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一时无法满足,必须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对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不予理睬或一味拒绝,就容易使他们说谎或背着家长干坏事。
其次,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
孩子或因自制力弱,或因年幼无知,或其他偶然的原因,常会出现差错。对此,家长要冷静对待。孩子犯了错,父母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的根源,改正错误。这样,孩子才会信赖你,亲近你,敢于向你说真话。
最后,父母要做孩子的优秀榜样。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有责任心、敢作敢当,自己却常常言而无信、逃避责任。试问,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呢?
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会把保尔·柯察金看做是坚强意志的化身。对于保尔来说,贫困、失恋、坐牢、战争、重伤、失明,一个接一个的挫折打击着他,但是所有的挫折都没有打倒这位坚强的战士,保尔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地战斗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贡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坚强是追求成功的核心质量,对于我们父母而言,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保尔一样坚强。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胆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胆怯、腼腆。胆怯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公共场所胆怯、社交胆怯、特定情境胆怯、特殊动物胆怯等。
孩子的胆量生来不一样。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宁可把这看成是他们的性格特点,而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小时候活泼开朗,敢于尝试,而父母在安全意识过强的影响下,老是不管孩子干什么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别动,只有那样才是最安全的。孩子自然就成了胆小怕事、没有勇气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想自己早日长大,遇事都想自己动手去试试,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出错,但还是希望父母给他们机会去尝试。他们有时很反感父母保护过度,希望父母不要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小伙伴面前没面子,好像是个无能儿。他们认为,其他小伙伴能做,自己也同样能做。
其实,在某些父母看来很危险,且认为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过分爱护,总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导致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熟悉新的环境,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这样,无形中不仅伤害了孩子,更对他们的人生有着不利的影响。
许多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变成一个懦弱的人。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力量。
孩子在成长中,碰伤了膝盖或皮肉很容易痊愈,但受了伤的自信心和没有被开发出来的勇气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故而,我们的父母对待孩子不应保护过度,需从小加强对孩子勇气的培养,把孩子培养成坚强、勇敢的人。
第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勇气
有些孩子胆子很小,父母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勇气的培养。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孩子不要有“怕”的概念。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人家多优秀,就你不行”,“你就是没用,就是个胆小鬼”等。
孩子存在能力缺陷时,父母要耐心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如孩子本来说话表达不清,母亲可以和孩子一起每天坚持表达训练。父母应注意孩子的闪光点,对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使孩子从中获得尊严。当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时,父母要教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并教孩子勇敢地去面对。
父母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应该告诉孩子他们的每一点儿成功父母都是非常欣赏和欢喜的,如孩子懂得体贴大人,知道关心他人等,父母都要有反应,要表扬他们、鼓励他们继续。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永远都在关注他、支持他,就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了。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买东西、擦桌子、端盘子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让胆小的孩子慢慢地变成勇敢的孩子。
着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一位独生子女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
可见,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善于生活自理的孩子是坚强的,在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会无所适从。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让他自己去面对问题。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自己到牛奶站取牛奶等。经过这些锻炼,以后当父母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就能够自己待着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也能够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质量很有益处。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夏令营、冬令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有条件的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登山,去海边游泳,去森林探险等。
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5岁的小女孩让座。孩子的妈妈却对让座的人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该自己站立的年龄了!”
想让孩子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双腿才会坚强,他的意志才会坚强。
着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把大女儿带到战争前线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1918年,居里夫人又要两个女儿留在正遭到德军炮击的巴黎,并告诉孩子,在轰炸的时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发抖。这种把孩子当成强者的态度让居里夫人的孩子们成为了坚强的人。
第四,教孩子凡事再坚持一下
要看到日出,就要坚持到拂晓;要得到成功,就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往往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正如丘吉尔所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界上的许多成功,往往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小兰因为上课时没认真听讲,结果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个也不会做。她急得直掉眼泪,想叫爸爸妈妈帮忙,可他们却说:“我们相信你只要再坚持自己算算看,答案就会出来了。”父母看出题目并不难,而且小兰自己试着演算的方法步骤也对,只要她坚持到把答案算出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而且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的题目和方法是不会忘记的,对她自己有利。但小兰却因为觉得她将要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所以失去了继续做下去的勇气,认为自己是不会做好那些题的。在爸爸的鼓励下,小兰真的算出了答案,她终于松了口气,而且明白:以后遇事一定要坚持!而且,上课也一定要坚持认真听讲才行。
第五,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孩子来说是必要和有益的。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难。美国一些儿童专家指出,有条件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常给孩子制造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当然,在这当中,父母需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也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办法。
(2)饥饿。饥饿是一种挑战生理极限的刺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饭挑食,或抱怨这、抱怨那,这时候,父母可以偶尔让孩子尝一下饥饿的滋味,让孩子在饥饿的刺激下学会控制自己的偏好。
(3)吃苦。大部分孩子在面对从未做过的事或困难的时候总是显示出娇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比如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野营活动,让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吃点苦头,这样比较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4)批评。许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指责和反面评价。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埃丽希·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明确规定一些孩子不应做的事情,比如:打人、骂人、偷东西等,这些都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评、惩罚,有时还要严厉一些,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5)惩罚。对于孩子犯的较大的错误,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让孩子面壁思过,不允许孩子买他想买的玩具等。
(6)忽视。父母总是一味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下,孩子们似乎永远是主角。那么,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孩子不能再当主角了,不被重视了,他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变。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为重心,有时候可以适当忽视孩子,并且教导孩子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帮助孩子在与人的相处交往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摆脱狭隘,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也就是有一种包容精神,是对人对事宽容、不狭隘、不固执、不产生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心胸开阔的人往往有远大的理想,有丰富的见识和宽大的气度,心胸开阔的人比心胸狭隘的人学习更好,生活更好,朋友更多,做事也更易成功。
但是,很多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狭隘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往,成为其身心发展的障碍。心胸狭隘之人由于气量小,在学习和交往中也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姑娘叫陈芳。她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二年级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歌善舞,亲友邻居、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六一”节,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她向父亲要钱,父亲对她说:“我们厂子不景气,一个月才收入几个钱?你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能不去咱就不去。”
陈芳立即掉泪了:“那多没有面子呀。”
心烦的老爸回了她一句:“你说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100元,够咱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就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她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而下……
一朵娇艳无比的花就这么被“狭隘”摧残掉了!
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也是心眼小——心胸狭隘。他们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失。
中国学生的狭隘心理具体表现为:
思想狭隘,认识偏激
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莽撞。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等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导致伤人的过激行为。学生中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行为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行为狭隘,交往面窄
狭隘和自私好似“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结果落得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的大大缩小,必然会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消极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但狭隘心理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它的产生主要在于后天的原因。
首先,封闭的生存环境最容易导致人的心胸狭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一个人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环境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狭窄的空间范围塑造出狭窄的心胸,过少知识经验的输入导致偏激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嬉戏、追逐、游玩的机会,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因而,很难培养出“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为了这些,学生放弃了班务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总之,为了登上金字塔尖可以放弃一切。诸多的放弃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结构残缺,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人情冷漠,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心态又极易造成“意识狭窄”,出现狭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