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B呆得越久,对当初孟杰离开时的那段记忆越是有增无减。
孟杰是我在国内日语培训班的同学,那时他坐在我后面,总是在课间时与同桌滔滔不绝地侃谈,大多讲述的是高中时的学习生活。我虽然闲他吵,倒是每每都被他的话题吸引,从他经常谈论学生时代的往事可见,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文男孩有着很深的怀旧情节。那阵子我白天在家闲呆,晚上去日语班上课,一晃儿两个半月的课程如期结束,班上的大部分学员都陆续开始做赴日的准备,我的出国材料也在紧张地办理着。很快的,我于四月来到东京,随后孟杰也于六月顺利抵达。
在东京会面时,两人欣喜若狂。孟杰还是那副斯文眼镜,依旧滔滔不绝地调侃,他一边用吸管尽情地吸着杯里的冰咖啡,一边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来日后的情况,诸如现在居住的房子有多大;工作还没找到有多着急;语言学校离家有多远等等。他目光如炬、神采飞扬,活像一辆充满了油的机车,随时准备卯足力气大干一场。
走出餐馆,霓虹四起,街上的行人骤然多了起来,我们饱餐了一顿RB寿司,却仍觉得不够尽兴,便像RB人一样走进一家娱乐厅,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很流行的“手抓宝”。很幸运,居然没花多少硬币就每人抓到一个“布鲁斯·李”的钥匙坠。“今天的纪念品真不错啊。”临别时,孟杰一脸欣喜地说。他的腰挺得很直,步伐迈得很大,我回望着他的背影,便也随着人群自顾自地朝相反方向走去,走着走着不禁莫名地因孤单和无助而伤感起来。
之后的日子平淡无奇,由于每天半工半读,平日里很少与孟杰联络,日复一日,我很快地适应了我的第一份工作——送报。
这份工作自然是杨赞介绍的。杨赞比我年长六岁,大学毕业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在我抵达成田机场,推着行李车走进候机大厅,第一眼看到杨赞的情景,那时感觉他是如此的亲切。显然,眼前这个熟知的人和RB陌生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乃是人之常情,甚至让我激动得有种想大哭一场的冲动。杨赞在RB混得不错,他日语很棒,在朝日报的武藏村山店已经干了七年,可以说是个老员工了。如今他以就职身份生活在RB,和妻子高虹住在一所离报店不远的宽敞公寓里。
我念小学时,和杨赞家是邻居。那时我们还住在南市场的筒子楼里,狭长走廊上的昏黄灯光总是我回忆那栋楼时最先想到的场景。儿时的我喜欢安静地坐在家里画画,很少像其他伙伴那样在廊道里跑来跑去,我不清楚周围的小孩儿都是哪一家的,只记得对门住着一个戴眼镜的大哥。大人们都叫他“老肥”,于是我见到他时,便十分有礼貌地叫他老肥哥。结果就是因为这个称呼,我被父亲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他告诫我“老肥”是大人们的叫法,小孩子应该叫人家大赞哥才对。后来我小学还没念完,这栋筒子楼就被拆了,对那段记忆也随着筒子楼的拆迁而告终。如今那个戴眼镜的大哥就在眼前,还是那张面孔,却多了些世故和沧桑,使人不禁感叹起岁月的流逝。
由于介绍人是杨赞,初来乍到的我自然顺利被报店雇用了,而且待遇不错,可以廉价租用报店二楼的小房间。
我在杨赞那里暂住了两晚,第三天一早搬到报店。这是一间近二十平米的长方形房间,附带浴室,床铺是店里提供的,两个简易的木质书架是从杨赞家里搬来的。此外,我跑了几趟附近的商场,买了地毯、拖鞋、衣架、被褥、折叠书桌、炉灶、液化气罐、锅勺碗筷等生活必备用品。杨赞又送了旧CD机给我,闲暇时,我常用它听广播,虽然完全不懂什么意思,但对语感的训练却起到很大帮助。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我又先后添置了洗衣机和冷藏箱。
每天我打工之外的事情就是去语言学校上学。
学校里有一个和我同班的韩国男生,他说现在也在送报纸,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他用流利的日语对我说起送报的艰辛,还说不吃苦耐劳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的确如他所言,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然后下楼拆卸卡车运来的报纸,再将商家们的广告单夹在每张报纸里,最后骑自行车将夹满广告的报纸送至客户家的报箱中,这一套工作两、三个小时下来非常辛苦。然而,刚刚送了三天报纸的我却乐此不疲,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乐趣的。
我所骑的自行车是送报专用的,黑色的车身附有宽大的前筐和结实的货架,以备捆绑报纸之用。写有“朝日新闻”[日语“新闻”一词指报纸]的白底黑字的牌子被固定在自行车的斜梁上,显得十分显眼。然而送报这份差事送的可不只是报纸,广告单占了很大比重,平日里商家的促销活动少,广告单的厚度也就相对薄些。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广告单的数量剧增,有时报纸和广告加在一起的厚度足有半厘米,可见报社老板所得利润都在广告单的投入上,我骑自行车送带有广告单的六十份报纸,的确不轻松。
送报最初需要做的就是熟悉所配送的区域,要认清各家各户的地址,整理出一条合理省时的配送路线,这样才能节省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还没有正式上工前的一天下午,我骑上笨重的自行车开始认路,大约骑行十五分钟后我进入一区范围,眼前的一栋二层别墅就是第一个客户广本家。我展开一区的地图,根据事先标好的红色记号,并结合顺路账上的客户信息开始逐一确认。对于好多位置偏僻、特征不明显的房子,必须在地图上用符号和文字加以标注,这对深夜条件下的作业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区共有一百二十六个客户,半数以上是单户住宅,其余是小区高层住宅,等全部确认完毕时,天已临近傍晚。在归途中,我险些迷路,在同一个岔口处绕了很长时间才总算找回到报店。
工作的第一天,我三点钟准时起床,迅速穿好衣服来到楼下,此时已经来了很多人了。不久,运送报纸的卡车到达,员工们纷纷卸下成捆的报纸,从中取出各自的份数开始往里面插广告单,而插入广告单的报纸重量足有原有报纸的二倍之多。连续三天的认路工作让我对一区的地形有了大致的掌握,今天便是学以致用之时。
店长中岛考虑我是新手,最初只分配给我六十份报纸。我于四点钟从报店出发,配送结束回到报店时已经是早上七点钟了。虽然回来的较晚,但报纸没有出现漏送。相比之下,晚报的配送无需广告单,而且也不用摸黑作业,比早报轻松了不少。就这样,我还算顺利地完成了第一天的配送工作。
两个星期后,我的报纸增到八十份。由于报纸的重量增大,时常将自行车压倒,根本无法一次性地装载到车上,最后只能拜托报店人员用面包车代运一部分到指定地点,这样就会方便很多。另外,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的难易度,赶上大风天,骑摩托送报远比自行车省时省力,雨雪天更是可想而知。听杨赞说到了六月份,东京便进入长达一个半月的梅雨期,雨天视线模糊,报纸也易被淋湿,由于长时间在雨中作业,雨衣的作用大打折扣,赶上暴雨天气,穿雨衣也会被淋成落汤鸡。
一个月过后,我的报纸增至一百二十六份,此时已经可以独揽一区的全部配送工作。我每天依然是四点钟离开报店,途中去中转地点取另一部分的代送报纸,由于已经轻车熟路,有时六点半钟就能完成工作。
和我同命相怜的还有一个人,他叫陈见多,大我两岁,老家是BJ的,我来报店的第二天才认识他。陈见多也一样骑自行车,听说他是作为朝日报社的奖学生被安排到这里,和他一起来的BJ同伴都被分配到其他报店。据他自己说,他父亲是想让他见多识广才取了“见多”这个名字,可他并不喜欢,竟起了好几次改名的念头。陈见多一口地道的京腔儿,说话总像是在抬杠或打趣似的,我说东,他偏说西,总是聊不到一起去。
店里除了杨赞、陈见多和我之外,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英树,另一个叫英雄,他们是所长上杉的两个儿子。
所长上杉一共有四个儿子,不过一个比一个不成气侯。大儿子英树和二儿子英雄似乎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他们一直生活在店里,久而久之对这里的环境形成了莫大的依赖。在已适应的环境下,他们还算开朗,有时也会与人开个玩笑,逗个闷子。可一旦走出这个环境,就会截然不同,骤然成为一个闭塞缄默的人,所以他们极其不愿和外界接触,虽然都已三十岁出头,却还像孩子似的留在家中,基本看不见他们外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宅男。因此,网上购物和叫外卖成了俩人的嗜好。
上杉所长对此尽是失望,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没办法,反正店里缺人手,就让两人帮着打理,照常给他们开工资就是了。三儿子隆平长得帅气,相貌也最像父亲,他喜欢骑着心爱的越野摩托四处兜风,虽说来年高中毕业,但绝非是上大学的材料。四儿子大介念初三,他的嘴总是不停地咀嚼着各种各样的零食,高大肥硕的身躯简直像个成年人,这和哥哥隆平帅气的外型形成极大反差。
其实母亲阳子最为担心的还是英树和英雄,因为两人至今仍然一次恋爱也没谈过。阳子说话嗲声嗲气,却是个温和贤惠的女人,她的妆总是涂得很厚,即便这样仍遮掩不住岁月在她脸上的痕迹,不过可以看出,她年轻时绝对是个美女。阳子有个习惯,一见到熟知的男孩就会询问对方是否有交往对象,这当然是在和自己的儿子作比较。难道不谈恋爱、不结婚的人真有那么多吗,还是只有自己这两个不长进的儿子才会如此,我想这似乎是阳子一直以来的疑虑吧。
一次,阳子问我有没有女朋友。“倒是有,只不过······”还没等我说完,阳子就把话茬接了过去,用嗲嗲的声音数落起身旁的英树和英雄。
“你们瞧瞧,人家都有女朋友,你们两个都这个年岁了,还不知道努力争取吗,真是叫人伤脑筋。”
站在阳子身旁的英树和英雄显然被击中要害,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顿时蔫了下来。有道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对于母亲的数落,两人早就习以为常,阳子似乎对两个儿子失望多次了,也只好说说作罢。
我刚才的话并没有说完就被阳子岔了过去,其实我是想说虽然有女友,不过就要分手了。这句话如果真要说出来,或许会对阳子有所安慰吧。但也会有另一种情形出现。
“真是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要么就是单身,要么就是分手,哪一种都够让人头痛的了。”或许阳子也会这样想吧,我在心里默默念道。
一段时间里,我发现陈见多每早总是赶在我之前完成配送。
对于这点英树有所察觉,他和英雄一样,向来对身边的人尤其是中国人的一些言行较为关注,可能是整天泡在店里,闲来无事的缘故吧。英树问杨赞那两个人都骑自行车,怎么我却回来得很晚。过后杨赞跟我说起此事,我心想英树也真够无聊的,想要快些下次快些就是了。不过我也隐约感到店里的人在工作上开始拿我和陈见多作比较,因为两人年龄相仿,来店时间相差无几,被比较也是自然的。杨赞不止一次对我说,现在首要的是尽快考取摩托驾照,有了摩托代劳,工作就会事半功倍,骑自行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就这样,我在报店一连干了两个月。到了六月,阴雨连绵的梅雨期开始了。
进入梅雨期后,雨水给送报带来了无比的困难。这种天气每时每日无不消弱着自己的热情和意志,我发现之前乐此不疲的干劲正在一点点地消失殆尽。每天走在上学路上,双腿像灌铅一样沉,靠着两腿去送和摩托车一样份数的报纸,迟早会拖垮身体,二十岁的我第一次感到体能超负荷所带来的疲惫感,这和高中时打完一场篮球赛的那种疲惫截然不同。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消除对工作的倦怠,当务之急应该尽快拿到摩托驾驶证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