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0700000026

第26章 官场栽花学(2)

与促成阎敬铭出山相先后,张之洞又保奖“循良之吏”知府马丕瑶等6人。

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洞上《胪举贤才折》,“举中外文武官吏凡五十九人”,其中名列榜首的是“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张之洞称张佩纶“内政外事皆所优为,论其志节才略,实必当代人才第一”。其他被推荐者如吴大澂、陈宝琛等14名京官,也多为张之洞在北京当翰林清流时的同列。此外他还推荐外官29人,八旗大臣6人,武职10人。一份疏稿荐举近60人,为前所未有,所以“疏入,枢垣惊诧”。张之洞虽然声称,他一秉于公,毫无私情,“素无通识者居其什之七”,即与十分之七的被推荐者他原来并不熟识,但他大加推崇张佩纶、陈宝琛等清流同党,又举荐妻兄唐炯“堪军事”,难免也让人看出了他的“栽花”意图,从而招致物议。

在张之洞担任封疆大吏时,他深知在官场中要想屹立不倒,除了要有稳固的靠山之外,还应该及时掌握朝中政要的想法与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他认为很有必要在朝廷身边为自己安排一个“内线”,于是他将目标瞄准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

杨锐,字叔峤,出身四川绵竹书香门第,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崭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及长,入已升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幕府,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深得张之洞的敬重,成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15年中,凡是张之洞送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侵犯凉山和滇桂边境,杨锐力主援越抗法,并促成张之洞起用退职爱国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军关外军务帮办,率军打败法军三路进攻,重饬法军司令尼格里,并攻占凉山。

此时,杨锐还只不过是一个一文不名的举人,如果按照清朝的科举入仕制度,最多只能在地方衙门担任一介小吏,要想进入中央政府,若无得力之人援引,显然是万难之事。张之洞这时任湖广总督,在权力和重要性上仅次于直隶总督李鸿章。为此,他授意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光绪皇帝密保杨锐。由于张之洞的有力推荐,杨锐不仅进了中央政府的机要机关,而且当上了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是内阁中的官职,虽然官位并不高,但位置却很重要,因为在内阁负责拟制敕书、诏书、诰命、册表、题奏等机密文书,而且可以接触上至大学士,中至各省督抚,下至京师各衙门小吏的各色人等,容易联系他人,获得别人难以得到的信息。因此,杨锐得张之洞举荐担任中书舍人后,对这位恩师感恩戴德,视为己父。

杨锐进朝之后,也确实不负张之洞所托,凡是他所知晓的一切事情,不论宫闱秘事、朝廷动态,还是官吏升降等,巨细靡遗地及时向张之洞写信禀告,每月书信一至二封,绝无疏漏。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召见杨锐,加赐四品衔,充军机章京,参与由康有为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对杨锐来说,既是一次重大机遇,又是一场冒险的赌博,因为变法一旦成功,他将与康有为等成为首功之臣,必将得到进一步重用;而变法一旦失败,等待他的很有可能就是杀身之祸。是福还是祸?杨锐一时还不能确定,但当他将这一消息告知张之洞时,张之洞大惊,根据多年来的官场经验,他要杨锐立即抽身引退,不要卷入到这场政潮之中去。

杨锐对张之洞的政治预测当然不会怀疑,而且当他进入中枢以后,也立即发现自己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当他想退出时,已经无能为力了。变法三个月之后,因为帝、后矛盾激化,在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之下,维新运动被扼杀,刚进入军机处不及一个月的杨锐便遭逮捕,与谭嗣同等其他五人一同被处死在京师菜市口。

对于杨锐之死,张之洞痛惜不已。在杨锐被捕时,他曾急电盛宣怀,让盛宣怀转请顺天府尹陈夔龙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王文韶等人设法营救。张之洞甚至还致电天津荣禄,“愿以百口保杨锐”。但是张之洞的奔走努力终因慈禧太后的严厉态度而没有成功。杨锐被杀的噩耗传来,张之洞悲痛不已,“数日泪未干也”。1902年,当张之洞再任两江总督时,常去过去与杨锐昼夜饮酒畅谈的鸡鸣寺哀思不已,于是捐资修建“豁蒙楼”,以之纪念杨锐。

杨锐死后,张之洞不久又在朝中找到了另一个内线袁昶。

袁昶,原名振蟾,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

杨锐之后,袁昶不断给张之洞提示朝廷的动向,使张之洞在戊戌至庚子年期间能够及时得到朝中重要信息,得以游刃有余地调整应变策略,始终能够与上峰保持一致,一次又一次在固权之路上占据了有利的先机。

事实上,固权并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的固结,更是方方面面的智慧与心眼的较量。在形势日益复杂、官场动荡不定的晚清社会,如果不掌握兵权,固权就是一句空谈。因此,老谋深算的张之洞除了在朝中不停地寻找权力靠山,在朝廷身边安置耳目之外,还利用自己督抚一方、大权在握的有利条件,积极编练新军,创办洋务实业,从而成为清末除了袁世凯之外的又一个实力派人物。

对于编练新军,张之洞晚年曾对密友说:练兵一事,是鄙人身心性命之学。竟将练兵与自己的身家性命联系在一起,可见张之洞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可以说,编练新军是张之洞固权以求自保的又一种聪明的手段。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张之洞于1895年冬开始编练“自强军”,成为中国近代新式陆军的创始人之一。对于这支军队,梁启超在《记自强军》一文中描述道:

自强军全军操练仅八月,马军乃一月有余耳,而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练,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纪律之严谨,能令壁上西士西官西妇观者百数,咸拍手咋舌,点头赞叹,百人一语曰:“不意支那人能如是,能如是。”

这样,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与袁世凯在天津组建的新建陆军南北相应,成为庚子事变前夕中国两支最为新式、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在编练新军的同时,张之洞还创办军事学堂来解决军事人才的不足,以减少对外国军官严重依赖的问题。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江宁陆军学堂和湖北武备学堂先后创立。这两所军事学堂开设的课程仿照德国标准,学限为三年,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军官,其中不少人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这大概是张之洞始料未及的。

自强军的编练成功,使张之洞成为清政府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实权派人物,这使得他的权力更加稳固。

张之洞不仅在朝中培养靠山与内线,同时也极精于权变,善于转圜。对于官场倾轧之种种机关,真正做到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可谓尽得其中奥妙。

戊戌变法时,张之洞本来支持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但他却和维新派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并作《劝学篇》一部,为自己预留后路。结果真的正如张之洞所担心的那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缉捕康、梁。面对形势突变,张之洞又马上摆出一副与维新派势不两立的姿态。事后,其他与维新派有瓜葛者均获咎,而独言新派的张之洞却因为《劝学篇》中老到的观点而安然无恙。

庚子年间,张之洞看准慈禧太后虽然对列强“宣战”,但骨子里根本不敢与各国对抗到底的情况,所以才敢于出面策划“东南互保”,拒绝出兵“勤王”,并对英国挑动长江流域“独立”的企图不予公开抵制,静观事态发展。一旦他发现列强并不急于抛弃慈禧集团另立傀儡时,立即改变对慈禧太后的态度,派员向逃亡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恭请圣安,进献财物,又调拨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毛瑟快枪3000支,大炮16尊等大批军火,解赴陕西,以供“勤王”之需。对于唐才常的“自立军”,在各方力量对比不明时,张之洞表面听之任之,不作干预,而当北方局势趋于缓和,英国方面对自立军不再感兴趣之时,他立即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自立军”全部首脑人物一网打尽,迅即处决,以此取悦朝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因与庆亲王奕劻争斗失败,被慈禧太后遣放归里。两日后,张之洞补任协办大学士。瞿鸿禨“持躬清刻,以儒臣骤登政地,锐于任事”,与张之洞私谊甚笃。瞿鸿禨既获遣,返归故里湖南善化,途经夏口,想渡江拜访张之洞。张之洞没有同意,只是将瞿鸿禨约到隐秘的地方叙旧,以免引起朝廷怀疑,对自己不利。凡此种种,无不显现出张之洞干练老辣的保官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直到1908年去世前夕,张之洞都能够在官场上进退裕如,左右逢源,在高位上始终稳坐不跌。参见朱元璋等原典,华文渊解译文:《权经:通权治世的领导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5页。

同类推荐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本书为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暨“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优秀论文集,收录市委市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区县党校、行政学校论文90余篇。论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服务型政府建设,2.行政体制改革,3.政府管理创新。
  • 喜迎党的十八大:提升国企党建科学化水平优秀论文集

    喜迎党的十八大:提升国企党建科学化水平优秀论文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提升我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部署要求和全国国有企业党建专委会、省国资委党委加强国企基层党建工作的安排,省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会于2012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迎接党的十八大,提升国企党建科学化水平”征文活动。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 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邪螭

    邪螭

    一枚神秘的戒指一名强者的后代一个天生就被遗弃的小孩在这片强者为尊的凌天大陆之上只有强大的实力才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叱咤风云强者之路邪便是正正也是邪
  • 雷杰多之宇宙至尊

    雷杰多之宇宙至尊

    执着少年继承雷杰多的光和力量,新一代大宇宙意识就此强势回归。“我来考虑一下,是帮赛罗调戏一下贝利亚,还是帮迪迦把卡密拉推倒。”戴着墨镜的骚包少年说道。
  • 美女的透视兵王

    美女的透视兵王

    兵王之王楚风一次任务意外失明,回归平凡都市,无意激发玉佩之中隐藏的能力,从而获得透视能力!从此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征服之路!
  • 翔羽风凰

    翔羽风凰

    每一部作品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主题,或玄幻或魔法或仙术或未来科技或武侠,我想很多人都期待着当这几种不同世界的巅峰力量碰撞在一起或发生怎样的火花。然而能够融下这些的舞台,必然不会小到那里去,因此下面这个设定就诞生了。虚拟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核心,衔接意志与身体的中枢,同时也是生物本身的意志的体现。意志通过大脑发出命令来指挥身体。每个人的虚拟都具有潜在性的独特力量,只是能够激活它的人,单论地球一个星球而言,也仅有寥寥数几而已。简单来说,虚拟就是一种可以使用某种能力,无任何副作用的天赋力量。拥有这种力量的生物被看做是一种战略物资,不管是在任何战场上,只要有一位虚拟能力者就拥有了扭转战局的能力,而且虚拟的力量不论是科学、魔法、仙法还是武学都可以将其融入于自己的概念当中。空间的舞台为宇宙,而我们的故事,则从被外星支配的地球开始……
  • 琉璃雪花开

    琉璃雪花开

    琴筱雪,一位学生……居然是九重莲女!九世九重莲,每解封一重,实力都拥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浩劫将至,却无人知晓……
  • 狂野战妃:王爷有种单挑

    狂野战妃:王爷有种单挑

    坑姐的穿越真心醉了,玩心跳玩惊险玩刺激真的好吗?别人是王妃公主,她是傻子废物+残废丑女+炮灰;别人是美男环伺逍遥无限,她是庶姐谋害差点儿湿身;别人是壁咚胸咚,她是屁屁咚还被疯狗狂追。某王霸道地不许她与别的男人接近,她扬言再管她就废了他第三条腿!他欺上身:“你抓了本王的屁屁,祸害了本王不近女色的美名,不该补偿本王吗?”某女斜眸:“怎么补偿?”有一日,引无数名门闺秀折腰的御王要迎娶帝都第一号傻子废物。她梨花带雨,悲催地逃命:人家还没长圆润,才不要嫁给那个独断专行残暴嗜血的银面战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一世倾安

    重生之一世倾安

    一片痴心付流水,莫倾安只恨自己看错了人,一朝重生,那些曾经害过自己的人,此生定要数倍还之!
  • 戒指天下

    戒指天下

    上古九神戒冥、天、魔、地、金、木、水、火、土,散落江湖,掀起了一代人的腥风血雨。相面、搏赌、御火、控土……谁拥九戒笑江湖?谁凭魄力傲苍生?姬天宇,快意恩仇,侠肝义胆,敢爱敢恨,柔情似水,勇敢机智,心细如麻……他的身上,有着新时代的影子,也有着旧岁月的烙痕。他,国家顶尖特种兵,却成了最高等级通缉犯。他,全世界杀手之王,却还是被追杀最多的人。他,号称床上十一郎,却只上过那谁一人的床。赌坛皇帝?相术大师?绝世神医?……一切风雨,尽在《戒指天下》!文风如何,自行斟酌!不去种马,纯属虚构!前方高能,读者慎入!
  • 逍遥魂

    逍遥魂

    一个看似龌龊的男人死后鬼差不来登记立案地府阎王不敢收看似游魂却被人人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