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使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由于卢布贬值,居民的银行存款蒙受严重的损失,数百万居民的存款实际上已化为乌有。据俄报刊透露,到10月初,81%的居民已经没有储蓄存款(4年以前这一比重为75%)。与此同时,拖欠的工资和退休金数额不断增加,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到8月初,涉及全国职工总数25%的10个主要经济部门拖欠的工资总额达758亿卢布,拖欠的退休金总额达160亿卢布。
1998年1-6月,居民实际收入下降8.9%;1-8月,居民实际收入下降11.1%;9月,居民实际货币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29.7%。据俄报刊透露,1998年9月,生活在贫困线(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以下的居民人数增加到4430万人,与1997年同比增加40.2%,约占居民总数的30.1%;失业人数为840万人,比1997年同期增加50%。
俄罗斯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量购买国债的大银行也纷纷陷入空前的困境。一些购买国债的银行在金融市场形势激烈震荡时纷纷抛售国债,使债市暴跌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中央银行又大幅度地提高再贷款利率,使各商业银行受到更大的压力。曾购买了150亿美元国债的俄罗斯最大的储蓄银行处境十分艰难,一些购买国债的银行由于市场暴跌而濒于破产,其他一些规模不大的商业银行也由于卢布的大幅贬值而处境困难。西方报刊为此惊呼这是“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仅俄罗斯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
(二)殃及池鱼
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卢布贬值导致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涉及到美国,还有欧洲、拉美、亚洲的国家。
首先,美国股市大幅下挫。8月27日,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狂跌357点,跌至8166点。股市中的银行业和出口产业的股指受外界的冲击最大,损失严重。与此同时,美元受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汇率呈现下跌趋势。
美元对日元、马克的汇率都创下了一段时期的最低点,美国资产价值大幅度下跌,给美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欧洲国家也深受其害。德国由于和俄罗斯经济交往比较密切,所以资本损失较大。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危机前,俄罗斯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危机的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再次,1997-1998年接连发生在新兴投资国家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家投资者草木皆兵,心理承受能力骤减,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在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不久,巴西外资撤走了140亿美元,人们纷纷在猜测,巴西是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爆发国。
最后,亚洲危机的影响被拉长。早于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是由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周期也被延长。直到2001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才逐渐走出经济萧条。
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俄经济前景普遍悲观,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俄罗斯至少要3-5年才能渡过危机。然而,这个国家的事情就是那样神秘莫测,在金融危机之后的1999年,俄经济不但没有走向崩溃,反而出现好转。从3月起,俄工业生产指数逐月增长,1999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同时通胀率得到控制,全年通胀率控制在30%左右;税收增加了75%,财政赤字减少,贸易顺差增长约2倍,外汇黄金储备增长119%。当然,如果仅看这些成果就说俄罗斯已经走出危机还为时尚早,因为俄经济形势好转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因素:(1)卢布贬值带来正面效应。因卢布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使进口量减少了50%,这使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需求增大,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出口增加,顺差增大。(2)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从1999年初的每桶不到10美元暴涨到25美元以上,使俄罗斯受益匪浅。
专家估计,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可使俄年收入增加100亿美元。因此,俄预算和外贸收支状况大大改善。但这种增长趋势还不稳定,这是因为促进增长的因素是短期的,很难预料今后这种因素是否还起作用,不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增长势头就可能逐渐消失。
(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决策原则
纵观俄罗斯1998年爆发的全方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我们不难看出,转轨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教训是深刻的。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一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贡献。但是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重点是扩大内需。在这一点上如果本末倒置,将经济增长的“宝”赌博式地压在出口拉动上,该国经济将严重依赖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变动日益频繁,如果不能有效地把握国际能源的定价权,过度依赖国际能源市场将导致本国经济自主性的丧失;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更新,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在加大,大量国际游资的恶意投机活动屡见不鲜,一国经济如果过度依赖国际资本的注入,国际金融的些许波动就可能导致一国经济严重“感冒”。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上。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加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完成;从长远考虑,应该切实考虑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只有这样,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持续、健康。
其次,要处理好转轨、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转轨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为前提,需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保证。怎么样妥善地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转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俄罗斯自从1992年实行“休克疗法”以来,政治上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总统和议会的斗争、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总统和政府间的矛盾等,导致俄罗斯国内政治环境长时期比较紧张;加之实质上不平等的经济转轨政策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道德秩序崩溃,社会治安每况愈下,有组织犯罪层出不穷。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必然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危机还警醒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注意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样的增长只能是短期性的。
最后,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不能不顾本国国情,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经济转轨国家要高度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具体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次危机的根源是俄罗斯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货币政策失效导致的国民经济崩溃。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财政收支不平衡,特别是财政收入基数增长缓慢,导致国家掌握的财政税收额实际上占国民经济总额的比例很小,国家的宏观调控只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银行系统监管不力,投机成风,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将重心转移到短期商业投机行为中,大量买入短期国债以牟取暴利,甚至国有银行也秘密参与其中获取巨额利益,货币政策越来越失去了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这样严重的后果,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其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超出了制度改革和市场设施建设进程,超过了俄罗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1996年以前,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是封闭的,外资进入俄罗斯的股市和债市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这样做,虽然程序上比较复杂,效率降低,却有效地预防了外国游资对俄罗斯股市债市的恶性投机行为。但是不久以后,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虚化,导致俄罗斯的股市、债市时刻处于外国游资的威胁之中,最终导致199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虽然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本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是外国游资无限制地快速地进入和撤离,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由此,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必须要规范本国的资本市场,谨慎渐进地开放资本市场,防止急于求成;同时,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危机预测、防御和回应的机制,以应对金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