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08日
心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在课上再次回顾以前学过的“登门槛效应”的知识点,再加上另一个“门面效应”,个人认为是心理学中最有意思的两个现象。
“登门槛效应”源自于一个实验者放置交通指示牌的实验。最初时,选择一组人要求在他们家门口放置又大又笨的交通指示牌,多数人拒绝这个请求。选择的另一组人,则让他们首先签署一份遵守交通规则的协议,多数人欣然同意,过几天,实验者要求在他们门口放置和第一组人一模一样的交通指示牌,他们也会同意。而“门面效应”指如果想放一块大牌子,首先向接受者提出另一个更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方先拒绝,然后提出这个任务,对方碍于脸面,就会接受了。简单来说,前者先满足小小要求,再得寸进尺,提出大要求;后者先提出不切实际的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对方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满足你这个其实并不小的要求。
这两个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甚有作用。比如,向人借钱,先和对方谈论关于钱的事,套出他乐于助人的承诺,再向他借钱;或者,开门见山就向对方借一百万,他力所不能及,然后提出借一万的,自然轻松很多。除此之外,在教育之中也可以用“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比如,先让一个学生作出好好学习的承诺,得到一个小目标再追求大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再分小目标一一解决。在生意场上,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或在消费过程中,以小制大,以大买小,都有可能。
另外,发现心理学中的“代币制”也实际地用在生活之中。代币制,在心理治疗中较常见。如一个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不给他看电视就要哭),就与他约定,一次不看电视时不哭就给他一朵小红花,集满五朵小红花,就给他吃一块巧克力。在消费活动中,商家就利用了这个原理:各种会员卡积分,积点换礼品,成了商家竞争的主要法宝,消费者也很买商家的帐。殊不知,在不断积分的过程中,消费者已经买进了原本并不想购买的物品。如果不想落入商家这个圈套,不如在购物前列一份清单,按部就班地去寻找与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过这样做,相信也会少了很多漫无目的逛街血拼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