),总之跟大家传统早餐的豆浆油条不太一样,我小时候的早餐看起来要更花心思和时间。
我到上海4年,从没有在这个城市的早餐中吃过河粉,我前公司楼下的一条街据说都是广东来的湛江人开的,他们将大广东各种美味的夜宵(砂锅粥、烤生蚝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广式点心)带到了上海,但自始至终没有人开过一间卖河粉的简易早餐店。所以这4年里,大部分时间我的早餐都是馄饨、鲜肉月饼,或者在巴比馒头随便买个包子配杯豆浆吃下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来越不把早餐当一回事,别说简单的早餐,只要还坚持吃早餐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不易。
我只有在偶尔回到深圳的时候还能吃到儿时吃过的早餐--简单的猪杂河粉,就在我住的地方对面。老板不是客家人,是潮汕人,但我和妹妹都觉得味道跟小时候在家乡吃过的出奇相似。我总是要求老板去掉猪肝或是其他内脏,老板大可以直接去掉就好,但每一次他都坚持要补回一些猪肉丸、肉片或者瘦肉给我。他看起来和和气气的,说话带浓浓的潮汕口音,常常不收我们的零头。
因为担心下次从上海回到深圳这家店就会跟老牌饭店一样倒闭,因此只要人在深圳,就会每天都去吃一次,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中午晚上也会去吃,还有时候与朋友唱K到凌晨4点,进家门之前都要再去吃一碗。每一次都点河粉,满满一大碗,吃起来比拉面还要满足。自始至终都两三年了,这家店的河粉还是只收10元,里边的分量也从来没有少过。
我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客家人”意味着什么,直到大一时选修“岭南文化”,我的老师在介绍客家文化的时候跟我们说,所谓的“客家人”就是“以客地为家的人,他们所住的地方,不是他们的故乡”。他说客家人是两千年前因为战乱从中原逃难到南方的贵族,因此广东、福建、台湾这些地区和新马泰三个国家都有客家人的身影。我听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开心,毕竟是贵族呢。之后又觉得很失落,因为老师说中国的八大语系只有客家话是找不到准确发源地的,就跟大部分客家人一样,早已经不知道祖上来自什么地方。
饱受战乱的困扰,最终背井离乡以客地为家,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才会出现围龙屋,当代人以此为景点,并引以为傲,在我看来那确实一个无时无刻不令人感到伤感的建筑。我家的祖先牌位上写的是“山西太原温县”,但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山西,也许我们跟山西某个村子的人说着一模一样的方言,但是我们对于山西并没有归属感,很多在广东出生的客家人早就已经觉得自己是广东人,觉得广东这个原本的“客地”就是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