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1700000016

第16章 茶马古道上的守望(2)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噶举派(白教八帮寺)、萨迦派(花教更庆寺)、宁玛派(红教竹庆寺)、格鲁派(黄教更沙寺)和苯波派(黑教丁青寺),它们的祖寺都在德格。除此之外,德格还拥有康区著名的五明佛学院。在甘孜州十八个县中,德格是寺庙最多的县域。这一切都预示着藏传佛教在德格这块土地上的源远流长。

从当时的贸易中心康定一路沿茶马古道走过来,至此已达600余公里。德格是茶马古道北线上的主要驿站和交通枢纽,是连通青海玉树,西藏江达和昌都的集散地,在茶马古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从茶马古道开埠以来,德格已有长达千年的茶马贸易史。当时,德格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商贾主要集中于中、上阶层人士中,如德格土司和几大头人,以及八帮寺和竹庆寺等数十个寺庙。随着茶马贸易的日渐繁荣,德格百姓对茶的依赖也有增无减。时至今日,品茶、论茶,以茶待客,以茶养生成为了德格寻常百姓的一种时尚。

转经院的信徒。

暖暖的丽江

纳西语“英古敦”的意思是河流环抱之地,具体就是指旧时的丽江。丽江,背风向阳,气候温和,是一个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地方。20世纪初的丽江,在金敦·沃德的笔下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小城坐落在小山环绕的碗凹地里,陡直的街道用圆石铺就。城边有座水龙庙,庙旁有清泉从岩石下涌出”

的小城。约瑟夫·洛克在丽江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他曾经这样说:“丽江是个最有趣的地区之一,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是云南全省最美丽的地方。”

随着滇茶入藏,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城镇日渐繁荣起来。

今日我们所见到的丽江古城,包括现在古城区周边的束河古镇和玉龙县的白沙古镇。丽江之名始于元代,之前称丽水。南宋时,丽江古城初具规模。自明朝始,丽江古城被称为“大研厢”。

古城街道的路面用本地出产的五花石铺砌,清澈的玉泉水从城头,一分三,三分九,再分流成无数条小溪流,流遍全城的大街小巷。丽江城内共建有明清时期的大小石拱桥、石板桥三百余座。家家门前水流潺潺,户户门前垂柳依依。我们来到丽江,在古城间的小街小巷随处转悠。小桥流水,纳西风情,让人陶醉。被称为“大研”的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看似马帮们走了,旅行者来了。丽江古镇的小街小巷游人如织。

“井字形”,实为“丁字形”布局,而且丁丁相套,既规则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土木、瓦房结构的民宅,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宅院在高大树木和植物的掩饰下,显得更加古朴、幽静。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城西北,两者间相距几公里。相对于目前已经营造得喧闹无比的古城来说,束河古镇倒还属于一处安静之地。这里曾经是纳西先民最早的聚居点,同时还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束河,人多地少,于是靠一门手艺走千里路、吃百家饭成为了束河人的传统。曾几何时,束河小镇集聚起了越来越多的商客,成为了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一把锥子,一扎纱线,束河人走遍天下。这是对当年束河皮匠业况景的写照。

束河又叫龙泉村,泉水喷涌的九鼎龙潭带给了束河古镇灵气与活力。

行走丽江,如今再也听不到当年茶马古道上人来人往骡马的“铃铛”声,但四方街犹存,古朴的民居犹存,古城街道上那一块块被岁月刻痕的青石板依然光鲜……有人说,现在的丽江,格调是小资的,颜色是暧昧的,其美在于水。假如没有了水,古城将是个什么样子,无法想象。半个多世纪前在丽江生活了9年的俄国人顾彼得曾感叹道:“这是世界上唯一用泉水清洗街道的古城”,水是丽江灵性之源。

傍晚,是古城最热闹的时刻。我们走进古城,悠闲于街头巷尾,灯红酒绿之中。在柳荫下,在柔风中,静观溪流中山泉之水流淌,品尝路边各色菜肴,或红酒、啤酒、咖啡,或茶;触摸着古城不紧不慢跳动的脉搏,已经完全融入了这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情景之中。这就是丽江的魅力。

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相传,因丽江世袭知府姓木,忌讳筑上城墙后变成“困”字,故丽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在元、明、清三朝丽江木氏土司统治的近500年间,丽江商流南来北往,许多内地来的商人和藏区来的商人都留恋于温和的气候和繁华,于是纷纷就地进行交易,成为坐商。还有一些勇敢的藏客,他们常年往返于丽江与藏区之间,走一趟至少需要三个多月,于是也就变得浪漫了起来。在藏区娶一个温柔贤良的“卓玛”,在丽江再娶一个“披星戴月”的纳西姑娘。远隔千山万水,或许那位纳西姑娘和藏区的卓玛一辈子也无法见上一面,但因为藏客,纳西人和藏族人成为了永远的亲戚。到清代,丽江的商贸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成为了茶马古道上“雇脚转运”货物到藏区的中转站。丽江人以村寨为单位组成“逗凑马帮”。每年形成几千匹的骡马运力,马帮们前往滇南购茶,运回丽江后,重新包装再贩卖至西藏等地。

丽江这个多民族居住地,是茶马贸易发展了这座古城。但本质上,丽江依旧还是纳西族的大本营。这个史称“牦牛夷”的民族的确很了不起,他们不但经营了丽江,而且传承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他们发明的纳西古乐,旋律幽扬,古朴优雅。有人说,不到丽江就不算到过云南,不听纳西古乐就不算到过丽江。关于纳西古乐的历史和传承,尽管有人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来到丽江,如果能听上一段《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小调,或观看一场风格柔婉、旋律清越的《白沙细乐》羽调式大戏,或许我们还是能从那忧伤哀怨、悱恻缠绵的音调中,感知纳西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曾经的沧桑。

暖暖的丽江,柔软的时光,让人倍感温馨。顾彼得说:“离开丽江的念头或许永远是不可忍受的。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是天堂。”

阳光与风的作品

边陲小城阿墩子

德钦,位于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横断山深处,云南的西北边陲,一个过去敢想而没法去的荒芜之地。雪山突傲,林海苍茫,峡谷深邃,大江蜿蜒。梅里雪山是德钦,也是云南众山之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澜沧江大峡谷是德钦,也是云南昔日茶马古道上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险段。

阿墩子名字很好听,是德钦的旧称。总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即便是今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只有八个人。德钦境地曾经是茶马古道上最艰险的路段之一,也是滇藏茶马古道多条干线的必经之地。把德钦比喻成滇藏茶马古道的门户,实至名归。

在茶马时期,阿墩子曾经小有名气。自唐宋开通古道以来,它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来自大理、丽江以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陕西的商人纷纷在此设立商号,于是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物资运输口岸,一度还比较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尽管如此,偏居于横断山深处的德钦,周边被大山包围。尤其是冬季,日照时间短,气候寒冷,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始终滞后。我曾经看过一张20世纪初洛克拍摄的老照片,几栋茅草屋,一队过往的马帮就是德钦的全部,荒凉又萧瑟,无论如何也与“小上海”联系不到一块。

德钦三面环山,地势陡峭。县城建于山坳之中,东西两边的高山地质构造迥然不同,东面的山为石灰岩构造,西面的山属于云母片岩构造,对比明显,奇特无比。一条小河从山的北端穿城而过,流入不远处的澜沧江。今日的德钦县城建筑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一栋栋房屋,墙壁相互紧挨着,占据了整个山谷。在县城转悠的时间并不多,在农贸市场补充了一些食品,但市场进出的人流倒不少,商品丰富,生意红火。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德钦逐渐被外人所知。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几年德钦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公路建设,从丽江到德钦,从德钦到维西,条条都是柏油公路,虽然山高路险,却是四通八达。昔日的茶马古道,只能在悬崖上、河谷边依稀找到一些曾经的印迹。

过了德钦,沿公路盘旋,直至井镇。

纳西民族乡——盐井

盐井原本就是一座县城,后划归芒康县。由于这里的居民以纳西族为主体,所以正式名称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盐井镇长在澜沧江河谷,海拔低,气候炎热,是芒康一块风水宝地。我们从德钦出发,原本计划在盐井短暂停留后,当天赶到芒康县城,但芒康文化局的朋友建议在盐井住一晚,感受一次盐井温泉之爽。

曲孜卡,位于澜沧江边,山谷斜坡为风化沙石所组成,河床充满石砾。江边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眼温泉,最高水温可达70℃。6月,原本不是河谷最热的季节,当我们下踏至江边酒店时,依然感受到了这里的炙热。被太阳烧烤后的余温,直至午夜也不曾散去。踏浪、听风、泡温泉、品尝加加面,眼看着我们将经历一次与众不同的旅行。

盐井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保存了“茶马古道”上至今唯一的人工原始晒盐方式。盐井的盐泉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有上盐井、下盐井。盐井的形成与此处地质构造有关。这一带属于横断山地壳强烈上升地带,岩层受到来自东西方向的剧烈挤压,形成褶皱带和大断层。断裂构造线在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含盐地层,沿断裂带出露的温泉水溶解含盐地层,便是富含盐分的卤水。盐井所产的盐非常独特,同一个地方,两岸却可以产出不同色泽和质量的盐。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东岸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出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量少,所以价格略贵,尤其头道盐,质量最好也最白。除土质外,盐田的产量还取决于日照量。盐井地处干热河谷,夏季温度高,产量大,但夏季又是多雨季节,容易出现水患。所以,这里的盐井也有两面性。

我们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走到坡底,盐井沿江而挖,最深的可达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工人再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以及江风吹拂,次日,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所以这里晒出来的盐,被人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阳光与风的作品。

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四方街,老人们带动游客翩翩起舞。

盐井加加面

在中国,面条的做法和吃法有多少种,我说不清楚,但盐井的加加面注定与众不同。倒不是说盐井的面条本身有多么奇特,其神奇之处在于吃的方式。

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吃完一碗后再加一碗,而且不断地累加。餐馆计价的方式比较特别,按人头计算,所以顾客大可不必计较价格,只要充分展示出自己“能者多劳”的本领就行。

用餐前,服务员会在每位客人面前放一些卵石,顾客吃一碗捡一颗石头放在桌上,用来记录自己吃了多少碗面条,不断地吃,不断地加,直到吃撑了为止。最后计算自己桌上的石子,看谁最厉害。这种吃面的方式,有点激将法的意思。面碗其实很小,每一碗加入的面条也不多,也就一筷子,但餐馆规定,碗中的汤每次是必须喝完的,否则就不再加面。这是一个巧妙的吃面游戏,更是一个高明的营销方法。顾客们往往兴奋得不亦乐乎,就算吃得撑了,也舍不得放下筷子,最后个个都吃得人仰马翻。这种吃面条的方式让人吃后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据服务员透露,客人吃得最多的一次超过一百碗。

当然,加加面不全是游戏之作,其味道也有独到之处。当地人说,加加面的面条来自四川,很筋道,所加的肉末来自云南,汤卤由“琵琶肉”炖熬而成,香味独特。煮好的面条再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另加入本地的三种配料就成。一碗面条,主要原材料来自三个省区,恐怕绝无仅有。加加面在盐井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算是老古董。尤其是采用本地所产的盐井盐,肯定是独一无二的。据传,当年八思巴接受元朝封赠后返回西藏,途经盐井时,当地以加加面供奉。为了敬重上师,厨师以小碗面敬奉,八思巴一口气吃了好几碗,并大赞其鲜美。从此,盐井加加面就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如今盐井的加加面,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饮食招牌。

“琵琶猪肉”等新配料和配菜的加入,也使传统的加加面味道更加鲜美,吃法更加多样化,并在区内外享有盛名。故有“来盐井,不吃加加面,遗憾终生”的说法。

如果有人说,茶马古道今天已经结束了其历史使命的话,那就错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从芒康北去,沿麦曲河,经昂多、香堆寺和察雅抵达昌都的这条蜿蜒小道,去芒康或盐井进行盐物交换的村民至今仍在其间来来往往……传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现实。

过了盐井,便是云南了,听朋友说云南是这辈子一定要去的地方。我翻出丽江的照片,眼前又勾勒出一派柔软的时光,看来又一段长长的旅行在等着我。

同类推荐
  • 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

    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

    本书是世界著名的作家斯坦贝克与战地摄影家卡帕40天苏联之行的记录。以斯坦贝克的数百页旅行札记和卡帕的四千余张摄影负片,展示了俄罗斯大地与人民的真实。
  • 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本书是《星球大观环球地理系列》的其中一册。本书通过优美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带您游览明清故宫——权利与欲望的交织;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长眠于地相爱的陶俑部队;中国南方喀斯特——镶嵌在中国南方的五彩宝石;还有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三清山国家公园……本书由专业资深的书业策划团队倾力打造,收录来自世界顶级影像机构的美妙图片,怡情悦性的高品质图文编创。
  •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用文字引领你,一起领略大地的细节,一起一路钟情。全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聂作平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领略大地细节之美,自然一路钟情!
  • 欧洲:荷兰(世界我知道)

    欧洲:荷兰(世界我知道)

    本书中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的风光与民俗。
  • 骑车去元朝

    骑车去元朝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天,2000多公里,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东西横跨蒙古国,追寻那已经消失的伟大民族的遗迹……文化行者郭建龙再次上路,将茫茫草原变成脚下的路途,以单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继续他的文化之旅。在本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所见的草原、沙漠、雪山、湖泊等瑰丽风景和动人传说,并且再一次带领读者,去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一起走入大草原的历史长河,享受旅途中的精彩与奇遇。
热门推荐
  • 帝镇星河

    帝镇星河

    万世寂灭,灵气枯竭,仙坠魔灭,万法皆空。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崛起。随着灵气的渐渐恢复,地球一个的在宇宙星河中平凡无奇的星球,在广阔无边的宇宙宛如一粒尘埃,却因为拥有世间最神奇的的智慧种族一人类,而变的无比神秘。随着灵气的渐渐恢复,宇宙星河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地球却因为灵气的恢复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本温和友好的宠物变的凶狠无比,原本人类一脚可以踩死弱小的蝼蚁变的力大无穷可以搬山填海,而原本凶恶的野兽更是获得了更大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林莫萱

    林莫萱

    林莫萱,是林家的独生女,从小跟随了师傅孔逝学法。最终难以逃离上天所注定的一切,师徒二人结下了终世不可解开的仇怨。
  • 死寂海

    死寂海

    奇差的五行资质,但却拥有高超的控物技巧,一番机缘之下得到了绝世的武技,又得到稀世宝物。假以时日,懵懂的少年虽说无法道术登顶,但定然能武道成神。然而意外的成为了三殿下,非但没有带来好处,还卷入了汹涌而来的大事件中,被堵在城中自身难保。而所谓的大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更为可怕的是,时间完全不站在主角这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主角从容的证道成神。备注:新手作者,一动笔才知道装逼文太难写,本作者实在尽力了,实在装不动,全当练手了……
  • 天使的二分之一

    天使的二分之一

    双重人格的女孩,一面如天使般一面如恶魔般的少女。不知道另一个自已的存在,不知道自已就是那满城通缉的杀人狂魔。
  • 绝望:惊天浩劫

    绝望:惊天浩劫

    末世!还有道德可言?还有珠宝可偷?还有法律可绑?一切都以生存为目的!只有浩劫才亮出人丑恶的本性,只有生存才有复燃的火星。
  • 儒经

    儒经

    创世主顺应天地——造人,却不曾想:人类逐渐感悟天地,慢慢透析天地本质,利用天地间的一切武装自己,拥有了毁灭天地与再创天地的神能。人类拥有,连创世主都忌惮的意志,拿什么来引导人类的思想、行为?已迫在眉睫......
  • 凉尘木秋

    凉尘木秋

    木秋停滞在那棵枫树旁边,秋风萧瑟,枫叶簌簌落下,天边的云彩那么绚烂,只是此刻的自己淡然得如一潭水,清澈宁静。迎着秋风,飘扬的长发舞弄,看着远方,只剩下无尽的孤独,画面里定格的竟是自己一个人徜徉在车水马龙的街头........
  • 丹鼎仙路

    丹鼎仙路

    十年萌醒,一朝凤鸣。且看少年如何以身体为鼎炉凭内丹之术,开启属于他的丹鼎仙路。
  • 羽绒泪

    羽绒泪

    她,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却因命运的侵袭,改变了她一生的道路,她身带异能,却没能护住自己的家人,她聪明绝顶,却没有想到自己会遭到背叛,她倾国倾城,却不能与她相爱的人白头到老,她千防万防,最终还是掉入了那人的陷阱,当这一切终于真相大白时,她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那是她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他是她从前的同学,也是她唯一喜欢过的人,却因仇恨与责任,他与她成为了敌人,谁对谁错?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他与她最终究竟如何?
  • 海蜃楼之青铃

    海蜃楼之青铃

    一间名为海蜃楼的小店,一位煮茶的老板,一位打扫的小厮,空无一物的店铺。一位背芩草而来的老妇人,一截缓缓燃矣的往矣香,一段不世俗的故事。将军、与敌国囚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