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刘梅认为自己说的话和语气不好,但是刘梅发现女儿愈大愈不听话,刘梅担心女儿现在有许多话不跟自己说,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于是刘梅去咨询家庭教育专家,专家听了刘梅的情况给她开了一个“药方”: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并交给了刘梅许多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从此刘梅不再对女儿的言行做价值判断;即使当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时,也要承认女儿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并积极做个女儿的倾听者。
比如: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说:“妈!我好难过,今天考试考坏了。”刘梅听了,不再是责怪,而是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对女儿说:“愿意说给我听吗?”女儿看了看妈妈,把自己考试考坏的情况跟刘梅讲了。刘梅听后,和女儿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和合女儿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听完女儿的诉说,和女儿分析完情况,已经是深夜了。女儿感激地投入刘梅的怀抱说:“妈妈你真好!”那一刻,刘梅的嘴角也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有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妈妈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妈妈进行暗示。
妈妈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号”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妈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妈妈不注意听这种不明显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
如果妈妈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妈妈凭借着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是不困难的。
妈妈还应特别注意孩子习惯行为的消失,这将是了解孩子内部情感的有价值的线索。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时集中。发现了许多线索之后,就应该试着去推测,或者去直接感觉孩子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一些什么。
和孩子沟通的关键,不在于妈妈说,而是在于妈妈要学会聆听。
给妈妈的建议
一个优秀的妈妈,总是善于聆听孩子的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说话。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想说的话题,从而与他们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孩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妈妈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妈妈在一起很亲密。
二、给孩子创造诉说的机会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妈妈,特别是妈妈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亲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妈妈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时的心情。所以,妈妈应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无暇听他们说话,而应当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接触时间,给孩子创造诉说表达的机会。
三、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因此,妈妈和孩子交流时应选择一天里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这样才能够做到专心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烫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四、注意自身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是妈妈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不用语言的方式。许多妈妈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着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一是正面向孩子;二是与孩子紧挨着坐;三是身体竖直或和孩子倾斜;四是眼睛互相接触;五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
五、表示自己对此也有同感
一个善于聆听的妈妈,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孩子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敏感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六、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聆听,是妈妈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通过妈妈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七、准确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当妈妈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评价他或回避压制他的感情时,妈妈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妈妈对孩子的感情应作出有意识的努力。
4和孩子沟通时要避开的禁忌
事件
一年暑假,妈妈带年仅六岁的儿子去登长城,到长城脚下,妈妈问儿子:“那长城好不好看?”
儿子说:“好看。”
妈妈又问:“你看那长城像什么?妈妈循循善诱,而孩子心不在焉。
孩子想了半天,说:“妈,你说啥呀?看不出来?”
妈妈说:“你真笨啦!你看这长城多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多么雄伟,多有气势!”
专家如是说
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叫蜿蜒,什么叫气势。他压根就不知道龙是什么,妈妈还愣说是蜿蜒的巨龙。孩子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可妈妈却偏偏要这样强行灌输着,灌输知识也就罢了,还给孩子贴了一个“笨”的标签,这真是孩子的大不幸。这样的沟通只会让你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而架设不起通途。
提到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很多妈妈都会很自豪,并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她们理直气壮的说:“我每天给孩子做饭、打扫房子、整理衣服,这不是时时刻刻在与孩子交流吗?”“孩子做错事时,我总是狠狠地骂他一顿,这应该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吧!”
妈妈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命令”、“责骂”、“批评”看作是同孩子沟通。不否认,这些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不过是消极的沟通方式。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只会关闭自己的心灵,甚至会对妈妈产生敌意。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的妈妈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确实,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很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认为不合适的沟通方式,但让她们困惑的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仍然很难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如果身为妈妈的你也正遭遇这样的尴尬,那么请你先冷静下来弄明白孩子不愿同你沟通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找机会同孩子沟通。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同妈妈沟通,以下两个问题是根本:
第一个问题:孩子存在防备心理
说孩子对妈妈存在防备心理,很多妈妈不太相信,认为孩子怎么会防着我们呢?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其实正是妈妈“为孩子好”的心理才导致出现了一种无意识伤害孩子的现象。
一位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妈妈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我做。”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妈妈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就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妈妈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随之也无法进行,最终进入家庭暴力。
第二个问题:孩子同妈妈鲜有共同语言
大多数妈妈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妈妈,你知道周董是谁吗?”妈妈摇摇头。
“妈妈,我要和隔壁的小军PK。”“PK?”妈妈一脸茫然。
这样,在孩子眼里,妈妈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想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孩子视野里所看到的东西,妈妈们也是要有所了解的,非则,没有了共同话题,又怎么能顺利的沟通下去。
给妈妈的建议
生活中,到底妈妈的哪些沟通方式是无效的呢?下面总结了几种,供妈妈们引以为鉴。
一、居高临下
有些妈妈总爱说:“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如果妈妈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二、冷嘲热讽
妈妈还有另一类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妈妈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妈妈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这都只会给孩子内心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绝对否定
妈妈说:“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这类话同样是致命的。
妈妈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四、言过其实
有些妈妈说话总是过于夸张:“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言过其实,也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妈妈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五、人身攻击
身为妈妈,千万别这样说:“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六、威胁恐吓
有些妈妈天生好象就喜欢吓人,你经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妈妈的亲热和信任。
七、冷若冰霜
工作忙碌的妈妈,时不时会说:“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兴趣,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宝贝。
以上这些,都是不允许从妈妈嘴里说出来的,因为,不管是哪一句话,都足以让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树起一道坚冰。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牢记,千万别犯这种低级错误。
5孩子需要这样的沟通方式
事件
7岁的欢欢随妈妈坐公共汽车,看到前面的小汽车排放尾气,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前面那辆汽车会冒烟呀?”妈妈笑着说:“你会吃饭、喝水,而运动以后,不要的东西就变成‘尿’和‘便’排泄出来。车子也一样呀,它们吃了汽油就像你吃了饭一样,才有力气跑;车子跑起来,就像你做运动,汽油‘消化’了,从车后排出来,就仿佛车子在‘尿尿’一样。所以,我们要把窗子关上,才不会吸到臭味。”
专家如是说
事件中的妈妈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智者,她不是选择从汽车的原理等理论角度去给孩子阐述,而是风趣地将车比喻成“人”,通过这种形象的讲解,让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沟通方法。
和孩子沟通,一直以来都是妈妈们最头痛的问题。大多数妈妈们总是抱怨,孩子对自己说的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严重的,孩子还会专挑妈妈话中的漏洞,故意和妈妈顶撞。有时候,妈妈想和孩子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如此种种,让妈妈们很是着急:为什么我就无法和孩子深入交流呢?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妈妈最近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欢欢越来越寡言少语了,原来活泼,乖巧的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也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了。有时,妈妈问一句她答一句,有时干脆就不理妈妈。妈妈要是多说两句,欢欢就躲进自己房间,不再出来。
一天,妈妈见欢欢的心情还不错,便问她:“以前妈妈跟你一直沟通的很好,你最近有心事?”
“你那是沟通吗?”欢欢一听到“沟通”两字,情绪很是激动。
“怎么不是沟通了?”妈妈困惑不已。
“你是强迫我听你沟通。”
原来,妈妈跟欢欢说得做多的是谁谁又考进北大、清华了,你应该向人家学习,将来也考北大、考清华。相对于妈妈这些殷切希望,欢欢更喜欢跟妈妈聊的是发生在学校好玩的事。比如班上来了新同学,老师最近有什么变化等。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跟妈妈聊起这些话题的时候,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嗯、啊”两声;赶上心情不好就批评孩子心思没用在学习上,很快将话题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由此可见,妈妈所谓的沟通并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而仅仅是用她自认为对的方式在对孩子进行说教,传达自己的意图。正因为此,才遭到孩子的反感。
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才是孩子真正能接受的呢?
妈妈要想找到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母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就必须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的需要和大人一样,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也有一些需要。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封闭自我,就像故事中的欢欢。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
首先是需要获得爱。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很多妈妈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应该是做得非常到位,伺候孩子像伺候小“皇帝”一样。
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溺爱,这种爱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妈妈的爱。因此,妈妈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也要适当的向孩子索取爱,让他也学会爱别人,这样就防止他以自我为中心。
其次是给予其充分的尊重。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妈妈能尊重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隐私。而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很多妈妈恰恰并没有意识到。妈妈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随意训斥孩子,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短处,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得不到妈妈应有的尊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