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姐七姐,你们去哪,我们就去那里,反正在这个家里,父亲就没有把我们当做他的儿女,只有大哥二哥才是父亲的儿子,我们什么都不算······”
而对于顾茵的大弟而言,本来就是从小被四老太爷忽视,因而一直在努力读书,想要将来考取功名,引起父亲的注意,而如今听闻父亲根本没有拿他当做儿子,心中自然十分的失落。
其实根本不怪他,任何一个想要渴望得到父亲重视的人,努力的在父亲面前刷存在感,想要得到父亲的关爱,可是当得知再多的努力,都换不来亲生父亲多看一眼的时候,心中的是咯是可想而知的。
而顾茵的大弟,顾家四房的三公子,(下文因为顾茵他们几人脱离顾家,,而顾茵是杜姨娘的大女儿吗,顾苒算是二女儿,因此就称之为顾茵的三弟)就是这样,努力的读书识字,想要将来考取功名,引起父亲重视的同时,也报效国家,让自己的姨娘过上好日子。
杜姨娘在四房的日子过得并不好,虽说是为四老太爷生育了两儿一女,加上顾苒,是两儿两女,但是因为出身低,只是一个农户的女儿,而上面又有四老太太这个正妻压着。
四老太爷也只是偶尔才在她的屋子里过一晚,比不上其他受宠的姨娘们,因而四房的下人们惯会见风使舵的,经常克扣为难杜姨娘他们母子四人。
顾茵的三弟因为对自己寄予厚望,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吃苦努力的人,因此胸中还是有些墨水的,至少比四房的两个嫡子强太多,对于朝廷的律法什么的,多少知道一些,因而在想清楚想明白之后,自然是选择了顾茵顾苒姐妹二人,决定跟着她们脱离四房,另外单过。
“姨娘,你的意思呢?”
顾茵的三弟表态了,一直都是以长兄为主的四弟自然是跟着顾茵的三弟,而杜姨娘却是还没有发表她的意思。
其实杜姨娘因为是农家女出身,不识几个字,这么些年来一直都是听自己女儿儿子的,可是就算她在不识字,也知道女子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现在四老太爷还没有过世,而自己的儿女们想要脱离四房出去单过,这让她如何抉择。
杜姨娘其实很想照着儿女们的想法,跟着儿女们出去单过,但是又不得不考虑到将来儿女们如何面对世人,虽说是四老太太和大老爷二老爷想要拿她们抵债,可是·······
其实杜姨娘也心中有些动摇,自己这么多年在四房过的是什么日子,只有自己知道,而如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女,却被四老太太和大老爷二老爷说拿去抵债就抵债,完全不顾她们自己的意愿。
凭什么嫡出的孩子惹了祸事什么的,却要让他们庶出的来顶罪,那照这么说是不是,庶出的子女将来犯了什么大错,也同样可以推到嫡子嫡女的身上?
可是杜姨娘清楚的知道,只有嫡子嫡女犯了错,推到庶子庶女身上的,没有说是庶子庶女比嫡出的还要精贵。
而杜姨娘当年是被其父其母以五百两的价格卖给顾家四房的,这么多年来深知其中的艰辛,自然也是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儿女步自己的后尘。
“娘,难道你不想我们光明正大的叫你一声娘吗?”
顾苒虽说不是杜姨娘亲生的孩子,但是是杜姨娘一手带大的,而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和顾茵他们一样叫杜姨娘为姨娘的,心里更是将杜姨娘当成了自己的亲娘。
顾茵知道杜姨娘最大的心事,就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却不能叫她一声娘,而只能称呼姨娘,因此在这个时候,顾茵装着勇气叫了杜氏一声娘。
“是啊!七妹说的对,娘,难道你不想听我们叫你一声娘吗?”
顾苒的这一声娘,让顾茵和她的三弟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本来顾茵的三弟是想站出来的,但是背面顾茵拦住了,顾茵站出来对着杜氏说道。
(因为马上顾家四房就会发生变化了,再叫杜姨娘就显得有些不妥了,所以下文叫杜氏吧!)
顾茵之所以拦住自家三弟,自己出面,主要还是为了三弟考虑,依照顾茵三弟的才学,虽说如今只是十三岁的年纪,但是才华是不错的,若是能够参加科考,考上秀才童生是不成问题的,若是再加把劲的话,举人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大沥,拥有功名的仕子们只要是考上了举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在朝廷上任职,虽然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小吏,县丞或者是师爷之类的,但是好歹也算是朝廷命官,朝廷有备录在案的。
就如三房的顾文琦一般,两年前考上了举人,之后便在礼部做一个小小的从九品文书,而之后连着考了两次,这才中了探花郎,分到翰林院任职从六品的编修。
而顾文奇是十五岁才中的举人,十四岁考上的秀才,十一岁中的童生。
大沥朝有律法规定,男子年满十岁者才可以考取功名,这也是为了保护新一代的花朵,免得他们过早地被摧残。大沥朝的科举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有所不同,这里的科举分为春夏秋冬四试,即每年四个季度的中旬,就会开科举,而春天是童生的考试,夏天则是已中童生的学子们考秀才,秋天是考举人,冬天则是进士。
童生考试设在各县,每一百明考生中选取优秀的二十人,是为童生,上报州府。州府的考试是设在各州衙的,一百人中选取十人,称为秀才,上报于都城江陵。
秀才考举人的考试是在江陵城的松华书院,每一百名考生中选取最优秀的五人。最后一项考试是最难的,先是要院试,评出的二十名佼佼者,之后还要殿试,由皇帝亲自选出状元,探花,榜眼三人,剩余的十七人则是次进士出身。
而对于那些学子们,则是明文规定一年只能参加一次考试(除了最后的院试和殿试外),不得同一年同时参加几场考试,这一则是为了让学子们身心得到放松,不至于称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二则是因为每一年的各种考试,人数众多,朝廷为此专门设置了考官机构,专门负责每年的各项考试。
大沥和北边的大魏的区别就是大沥的官员都是靠真才实学,层层选拔出来的,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学,你就可以在朝堂上有立足之地,正所谓英雄不论出身。
而大魏的官员们则是靠世家举荐的,大多是各大世家的子孙,没有真才实学,只是靠着家族庇佑。两国相比,大沥的朝堂清明清廉,而大魏则是朝堂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