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入手,为提供孩子表达孝敬的机会,逐渐养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德。有些妈妈忽略抓住小事进行教育,其实,教育往往在小事中见成效。比如:刻意地去分食孩子喜爱的食品,有目的地让孩子分担家务,与孩子共同商量家庭或工作面临的问题,让孩子也为妈妈分忧解难等等,这都能培养孩子的孝敬行为,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养成良好习惯,为形成孝敬妈妈的美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妈妈要反思自身行为,为孩子做孝敬妈妈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妈妈对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些妈妈,要求孩子孝敬自己,自己却冷落甚至虐待长辈,正所谓“为长不尊”,他们对孩子的“孝心”教育肯定是无效的。因此,妈妈应做孩子孝敬妈妈的榜样,善待长辈,关爱自己的妈妈,尽作子女的义务,回报养育之恩。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孝敬妈妈的优良品德。
7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事件
某校校庆时,一个往届的毕业生对小时候教过自己的老师说:“我小时候没听老师的话,没养成好习惯,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原来,他生活无秩序,东西胡乱放。一次晚上睡觉时,脱了袜子随便一扔,第二天早晨怎么也找不着了。第二天上班开会时,他掏出手绢擦鼻子,可捂在鼻子上的却是一只臭袜子,搞得他狼狈不堪。
专家如是说
有一些从少年管教所出来的孩子说:“在管教所里经受一番教育后,懂得了偷东西的害处,下决心不偷了。可一见到人家的钱包手就痒痒,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把手又伸到人家的兜里去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养成了不良习惯,已成为定型性行为,改是很困难的。
通过上面所举的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往往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个人习惯不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修养差,直接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造成邻里不和,人际关系差等,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妈妈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对待小朋友,有不友好的行为时,如抢夺别人的玩具、把别的小朋友推倒、打人等等,妈妈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妈妈要有愉快的表情,并用“好”、“真懂事”、“乖”这些词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受到妈妈夸奖后,就会做出良好的,即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再遇到这类场合,孩子依然会有好的行为表现。
孩子的行为无论好还是不好,都会在妈妈的反复强化下得到加强和改善。坏的行为逐渐收敛,好的行为不断发扬,最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完全消失了。
给妈妈的建议
习惯是一种顽固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妈妈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妈妈要注意些什么?
一、妈妈一定要继续扮演领袖的角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需要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路的领袖,而不仅仅是同伴。如今,太多太多的妈妈有意无意地卸去了当孩子领袖的担子,而仅仅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伙伴。他们分担孩子的恐惧或问题,但不提出克服恐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仿佛这样才是开明的、合乎时代潮流的。而像“‘请说’、‘请’和‘谢谢’”、“把你的菜吃掉”等等这样一些劝导,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少了。妈妈确确实实成了孩子们“绝不训斥他们”的好伙伴。孩子的领袖不存在了,多了一个“同流合污”的伙伴。
二、对孩子及早进行教育
孩子越小对妈妈的依赖性越大,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这时妈妈的诱导也最有效。因此,及早地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错过了这一好时机,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的教育就会遇到阻力。根据儿童行为学家的研究,当孩子长到10~11岁时,他们对妈妈的教育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一现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教育上的原因。因为妈妈的教育不当,使孩子意识到妈妈说“不”,并不意味着“不”,“不”在他们的眼中意味着“可能”,或者只要我撒娇、耍赖,“不”就会变成“是”。对孩子影响最坏的是妈妈的朝令夕改和蛮不讲理。当妈妈高兴或生气时,常常会一时兴致所至忽然改变对孩子的要求和允诺,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当妈妈受到较大压力或者疲劳时,又常会蛮不讲理,生硬地命令孩子照她说的去做,这样会让孩子迷惑不解。
妈妈的正确做法是:对孩子的要求应长期一贯;经常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遇到问题多讨论协商,但决不要让孩子跟你讲条件,例如:“如果你给我买冰淇淋,我就收拾玩具。”若让孩子养成这种讨价还价的习惯,他们就会认为你仅仅是他们的统治者,而不是他们的妈妈。
8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
事件
铭铭去年住在外婆家里过暑假。开始的新鲜感过后,铭铭白天就经常一睡就是一下午。外婆想,小孩子正长身体呢,多睡觉有好处。谁知,铭铭开始晚上不睡觉了,要么就是睡到半夜,醒来后非要玩到累了再睡,没多久外婆就被累出病来了。
专家如是说
现在的孩子大都比较活跃,但与儿童多动症还是不一样,有些妈妈认为好动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将好动和多动症混为一谈,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就会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难以建立健全自身人格,与人交往会遇到困难,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由于缺乏持续性,很难把一件事做好。不守纪律,不尊重他人,行为不能自控,打人闹事……等等,这一切因素不仅不利于一个正常孩子的的健康发展,而且会歪曲他的本来人格,严重损伤智力、学习技能和社交能力,这对孩子的未来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孩子一旦出现这种倾向就应引起妈妈的关注,妈妈和老师如何配合默契,引导和教育孩子矫正自己不规范行为,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对于这种孩子的矫正,若不是非常严重,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反之,应找儿童心理专家咨询和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对有多动症倾向的儿童,妈妈在指导时应注意。
给妈妈的建议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令人头疼的坏习惯,比如抠鼻子、不洗手就吃东西等。做妈妈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又该如何纠正呢?
一、通过故事、儿歌、童话等文艺作品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
孩子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家长一味要求他改正不良习惯而不讲清为什么要改正,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使不良习惯得到强化。因此,当妈妈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急于求成,可以针对性地讲一些故事、童话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孩子喜欢挖鼻孔,成人可以讲“猎八戒的鼻孔是怎样来的”,让孩子通过这个夸张的故事,明白挖鼻孔所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他改正的愿望。
二、成人要做孩子的表率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如往阳台下扔东西,起床后不迭被,饭前不洗手等。当成人要求孩子改正时,孩子往往以成人也是这样为理由而拒绝改正。这时,成人应该检点、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及时改正,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孩子在无声的教育中改正不良习惯。
三、适当增加刺激,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不良习惯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所以妈妈常发现孩子“屡教不改”。这时,妈妈可以根据孩子好问、好动的特点,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出现孩子吮手指时,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引导孩子观察某一种物体,或参加某一游戏活动,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不良习惯。
在生活中,妈妈要做有心人,可以尝试着在家中的床头、电视机、饭桌等明显的地方贴些简单明了、富有情趣的图画,使孩子时时得到提醒。
四、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过程中,要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使孩子在愉快的心境中增强改正不良习惯的信心。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改掉不良习惯。
当然,必要的时候,如果孩子知错再犯,成人可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手段,如用严厉的眼神,或拒绝孩子的要求,或采用冷淡他的方法,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知道如何去改正。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员的配合,孩子的良好习惯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