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怎么想的,李承乾选妃的事仍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至于那些想要挑太子毛病的人,因为太子要成亲了,为了避忌,也只好老老实实的待着,短时间里也兴不起什么风浪。
选侧妃自然没有迎娶太子正妃那么隆重,定好了侧妃的人选,只要跟宗正寺的人说一声,给李二陛下上个表就行。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选拔,终于是从几百个待选的适龄少女中选出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河南府推荐上来的,名叫卢嫣,和范阳卢氏沾了点亲,不过早已经出了五服,家里只是个没什么权势的乡绅,倒也不至于犯了李二陛下的忌讳。不过另一个人选可就有意思了,这个女子名叫郑丽琬,这个名字李承乾前世的时候就听说过,不过那个时候她可不是自己的侧妃,而是自己的父皇、李二陛下的后宫佳丽。
李承乾之所以记得这个并不怎么出名的女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女人是李二陛下极少数想得到手而没能“得逞”的。在原来的历史上,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给李二陛下选取了一些秀女用来充实后宫,这其中就有这个郑丽琬,被封为充华。
能让长孙皇后看中,可见这个郑丽琬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不过很可惜,在进宫之前,郑丽琬就和一个名叫陆爽的男子有了婚约,而且这件事还被魏征知道了。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魏征几次三番的上书反对,最后逼的李二陛下不得不把郑丽琬还给了陆爽。不过李二陛下很明显没有忘记这个女人,几年以后,陆爽和郑丽琬的女儿被李二陛下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纪王李慎,这也算是对二人之间缘分的一众延续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承乾穿越的影响,这一世郑丽琬并没有被长孙皇后选进后宫,甚至都没有和陆家定亲,一直待字闺中。这次李承乾选侧妃,长孙皇后专门派人把她接进宫,内定了一个侧妃的名额。
对于长孙皇后这种安排,李承乾倒没什么意见,选谁不是选,既然长孙皇后对她挺满意的,那就顺着长孙皇后的意思就是,更何况这郑丽琬也是有些才名的,应该不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而且她还有一个身份,李承乾觉得将来说不定会有用的上的时候,这才答应了下来。
既然太子殿下同意了,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宗正寺安排人到两家府上提亲,然后挑了个日子把人接到东宫就算完事了。
前文已经说过,侧妃和正妃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选取正妃那可是很重要的,各种“繁文缛节”,恨不得能把人忙死。相比之下,侧妃就简单多了,虽然彩礼之类的东西必不可少,可是不像娶正妃的时候那么麻烦,六礼齐备才能迎娶。娶侧妃的时候,把彩礼往女方家一送,然后等着挑个好日子,把人接进宫就行了。
李承乾自然不会例外,一番忙碌之后,两个小美人被轿子由偏门抬进了东宫,成为了李承乾的女人。
太子纳妃的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不管是为李承乾高兴,还是看李承乾高兴就不高兴的人,此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一部分人是在为没人出幺蛾子而暗自庆幸,另一部分则觉得,终于是把太子成婚这段日子等过去了,这下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对于前一种人,我们不多赘述,小弟在这里要说的事第二种人。这些人等啊等,盼啊盼,总算是等到李承乾成完了亲。原本是考虑到太子成婚也是件喜事,没有人愿意这个时候跳出来触霉头,如今太子大婚已毕,是时候动手了,一帮人摩拳擦掌,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太极殿
今天朝会的气氛有些诡异。其实也难怪,有人想打太子的主意,这件事在长安官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前段日子李承乾大张旗鼓的搞了一次选妃,出于什么目的大部分人心里也都有数。让众人看不明白的是李二陛下这么长时间了也没个说法,不少人心里都开始打起了算盘。
不管是想帮李承乾,还是打算在这个时候来个落井下石,总之长安官场最近但凡有个风吹草动,总会引起一大帮人漫无边际的遐想。想要攻讦李承乾的那些人选在今天动手,当然瞒不过百官的耳目,朝堂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和谐,百官根据各自的派系分成了几拨,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李承乾这件事显然是被他们当做对付政敌的工具了。这么一来,可是苦了我们的太子殿下,还没从娇妻美妾,左拥右抱的美好生活中回过神来,马上就要面对明争暗斗的朝堂征伐。
李承乾万般无奈的卷进了这次的风波,虽然这件事的起因在他身上,可是现在事态明显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原来李承乾还处在主导地位,可是现在他也是身不由己。
虽然“鸿鹄”已经被李二陛下收编了,可是李承乾对于外面的消息也不是一无所知,朝堂上的变化他也知道。他实在是看不透李二陛下想要干什么,别说是他,就连赵元茂也看不透李二陛下这一手。
就眼前的局势来看,万一一个处理不慎,李承乾的结局只怕不会太好,以李二陛下的眼光,赵元茂相信他不会看不出这一点。可是他为什么没有阻止百官的串联,反而默许了这一切,实在是让赵元茂和李承乾心里惴惴,如果不是李二陛下之前已经对李承乾有了承诺,恐怕李承乾也没心情再搞什么选妃了。
怀着满腹疑惑过了这么多天,终于到了这个日子。一切的困惑,都将在今天获得解答。
相比于李承乾的心里没底,越王李泰的心情就好了很多。长安官场的近况李泰心里有数,今天百官要做的事他也提前从岑文本那里得到了消息。想到一直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李承乾就要倒霉了,李泰高兴的一夜都没有睡好,一大早就赶进宫准备来看李承乾的笑话。
对于李承乾这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清楚的看在眼里,本来它还有所担心,可是看到长安官场风诡云谲的样子,再加上岑文本信誓旦旦的保证,李泰觉得这次李承乾绝对是难逃一劫了。只要李承乾的罪名定下来,东宫的位子必然不稳,到时候自己再使些手段,李承乾这个太子恐怕就再也当不下去了,到时候最有希望得到这储君之位的还不是自己?
常年被李承乾压在身下(大家别想太多啊),李泰心里说不憋闷那是不可能的,如今有了这么好的机会,眼看着就可以“翻身农奴把歌唱”了,李泰如何不激动?如何不兴奋?心怀野望的越王殿下每每想到这里都如饮美酒。
李承乾进到太极殿的时候,李泰正一脸喜色的和平日里交好的几个官员说着什么。看到李承乾,百官都跪在地上行礼,众人身后孑然而立,一脸虚情假意微笑的李泰就显得突兀了不少。等到李承乾走到近前,躬身行礼的时候,李泰语气中的掩饰不住的的揶揄,只要不是个聋子,都能听的出来。好像李承乾要倒霉了,于他来说是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一样。
看着一脸小人得志的李泰,李承乾心里暗自摇了摇头:难怪这货最后也没个好下场,就连自己这个穿越过来,只从YY小说里学过几招的穿越菜鸟都知道,作为一个合格的政客,讲的就是一个“忍”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事情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的事情前期的准备都是私底下进行的,等到公之于众的时候,不管是利益还是损害,都早已经分配完了。不管是百姓还是史官,他们知道的都只是最终的结果,事情的过程都已经隐藏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中了。
做官为宦,勤政爱民固然重要,可是所有当官的奉为第一准则的却不是这个,而是“敛藏锋芒,随波逐流”,就连皇子也不例外。做官嘛,如果你不和同僚们打成一片,管你什么皇子龙孙,挡了人家的财路,谁能与你干休?李承乾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和他推行改革,损害到了某些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关系。
李泰之所以这么“风骚”,还能过的挺滋润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不在其位。李泰不是太子,朝野对他自然没有对李承乾那么重视,毕竟李承乾是未来的皇帝,现在的某些举动就能表明未来他登基之后的为政举措了,所以李承乾推行改革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弹。还没登基就搅的天下世家不得安宁,如果真的让他登上皇位,这些世家还能有好日子过吗?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朝中一些世家的代言人才不得不站出来和李承乾作对,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观点,李泰才能和这些人和平共处下去。第二,李泰因为李二陛下的恩宠,特许留在长安,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万事有利就有弊,李泰获得李二陛下的恩宠的同时,却也因此失去了本来应该得到的权力,直到如今,李泰的影响力还是局限在文人那个圈子里,对于朝政涉入的不深。
看着李泰高兴的跟过年一样,像个跳梁小丑一般在自己面前现眼,李承乾觉得脑门上飞过几只乌鸦,心里对于这个弟弟实在是有些无语。如果不是顾忌他身后的岑文本,就李泰这样的,都不用借助赵元茂他们,光凭李承乾自己,要灭他也是分分钟的事。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承乾不咸不淡的和李泰寒暄了几句,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静候着李二陛下的到来,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李泰还以为他是心里没底,被眼前这个阵仗吓破了胆,心里暗自嘲笑了两句,也回到了位子上,一脸笑意的等着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