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展回来顺手拿了一本韩莉的个人简历,简历上印着这次画展的所有作品,还有她的个人简介,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在书画名家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从延续学习传统中国画开始,之后有学习了现代国画,之后才出国学习设计,这一路走来看起来顺风顺水,但要想突破传统,寻找新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难怪在她秀丽的外表下竟然如此落落大方,估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想想韩莉再想想自己还未完成的学业和未卜的前途,真是有点汗颜,希望通过这半年的交流学习,自己也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轻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要开学了,纽约大学又开始忙碌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又都聚集在这里,为了他们各自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了。
我的导师在开学之前跟我长谈了一次,原本仅仅半年的交流是没有什么硬性的任务的,我可以过得很轻松,导师也以为我还是一名没有毕业的学生,可他了解到我曾经参加过几年的工作,又有拍电影的经历之后,建议我可以继续的学习一些专业上的知识,但是半年时间学基础课是来不及了,索性他叫我尝试着跟他的大师班的学员一起学习。
大师班我也曾有耳闻,能来这个班学习的人都是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希望再次提升自己的人,当然判断这些学员的成功还有一条标准就是这个班要交高昂的学费,没有一定的成绩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的,就像是某些知名学府的MBA一样,只不过这个班是世界级的,档次会更高一些。
我当然愿意和这些人一起上课了,能在这个班学习的都是各国的行业精英,对我来说都是望其项背的人物,并且我还不用交那些高昂的学费,这半年也真是赚到了。
导师把我带进教室的时候,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我,其实一共也就七个人,我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其实我是不太愿意把自己过于低端的从业经历这么直白的告诉他们,当然我也大概看了看这七个人,应该都比我大,不过老外的面相总是会显得老一些,我也看得不太准确。
后来我才知道这七个人有三位是来自欧洲的,有两位是美国人,另外两个一个来自韩国,而另外一位是加拿大人。
上课的时候我听着不同口音的英语,有的时候也很费力,尤其是在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些专有名词我还真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最开始上课真的是很吃力,只能了解各大概。
不过这个班的上课条件非常的好,安排的都是艺术学院最好的教室,所有的视听设备也都是顶级的,看来价格不菲的学费还真是物有所值。
由于我是导师带的学生,虽然是这个班的编外成员,但还是很快就融入进了这个班,当然人家都说王不见王,这些各自国家的业界精英也都有各自的傲慢之处,给这个班上课的教授一不小心就会遭到他们的质疑,当然他们几个人也有很多时候观念也不统一,大部分都是由于各自的艺术观念不一样而引起的争论,我偶尔一会被卷进这样的争论里,是因为来自亚洲的学生只有那位韩国人和我,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很大,其实我还不够资格跟他们讨论这些,但阵营已经划分了,不管怎样我都要力挺这位韩国人,他旁征博引的时候总是会提到中国的文化,这时候他总是看我一眼,我也会适时的点头表示支持。就这样我们两个的友谊就在这样无原则的力挺当中建立起来了。
他叫金再善,是韩国国家大剧院的首席设计师,四十出头的年纪,当然他的韩式英语我真的不敢恭维。我真不知道韩国人是怎么学习英语的,他们这些人都是曾经留过学的,金再善曾经在英国留学,可是这英语说起来总是带着韩国人特有的腔调。
每次我们去参观或者去看演出都是我们两个人互相约好时间,他在美国拿到了驾照,所以有自己的车,每次都是他开车到我的公寓来接我,当然同为亚洲人跟他相处相对轻松一点,我这人一向都很自我,所以有时候对于西方人的一些社交礼节并不是弄得很清楚,尤其是面对那些欧洲人,他们有一套特别刻板的社交规则,有时候弄得我莫名其妙的,而这些问题都不会发生在我和金再善之间。
他们韩国人都很注重辈分,也很团结,我没事的时候也会跟老金一起去参加一下他们韩国人的聚会,当然金先生这个年龄和资历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前辈,他也把我当成弟弟一样看待,并且很愿意交给我一些关于韩国的东西,所以跟着老金混总是会受一些优待的。
就这样,我的日子过得充实起来,早晨依旧是跟着韩莉一起练习口语,上午上课,下午没事就去图书馆去查资料,准备写论文,晚上要么是参加一些聚会,要么就是去看各种演出,整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自己毕业了能不能继续来这里上学,可最起码一年几十万的费用就让我望而生叹,等我自己可以赚到这么多钱的时候估计也熬成老头了,想想还是算了,就好好珍惜这难得的留学时光吧,不浪费这里的时光兴许我以后还有机会,不过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有幸可以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他们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应该不会很平庸,可花费了这么高的学费之后真的就能赚到比学费还多的工资吗?看来这些人都不能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半年之后我们就很难在同样的一个人生平台里见面了,想想这些还真的挺让人丧气的。
好久都没有跟国内的朋友们联系了,现在唯一跟国内联系的事情就是我经常会按照导师的要求把一些资料翻译成中文,然后发给我们学校的教授。曾经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没有把这些事情做好过,现在在纽约我依旧要做这件事情,不过境遇不同确实让我改变了不少,最起码通过学习可以让我把资料翻译的更准确,甚至是还有一些文采了,看来我也是在进步的,或许是有点慢,慢到连自己都不曾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