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学海泛舟】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对他的才华所折服。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他告诉我们,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这都是因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富有良知的品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懂得感恩,才能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继而懂得尊重他人,爱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人。“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感恩”是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
懂得感恩的人,就是懂得谦虚和自省的人。他们常常能够做自我反思,不会惟我独尊,更不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失误,不仅不会产生敌意,反而会心生感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对世界和人生怀有敬畏之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对待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从不轻视和忘记。
懂得感恩的人,能够达观地面对风雨人生。达观地面对风雨人生,才能以自然的姿态去面对生命的旅程,微笑着去接受生命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超然的态度,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懂得受惠与回报、耕耘与收获的道理。懂得感恩,就会胸怀宽广,才能豁达的对待人际的恩恩怨怨,以悲天悯人的心胸,泯去仇怨,抚平伤痕,担负起生命赐予我们的责任。
懂得感恩的人,就是重视情感的人。他们常常怀有更多的真诚,在心里保留有更多的纯洁与美好。他们始终会因美好高尚的事物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为他人的不幸遭遇而感同身受。他们能够为事业、爱情、友谊,奉献忠诚,用自己的所有所能来回报,用无怨无悔的付出,来书写人生;也能够面对丑陋和卑劣,还以漠视和不屑,用自己的肩膀,担当起道义和公正。
由此可知,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德行,更是确保我们灵魂健康的起点。
【智慧心语】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然而,在佛法中,就经常要提到“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
西方每年一度都有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不过,可能孩子们不是生而就懂得感恩,相反,他们生下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为万事万物都是为他而造,以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且,孩子出生后都是家庭的中心,在他们心中延续自我中心的倾向,是很自然的。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变得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待到成年后,不能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一旦在外遭遇挫败,就可能变得刚愎自用,孤僻冷漠。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家伙,而是一群懂得齐心协力、懂得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的有情有义之人。因此,从小就开展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做父母的,也不必一味地为孩子着想,觉得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应该做的。这往往会助长孩子自私的心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自己为孩子所付出的情感和劳动都告知他们,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容易的,也能从父母的辛苦努力中体味亲情的恩泽与爱护。倘若一位年过七旬的大爷为了筹集女儿的学费而默默无闻地在街头卖艺,为不让女儿忧心,甚至瞒着女儿,自己在外头露宿风雨。这种“默默的、无私的爱”虽然珍贵,但对孩子的发展却未必有益。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其次,感恩教育应回归现实生活,以生活情境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做好榜样。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而老师又是孩子在学习阶段的主要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家长在生活中应表现出自己对于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的感激之情,而不是整日怨天尤人,指责生活给予自己的太少。
罗曼罗兰常说:“幸福是灵魂深处散发的芬芳。”常存感恩之心,就是灵魂深处散发的芬芳。唯有感恩之心,才能助你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感受到阳光与幸福。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学海泛舟】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善良的。泰戈尔便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就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这便是泰戈尔对于感恩与自大的诠释。蜜蜂采花之后,收起翅膀,将两只前脚交叉放在胸前,频频点头,连声说:“谢谢!谢谢!”就像得到了别人帮助而向好心人频频致谢的日本姑娘一样。然而,蝴蝶采花之后,却昂起高傲的头颅,两眼斜视着远处,期待着花儿来感谢它的存在。
对于生命而言,感恩才是一个正面而积极的响应。没有感恩的生命是缺失了欢喜的生命。只有自大的人,才不懂得感恩。那么,伴随他们的,只是一日复一日的忧虑与不满。这都是因为,在自大的人的想法中,他们觉得生命中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别人理所应当地要为他付出。当父母很努力地工作,以让他生活得更为舒适时,他却因为同伴比他生活得更好,而要求父母更加努力些。他从不会感谢父母的付出,相反,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总是觉得,父母本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生活得更好。于是,一旦现实没有如你所愿,他就深感不满,怨声载道。自然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时光。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鉴于此,心存善念的诗人泰戈尔,始终歌咏着“知恩”“感恩”的人们,而不屑于“傲慢自大”的灵魂,在他的诗歌《感恩》中这样写道:
行走在傲慢之路的人们,践踏者地位低贱者的生命,他们那沾满鲜血的足迹覆盖了大地的嫩绿。
让他们去欢庆自己的今天吧,主啊,谢谢你。
我所感激的是,我的命运与遭受苦难、忍负权贵欺压的卑贱者联到了一起。他们在黑暗中捂着泪眼,饮泣吞声。
因为他们每一次痛苦的抽噎,都使你秘密的黑夜之心骤然悸动,他们所受的每一次侮辱都汇入了你巨大的静谧。
但明天是属于他们的。
啊,太阳,从滴血的心上冉冉升起吧,绽放出一束束黎明的鲜花,让傲慢狂欢的火炬畏怯地化为灰烬。
【智慧心语】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表现出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意味着一个人把过度关注自我的心态,转向于外界、环境、他人、社团。感恩意味着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感恩意味着对天对地有某种敬畏的心态。感恩的人心中有爱,内在和谐。用爱化解了内心的恨,因而对环境对他人不会耿耿于怀,更不会有咄咄逼人的攻击性。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体现较高社会的健康幸福指数和心理和谐程度。因为一个人只有把目标寄托于自身之外,他才可以真正克服人生的烦恼和无意义。感恩和真诚、善良、和谐、美好是同一境界,与欺诈、虚伪、谎言、邪恶表达着相反的境界。
为此,我们的感恩教育应从以下几处着手:
第一,给孩子投入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明白父母之恩、他人之恩、社会之恩……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恩之情。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小伙伴之间也不乏真情和友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给孩子的成长付出了一生;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关注倾情感人。所有这一切的付出,不应该在孩子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无私地进行。只有让孩子们参与到生活中,才能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是多么不容易,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恩之情。
第二,教孩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位为他们付出过劳动或给予过帮助的人真诚地道谢。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或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要真诚地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也要对工作人员道谢。在家里,父母兄弟姐妹长辈赠送给我们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长辈为我们做了事情时,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也不能吝啬“谢谢”二字。唯有如此,才能强化他们一种意识,那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是别人理所应该为我们做的。来自他人的付出,都是值得我们心怀感激的。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回报他人、回馈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在学校,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关心辛勤工作的老师;也要主动去关心同学,特别是身体较差、学习困难、家庭特殊的同学。在家里,不能只顾着大人对小孩的呵护与照顾,让孩子懂得关心大人的身体或心情,也同样重要。当孩子关心父母的时候,父母应该欣然地接受,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强化他们这种体贴的行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领着孩子去参与公益活动。要相信,唯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创造和谐、愉悦的人生。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弗兰克
【学海泛舟】
维克多·弗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二战前曾任维也纳罗斯儿童医院神经病科主任,1942年被关进纳粹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他的理论的主要思想在这次经历中受到了苛刻的考验,这次经历也为他的理论作了证实。他认为正是他的“活着的意义”的理论使他在死亡集中营能幸存下来。二战结束后,弗兰克回到了维也纳,仍旧在医院担任神经病学科主任和维也纳医学院神经病理学教授,重新开始研究关于意义意志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