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华夏神州的大部分土地上硝尘遍布,狼烟鹊起。地主阶级和地方武装等各路势力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割据土地,相互鏖战。闹得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们不忍被剥削和压迫,纷纷拉大旗揭竿而起。一时间,起义大军蜂拥迭起,战火不断蔓延……。
当时,真是风云变幻,暗流涌动,扑朔迷离。神州大地的命运应当走向何方,一时间,让世人分不清方向和脉络,而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各方面影响,正所谓“倾巢之下已无完卵”,自然也波及到沿海一带区域。沿海一带虽然地处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按理说应当是与世隔绝,安静舒适的,但是“社会时事飓风”的威力已经形成,而且其在这里多少显现了一些,虽然那是由陆地吹向海洋而来的。
我们这个故事的起点和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地方,就是在这个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的偏僻的小山村——稻香村里。
说到这,也许会有人感到十分的奇怪,怎么一个偏僻的、海边的小村子,叫什么不好呀,怎么叫什么稻香村了那?其实,说是叫稻香村是由于这里虽然面朝大海,却是个地形地貌极其特殊的地方。这个村子的南面朝海,其余的三面都是被连绵起伏的大山所包围着,村子周边的山上树木葱郁,遮天蔽日,原始古木纵横参差,而且泉水、暗流、泉眼等水系众多,金雕、鱼鹰、狼虫虎豹等鸟兽等时常出没于期间。每逢月黑星隐之际,常常是彻夜虎啸猿啼,整夜不停哀鸣嗥叫。至于那些什么蛇蝎爬虫、奇形怪状之类的小一些的动物,简直就是这里村民的居家常客了。可就在这样的小村落中随处野生着一片片的稻子。谁也说不清这稻子是来自于哪里,是属于旱地里的,还是水里长的,反正是到处都有,一大片,一大片地茂盛地生长着。稻子长的很茂盛,金灿灿的稻花被海风一吹,到处飘香,这个长满野生稻花田地的海边小渔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也许,这就是被这个村子的祖先们看中了在这里休养生息的原因吧,所以决定定居在这里一代一代生活下去。由此,大家都自然地叫它“稻香村”了。
这个村有稻米,还有面朝大海可以打鱼的天然条件。浩淼的大海给这里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所以这里的村民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大家生活得也还很惬意。虽然这里地处偏僻,与世隔绝,远离当时的中原文明,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但是村民们谁也不想离开这里走出大山去接触那些所谓的文明和喧嚣,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节奏。
与稻香村有几座大山之隔的茶香村的村民们的状态则是另外一番模样。这个茶香村的村民们,倒是经常带着新鲜的茶叶和布料等货物到稻香村这里来,和他们交换一些海产品和稻米之类的东西。当然,稻香村这里那海里的珍珠扇贝,珍奇海生食材也是茶香村的生意人的最爱。
茶香村是个和“外界”走动得很频繁的村落,也有不少年轻人成为了茶叶贩子和生意人,村里偶尔也有姑娘嫁到远方中原的“大城市”去的。所以,茶香村的“繁荣程度”就要比稻香村好了很多。稻香村与外界的交往和沟通基本上都是通过茶香村来进行周转的。按今天的话来说,也可以说茶香村是稻香村联系当时中原地区经济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话说,稻香村里有个特别的人物叫叶老大,那叶老大已经是有过半百的年龄了。他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村子里。说他特别,是因为他打渔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出海都是在大白天出去,他驾船出海从来都是晚上出去,而且一出海就走得老远,一般要几天才能回来,谁也说不清他是到那去了,弄得“神出鬼没”的。而且他打回来的鱼,个头都是非常的大,品种也是非常的多,什么稀奇的品种都有。他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不仅如此,叶老大还有个外号叫“活菩萨”,这是因为,他经常在出海的时候能遇到一些遭遇海难的船只,他就一次次地救了很多的落难之人的命。
叶老大虽然已经有过半百的年龄了,可他的身体依然很硬朗。黝黑的脸庞,矫健的身手,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在海边长期从事打鱼为生,在风吹日晒中长大的渔民汉子。叶老大从小家里贫穷,前些年忙着出海干活儿,也没心思想讨老婆的事儿。前些年经过别人给窜落才娶了几座大山外茶香村的老李家的大姑娘李小妹做老婆。说来也是奇怪,稻香村这里历来人丁不兴旺,很多新成家的小两口都是过了好久才抱上孩子,有的经过好多年还“颗粒无收”,不管村民怎么努力和虔诚都无济于事。可叶老大却不是这样,他在成家的当年就抱上了儿子,一点儿都没耽误事儿。叶老大也是洋洋自得,引以为荣,逢人便说:“别看你们比俺讨老婆早,可你们那婆娘不争气,你看咱的,咱就是有福气!”。他这样一得瑟,特别是嘴里叼着烟袋锅,梗着个小脖子的那副德行,免不了遭到村民们的白眼,大家都没话找话嘲讽他,叶老大也不在意,一天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这倒也和村民们相处的融洽。
稻香村的村民们暗地里都拼命地烧香跪拜妈祖奶奶,白天晚上地拜,那可真叫一个虔诚呀,一个个头上平白多了很多个疙瘩,听说都是磕头撞地面给弄的。看到这些人的样子,常常引起叶老大像猴子似的兴高采烈、上蹿下跳、仰天大笑的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村民们暗地里都说,也许是这小子经常在海上救了人,积了不少功德的原因,感动了妈祖奶奶,是妈祖给他的恩赐,才让他很快就抱上了儿子了……。也有人说,他叶老大凭什么让妈祖奶奶感动啊?他叶老大每次出海都打上来那么多水族。那海里的鱼啊、虾啊什么的,被他抓上来多少呀!那不是残害生灵吗?还给他赐福?不降罪就不错了!反正是说啥的都有,大家脑子里也没个准谱了,谁也弄不清叶老大怎么就那么幸运那?
叶老大的这个儿子一晃儿长到了十几岁了,相貌长得随他爹,健壮魁梧,相貌堂堂。叶老大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知秋”,说这孩子是秋天出生的,那时候,山上的树林子总时不时地落下些树叶。
叶知秋也经常跟着叶老大出海打鱼去,一出海就是好多天。他从他爹那里学来了很多航海打鱼的经验和技巧,渐渐地也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水手了。
这一年,正值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两股地主武装势力在激烈火并、交战之际。中原大地上到处是硝烟连绵、战火纷飞。与之一脉相沿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百姓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茶香村原来和中原地区的接触走动还比较频繁,他们种植的茶叶和从稻香村换来的稻米和海货、海产品等物资,由于受到朱元璋和陈友谅两股势力的战争影响,战火切断了交通要道,不能再运往中原和周边地区,从而使得“两地”的经济联系中断了。这一下,稻香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多少受到了些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这里的日常使用的药品一时竟然供应不上了。这事让稻香村的人慌了手脚,平日里,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找村东头的老郎中去,花点儿银子讨要点儿小药什么的,那老郎中也以给村民们看点儿小病为生,他的药材除了来自附近的山上采取的以外,大部分是来自于内陆中原,当然,这些也是通过那个茶香村的人几经倒手而来的。
没了药品的小村子,可就像没了棉衣的冬天一样可怕。而此时,恰巧有个陈友谅军队里的小官儿受了重伤,那人被朱元璋的军队四处追赶搜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跑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偏僻的小渔村来了。起初,大家都没有在意这个人,村里的一户人家好心地收留了他,还给那人请郎中治疗伤病。可没过多久,大家就感到不对劲儿了。先是收留那伤兵的人家一家老小上上下下都病倒了,一个个时常冷不丁地张口就吐血,而且还止不住,那给伤兵看病的郎中也病倒了,没几日的功夫,这家人和那伤兵,以及那郎中都先后的病死了。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这个小渔村接二连三地有村民得上这种奇怪的病,村民们接二连三地病倒后死去。那时候,外面到处是战火,逃难的难民都饥不择食,强盗乘机查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唯恐出门不及,谁还敢跑到茶香村去找人看病呀!一时间,这个祥和的小渔村笼罩在极度的恐怖氛围之中。
可是,再恐怖也得生存呀,再害怕也得活着呀。叶老大决定带着儿子,在天黑后摇着他家那艘老帆船出海去碰碰运气,他希望在这个时候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好多天都没有出海网鱼去了。
那是个夜色昏暗的夜晚,叶老大和叶知秋穿好厚厚的蓑衣,海面上无风三尺浪,特别是后半夜里那可真叫一个冷啊,别看白天海面上还是艳阳高照,热浪翻滚,热得人恨不得把身上的衣服都脱光了才好。可是一旦到了海上的后半夜里,那可就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了,寒冷的海风像锥子一般刺痛着肌肤,仿佛要把人给撕裂一样。如果穿得少了,不消一个时辰的光景任何人都得被冻死。叶老大仔细检查了出海要用的装备,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忘记了什么。他老婆这几天的身体也不好,不住地咳嗦着,她一边咳嗦,一边拉着叶知秋的手说:“儿啊,你要照顾好自己呀,要是半路上不想去了,就跟你爹说,要他回来,别硬挺着……。”她拉着叶知秋的手不放。叶老大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们分开。
叶老大手提着防风的纸灯笼,拉着叶知秋踏上了他们家的老帆船,这老船虽然是老了点,可它是叶家的传家宝贝的,当年,叶老大他祖上用这船打了不知道多少海货,救了不知道多少在海上遇难的人的性命,经过了不知道多少骇人听闻的滔天巨浪。这船,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叶老大平时对船爱护有加,经常修缮,所以这船很是坚固,外表乌黑油亮,出海所用一应俱全。
叶老大和叶知秋立在船头,面向漆黑无比的海面俯身跪倒,一边磕头,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说:“求妈祖奶奶保佑……,保佑我们满载而归,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叶老大用力磕着头,额头把船甲板敲得咚咚作响!叶知秋自然也学着他爹的模样,一边磕头,一边说着。过了一会儿,叶老大拉着儿子站起来,回头看了看叶知秋他娘,向她摆了摆手,然后飞快地解开了固定那船的缆绳,抄起一只大船桨,只一摇,那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轻快地荡了出去,一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上了。海风卷着海浪,“哗哗……,哗哗……”地响个不停。这漆黑的夜,苍茫的海,叶老大不由感觉到一丝丝的恐惧,他觉得有些奇怪,这次好像和每次出海不太一样,他也说不清有什么不同,只是觉得似乎是将要有什么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