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要能够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六、父母要注意多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要为孩子多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儿,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儿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另外在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时,父母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趁机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主动去做了某件事,但不一定会成功。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了就重新再来。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起来,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
帮助孩子走出自闭心理
所谓自闭就是自我封闭,自我限制。凡有自闭心理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往往处于惶恐、矛盾、徘徊的心态中不能自拔,十分痛苦,他们不能与人交谈、交流、沟通,更不能被人理解,整日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这种行为正好与当今社会群体人员互动、交流,互励互助的现实格格不入。
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说:“我家孩子上小学时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一回家就关上房门,而且还把门反锁上。开始我们认为孩子独自在房间里会安心看书,没想到她的成绩一天天下滑。我们一气之下,干脆把孩子房门上的锁给撬掉了。谁知孩子更绝,一回到家,照样关上门,然后再用凳子把房门堵上。我们家里买了计算机,我们说什么也不敢让孩子上网。但女儿干脆借了一大堆盘片,关了房门独自欣赏,任凭我们在门外喊破喉咙也不开门。我们给了孩子独处的空间,但却使孩子和我们越来越疏远,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实,导致这个孩子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就是自闭心理。自闭心理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不可忽视这一问题。
有自闭心理的孩子具体有那些特点呢?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在有人的场合(特别是有生人的场合)他们会感到心理紧张,甚至恐惧。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交往时普遍出现心慌、不安、脸红、手足无措、出汗、语无伦次等等症状。这些现象,严重的妨碍了他们与人正常的交流,阻断了心灵沟通的渠道,呈现出令人尴尬的窘相,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闭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弱点,例如,腼腆、内向、害羞、不善言谈、不喜欢与人交往;即使是有人来交往,心胸狭窄、度量很小、容不下别人;更有甚者自持清高,鄙视来客;或是心理上与人交往产生恐惧。这些都不利于与别人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必然走向自我封闭的深渊,陷入深深的痛苦困境之中。
客观原因是:家庭教育中,家庭的客观环境就不具备与人交往的条件,例如:独门独院,也没有与人交往的机会;父母长期忙碌在外,无暇引领孩子去结交朋友。
对于孩子的自闭心理,父母应该抱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它带来的危害,要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又不可夸大它的负面影响,给孩子心理上带来阴影和创伤。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消除孩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
孩子随年龄长大,必然要接触社会,如果心理自闭,必然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只有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走向成熟。因此,努力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很有必要,逐渐让孩子学会当众讲话,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他的说话能力,消除对社会的恐惧心理。
第二,接纳孩子的朋友。
要孩子学会交往,首先父母就要垂范,父母在接纳孩子朋友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和艺术,接纳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朋友拓展交往的领域,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正确看待孩子在交往中的挫折。
不同性格的孩子交往,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有了挫折,要正确面对,辩证地看待与人相处的关系,这种方法十分重要。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以宽宏大量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第四,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放松精神。
孩子的天性是热爱大自然的。在自然中,可以释放压抑的心情,使孩子变得豁达、开朗。要学会在自然中,改变单调、乏味的都市生活,调整生活的节率,忘情地感受自然,放飞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自闭的心态。
让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虽然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一、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没有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这也是孩子无法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经常有父母这样感叹:“孩子有什么话总不肯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事实上,父母不善于倾听孩子,孩子说的话就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孩子便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而且,孩子还会感觉到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从此更加减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这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心理学家提示父母说:“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事实上,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没有权力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的。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必须定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
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端正姿态,千万不要摆出一副表面上倾听、实际上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他的样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总是否定孩子的思想,这样孩子便不会再主动与父母交流了。
二、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人,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人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三、教孩子学会提问
倾听他人时,也要适当地发出提问,以表示你在认真地听对方说话,这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比如,新同学在作自我介绍时,可以适时地问一句“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好玩的地方?”“你到我们班后有什么想法吗?”“你能不能谈谈你来这里后的所见所闻?”这样,对方就可能介绍一些提问者不太了解的事情,这种提问方式无疑是巧妙的。
当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涉及对方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四、教给孩子倾听他人的礼仪
(1)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感到轻松自如,而不是拘束。
(2)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以对他人的话进行重复。
(3)交谈过程中要少讲多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说话。
(4)倾听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及时对对方的谈话做出反映;也可以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语言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5)如果对对方谈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先点点头,然后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再说“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等,这样会使对方谈兴更浓。
(1)如果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比如,“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谈一下关于……的问题?”,等等。
让孩子懂得拒绝
喜剧大师卓别麟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很多。”在拒绝别人时要讲究技巧,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语气要委婉,同时一定要记住,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另外,在拒绝别人之前,可以先听一下别人所提出的要求,不要对方还没有说要让你帮什么忙或是做什么事,你就已经在找借口拒绝,这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在敷衍他。拒绝时要面带笑容、语气缓和、讲明理由。在拒绝之后,可根据对方的情况再提出建议。
英国心理学家朱莉娅、贝里曼等人提出的“破唱片技术”,对不会说“不”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果你需要拒绝某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想对他说“不”,或者想尽快结束某个你认为没有任何意义的讨论,你可以“像播放破损的唱片时总在一个地方一遍遍地重复那样,你要做的事就是以坚定的态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