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一般都是笔试和简单的自我介绍,笔试看的是个人素养,自我介绍其实就是一个眼缘的问题,其实每个考生都经过精心的准备,但考官们其实对这些精心准备的东西并不感兴趣,我作为主考官,对待每一个考生都是公平的,每个人给五分钟的时间,如果他们发挥的不好我还会补充问一两个问题,我旁边的系主任,全程低头,他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先听声音,如果声音的辨识度高他就抬头看看,其余时间就直接打分,看多了初试的学生之后才知道千遍一律,毫无新意是怎么一回事!
在全国上万名学生里挑二十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可能会挑花眼,不过一届学生就像是一部戏一样,不可能都是做主演的材料,俊男靓女固然珍贵,但还需要另外一些可塑性强和比较有灵性的学生!当然这些学生首先要通过这三道考试!
我是一个教育界的新人,所以很多时候愿意听一些老教师的意见,不过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每到一个考点,在报名的时候就有很多家长直接带着孩子过来打招呼,原来他们都和我们系的老师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渊源,每次这些老师的口袋里都揣了一大把条子回来,我们看着这些纸条都很无奈,怎么说呢,即使是只收条子生这二十个名额甚至是两百个名额都不够,看着这些家长处心积虑的想把孩子塞进来我也是能理解这种心情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看他们的关系是否真的够硬!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关系永远都是避免不了的,这一点我在当年考试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如今依然没变,所以我们系除了正常的招生名额之外还会有一些名额是专门留给这些关系硬的条子生的,也就是说我只负责选好我的二十个学生,最终考进来的可能是二十八个,那另外的几个人也自然是我的学生但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试、二试的发榜还是老传统,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直接贴在考场外面,所有的考生都在上面去找自己的名字,有了名字的就准备下一关的考试,没有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在这个时刻是显而易见的,好多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当场就痛哭流涕!
喜欢和适合其实是两码事,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没有天赋,即使是考进来了也是一种痛苦,这条路毕竟不是那么好走的,离名利如此之近的行业竞争可想而知!
我在二试的时候就有时间跟考生交流了,毕竟初选过后大部分都被淘汰了,也就轻松一点,何况我要从多方面去好好了解考生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学生!
“你们可能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参加这样的考试一定要想好,如果你想当一名演员,那么请你好好努力,如果你想当一个明星,那请你赶紧离开,成为明星是靠运气的,而我这里只能教你怎么演戏却教不了怎么做明星!”
我对很多人都说了这样的话,可惜的是考生们都已经冲昏了头脑,他们根本辨别不了好坏,只是在勇往直前,这就是为何有很多陪考的人容易被选中,是因为这些人表现的很松弛,没有那么强的得失心,很容易与众不同!
我抽空在考场外抽根烟,看着这群可怜的家长在大门外张望,他们比在里边考试的学生还紧张,这都二试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外面站了三四天了!看着他们我就想起我父亲把我一个人丢在考场时的样子,他那时肯定觉得我根本没戏,所以很放心的把我一个人留下,了无牵挂的我就那样自己奋斗了一个星期!
三试的结果就不会发榜了,要根据考生情况,等最终北京本校的考试全部完成之后才会发合格证书,也就是说即使考了三试也有一半的人是拿不到合格证的,如果没有拿到,就没有资格报考!
所以说艺考是一个漫长的路,从每年的一月初一直要延续到高考之前,幸运的人会拿到两三个学校的合格证书,有些人则非常点背的无功而返,这也就是为何会等到综合考量之后再发资格证书,太优秀的选择太多,资质一般的则要态度坚定,既要给主考官留下深刻印象有要让考官觉得你只考了这么一个学校,有点非他不嫁的意思,当然我们也会适时的给一些优秀的学生提前一个信息,让他们安心回家准备高考的文化课,毕竟现在都是双向选择,哪个学校不想多留住几个好苗子!
终于在一个黄昏的午后,考场变得格外的安静,所有的考生都已经走了,不管有没有遗憾,每个考生应该都拼尽了全力,我们也要回北京了,准备最后一次以北京为考点的面试,北京的规模要比其它考点大得多,考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因为很多了解艺考的学生都知道,本校的录取概率要比其它考区大得多,很多人都是来提前练兵的!
在这个机遇和才华并行的年代,在迷茫的青春年华里,艺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另一道风景线,我们从哈尔滨的考点坐火车回北京,我一路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一路在想自己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时的情景,那时候根本买不起卧铺票,第一次坐了四十个小时,觉得北京离我的家乡是如此之远,我可能这辈子就应该只能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了,可没想到我竟然以北京为中心,在毕业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回想着考场上一张张稚嫩的脸,他们和我当年一样,以为能来到北京读书就是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长到有时候你都望不到边际,长到有时候想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