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以下,天色逐渐暗沉下来,只有远处的天边还剩一丝晚霞,昏昏暗暗的,再无之前的光辉灿烂,对于整个大地来说,夜色已经降临,万物都笼罩在模糊的黑暗之中,只是还没有变成彻底的黑暗而已。为了捕捉一只小跃兽,我们已经花了太长的时间。
海因塞驾驶工作车回收机械臂和被抓住的猎物,把这只可怜的小跃兽装进了车后面的箱子里,那里有专门的动物“收纳柜”,从外观上看,这个车厢与在沙漠里存放样本的车厢长得几乎一样,看仔细一点到倒是点儿不同,这里的箱子上有很多通风装置,箱体也要大一些,便于安置体型较大的动物,我听斯塔尔巴夫说一共有容纳6只小跃兽的空间,那么我们要抓的小跃兽数量很可能就是6只,可抓一直都这么费劲,抓6只要抓到什么时候啊!
“接下来还要抓几只?”我问道。
“车子还能装5只,不过项目要求的下限是一共抓4只,也就是说我们最少还要再抓3只才能满足项目要求。”海因塞说道。
“这么麻烦呀?向参观者展示也搞得这么正式?”我问。
“收了你们那么多钱,当然要严控服务质量关啦!否则你们不回觉得招待不周吗?”斯塔尔巴夫风趣地说。
“抓一只都要这么久,再抓至少3只……这个时间会不会太长呀?”我说。
“你的时间这么宝贵?不过想想也是,毕竟我们建议参观者不要开启多进程,否则就会影响体验,你们一直待在这里确实会积累很多事情要办。其实有很多贵宾都会催促我们快一点,但实体世界的事情,急不来。”海因塞对我们说道。
“那晚上继续抓?”我问。
“那是必须的。”斯塔尔巴夫轻快地回答。“顺便告诉你,晚上抓捕效率更高哟!只是看上去没有白天那么精彩,所以我们没等夜幕降临就开始抓捕了,过程你也看到了,它们是多么顽强呀,抓了那么久才抓到,甚至还要借助陷阱才能成功。”斯塔尔巴夫给我留了个小悬念。
“晚上抓效率更高?为什么呀?它们晚上感官受阻吗?”我估计只能是这个原因,昼行动物在夜晚通常就要躲起来了,它们在晚上的视力肯定远不如白天那么犀利。
“你说的没错,这些动物在白天活灵活现,在晚上就是睁眼瞎了,夜晚属于另外的动物。”斯塔尔巴夫肯定了我的说法。
“夜晚属于夜行动物和全天候动物,对于昼行动物来说,每一个晚上都相当难熬,尤其是那些弱小的昼行动物,更是如此。”海因塞补充道。
“比如说小跃兽对不对?”我喊道。
“对的,现在正是小跃兽最脆弱的时候,我们去抓它们正好,它们现在一般会躲起来,藏在别的动物很难找到的地方,但对于我们来说,借助传感器的帮助,一找一个准,追起来也很容易,不过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你们看看就行,过程一点都不精彩。”海因塞说道。
“估计你们在抓第一个的时候我还是会有兴趣的。”我打趣道。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开始在大草原上搜寻小跃兽的藏身之所。以小跃兽的体型来说,不可能藏在地下刨出来的洞穴里,那里太狭窄了,也不符合它们的习性;也不可能藏在树上,因为它们不会爬树;那么树洞里呢?空间同样很难容纳它们;那么对它们来说,只能藏在植物茂密的地方,借助高高的草丛隐蔽自己,或者是藏在天然的岩洞里,躲避天敌。我们要找的主要就是这两个方向——要么是植物茂密的地方;要么是岩石崎岖能够形成“掩体”的地方,不管是可以形成遮挡还是洞穴都算。
“没有嗅觉传感器,真是可惜了,我真想闻一闻这只小跃兽是什么气味的,是香还是臭。”我忽然蹦出这么一句。
“这个东西太贵了,我们可不想在这上面浪费预算,有这个钱,还不如多添置几台工作车。”海因塞立马回答道,真是个节约的人,感觉都不像是主任说出来的话。我算是自讨没趣了,就此打住话题,静静地看着她在“可疑”地域搜寻目标。
她找到可疑目标了,在高频声波探测下,一个乱石堆呈现在我们面前,石块有大有小,大的有10尺高,小的就像是卵石,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构成了很多的庇护所,这里面藏有小跃兽的可能性很高。果然,我们监测到了好多个热源信号,肯定是恒温动物发出的,探测车以无声模式缓缓接近,从车辆上的传感器中传来了有节奏的韵律,应该是主动声音消除系统开始工作了,车辆主动发出音波与噪音相抵消,从在外面应该是听不到噪音了,因为那几个热源信号并没有动静,说明它们没听到这个响动,只是苦了我们这些监视车辆运行的人,总是要听到更多的杂音,似乎这辆车表面的声音传感器周围并不属于声音消除的范围,结果两种声音不能精确地抵消,从而变成了一场“迷你音乐会”。
“我说你们的设备也太落后了吧?连车辆表面的声音都消除不了?”我郁闷地问道。
“哦,貌似出了点故障,表面的声音消除不了,请见谅哈!我也是现在才发现的,不过我们已经报修了,等执行完这次任务就能得到修理。还请你们海涵!”斯塔尔巴夫向我们表示歉意。
“请你们见谅!”海因塞也说了一遍。
“没关系,我只是惊讶于你们的设备连自检测系统都没有。”我无奈地说道。
“我们的展示设备尽量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所以……”海因塞没说下去。她一边说着话,一边让工作车接近猎物,好实施抓捕。
“对了,怎么一开始你们不采取声音抵消措施呢?白天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一茬。
“它们白天的视力那么好,根本没必要,车子本身又不能变色,光凭机械手的变色根本瞒不过机警的它们。”斯塔尔巴夫说道。
……
距离已经足够近了,我们看的清清楚楚,好大一群小跃兽哇!我数了一下,1、2、3、4、5……11、12、13……31、32、33、34,共计34只小跃兽,如此多的小跃兽聚集在一起,我还没见过呢。
“它们是来自于一个族群吗?数量这么多。”我问道。
“应该是好几个族群聚在一起,共同度过危险的夜晚。数量越多,越安全,相互之间好有个照应。”海因塞分析道。
“它们相处的还真是融洽呀。”我感叹道。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白天它们就各奔东西了,晚上才聚到一起,共同警戒,这样好的避难所要是只给一个种群享用,那也太浪费了。你看,它们在还有站岗放哨的同伴呢!”斯塔尔巴夫指着那几个游离的热源对我说。
“嗯,你说的有道理。”我赞同她的观点。
我们的工作车在避过小跃兽的“警戒哨”之后直接向它们的最密集处冲去,在离它们还有30尺左右的时候,它们终于觉察到了我们的靠近,忽然间就是一阵强烈地骚动,各种叫声混杂在一起,它们想四散奔逃,可是已经晚了,工作车已经冲进了“乱军丛中”,机械手随便一撒网,就能网到一只小跃兽,我生怕工作车会撞到小跃兽,可是即使是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每只小跃兽在眼看就要撞到车子的那一瞬间总能及时避开,似乎冥冥之中就能规避危险似的,看上去很神奇。我们的车子左突右冲,挑三拣四地搜集“样本”,只抓那些最符合要求的小跃兽,不一会儿的功夫,已经抓满5只小跃兽了,车上没有多余的地方继续“盛放”样本了。大丰收,真正的大丰收,圆满、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计划。
“恭喜呀,这么轻松就抓到了那么多,都装满了。”我看着满载而归的工作车祝贺道。
“我早就说过了,很不精彩,是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海因塞说。
“非也,这种一网打尽的场面看上去很爽。”我嬉笑着说。
正当我们有说有笑之时,儒馨喊道:“注意,有不明热源在靠近,你们快看!”儒馨指向出现热源的那个方向,示意我们往那儿看。我们借助传感器发回的信号看向工作车的北边,不明生物的数量似乎有3只,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不止北边,南边、东边也有!”我叫唤着,同时数了数它们的数量,南边有2只,东边有3只,它们一起朝着这处“庇护所”快速移动,是直扑我们而来吗?
“这是什么东西呀?气势汹汹的。”我疑惑地问。
“看这架势,它们似乎要包围这里,趁火打劫,混乱不堪的小跃兽群简直就是天赐的礼物,很容易抓,食肉动物可不会错过这个良机,你要知道,小跃兽肉味鲜美,是食肉动物的最爱,只可惜平时抓不到。”斯塔尔巴夫绘声绘色的描述着,说的就像她吃过小跃兽的肉一样。
我压低着笑声说:“你吃过?”
“这个嘛……我是没吃过,但是有人对动物们做过实验呐,有实验结果可以证明的。这些包围过来的家伙明显就是掠食者。”她争辩道。这些热源有的已经和某些小跃兽热源混在一起了,换句话说,已经有些小跃兽“遭遇了不幸”,如果这真是些掠食者的话,那会是什么掠食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