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可一日无君,贵族们公推卫国国君卫僖侯的长子共伯和(即卫武公)代行天子事,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共伯和执政,这在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另有一种说法,是召穆公和周公旦的后嗣周定公二人共同执政,所以称之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伯和执政14年后,周厉王在彘地死去。他躲在召穆公家里的太子姬静也刚好长大成人,于是召穆公和周定公又把姬静拥立为周王,这就是周宣王。在召穆公和周定公的辅佐下,周宣王实行较比开明宽缓的政策,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政策法令,天下诸侯又重新归附于周,出现了短暂的“宣王中兴”的局面。
当时有一种籍礼,也就是在每年的春耕、秋收之时,周王和公卿大臣举行仪式,巡查庶人耕作情况,并无偿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但周宣王在位期间,却不到田间去举行籍礼,虢公劝谏他,但周宣王没有听从。其时,井田制已经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公田,实际上已经变成周王、诸侯以及贵族的私田,再去举行籍礼,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周宣王承认这个既定事实,于是籍礼被取消。
周宣王在位期间,由于武力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引发了各诸侯的普遍不满。
公元前817年(周宣王十一年)春,鲁国国君鲁武公带着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前来朝见周宣王。周宣王非常喜爱公子戏,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大夫仲山甫就劝他说,废长立幼,不合祖制,但周宣王不听,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天,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10年后,公子括之子伯御与鲁国贵族攻杀鲁懿公,伯御被拥立为鲁君,史称“鲁废公”。周宣王对此不满,率兵攻打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周宣王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各诸侯国的不满,从此以后,诸侯对王室多有抗命之举。
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用兵,但却大多以失败告终。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周军战败。公元前792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南),再次战败。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遣军队攻打姜氏之戎,结果在千亩(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南)大败,周宣王调去作战的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周宣王尽丧南阳一带的南国之师后,于是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想要补充兵源,征调物次。大臣仲山甫认为百姓的户口多少官方有记载,问一问百官就可以知道,根本没必要劳民伤财,引发混乱,于是劝谏说:“民户是不可以统计的,这样会引发混乱。”但周宣王不听,还是执意普查了户口。
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拒绝纳谏,还滥杀大臣杜伯等人,引发了不小的混乱,为西周灭亡埋下了隐患。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湦(音生)继位,这就是周幽王。
提起周幽王,估计不熟悉他的人并不是很多,有此知名度,一来他是西周的亡国之君,二来还要归功于他烽火戏诸侯的壮举。
周幽王二年,西周丰邑、镐京和泾水、渭水、洛水一带都发生地震。大臣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不可失去其规律;如果乱了规律,一定是有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发生地震,这是阳气不得其所而被阴气镇着啊。阳气失其所而被阴气镇着,河川的源头必然会堵塞;水源堵塞,国家就一定会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万物才会生长,人民才能利用。土地没有水源,人民缺乏财用,国家不亡还等什么?当初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现在周德就像夏、商末年,其水源又堵塞,堵塞了就要枯竭。国家的建立一定要依山傍河,山崩水竭,这是亡国的征兆啊。水源枯竭一定会引发山崩。如果亡国则不出十年,因为从一到十是一个轮回。上天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这一期限。”
伯阳甫的说辞虽然来源于当时的一些学说,但却体现着万物之间的通理和大道,并且,周王朝的命运,也确实被他不幸言中。
周幽王三年,得到一个名叫褒姒的妃子,周幽王非常宠爱她,于是把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废了,然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把褒姒立为了王后。太史伯阳看到这种情况叹息说:“大祸已经酿成,周朝就要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