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就要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发展自己。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只能学会适应这些压力,准确地说也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
很多人对于工作都这样认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可是话虽这么说,但是给别人的感觉还是这个人的适应能力可能不好。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换几个工作不足为奇,可是要是在一年之内换好几个工作,就只能说明你本身适应能力太差。
很多人总是踌躇满志,把自己看的过高,希望能够在良好的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华,甚至还向工作单位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些都是本身不自信的表现。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专长并不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期待的专长,而用人单位往往更加注视一专多能的人才,这样他们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所以,对于我们以后毕业找工作来说,过分地看重自己的专业是不可取的,关键还是要别人发现你的能力。
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首先要敢于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很强的预见性,更要选择恰当的岗位和抓住成功的机遇。当然这里面还需要其他的一系列条件,比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给自己的大脑充电,提高自己的新知识,新技能,还要消除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等。这所有的因素都是我们实现自身理想的重要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断向成功靠近,而有的人却总是遭受到挫折。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但是我们又不能主动地去选择,所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学会适应社会,进而学会把握和利用。人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生活的,每个人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更多的是在于自己的生存环境。
好的环境,比如优越的社会条件、良好的家庭熏陶、系统的文化教育以及安定的生活等,这些都对人的成长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你以后想成为成功人士,就要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发展自己。
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说每一天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人才正在迅速增加,显然,现代的科技发展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让自己朝着更深的领域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只有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才能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创造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小发明大创造】
塑料袋的发明者舒施尼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的影响力就相当于经历了一场科技革命,因为这使得人们外出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购物时多了一些轻松。
【小故事妙思维】
牛的问题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真牛的城里人有一天经过一个村庄,他看见了一头没有犄角的牛,便问农民,这头牛为什么没有犄角?
农民说:“牛没有犄角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遗传没有。有的是因为和别的牛顶角而失去了,有的是因为病脱落了。而这头,没有犄角,那是因为这是一头驴。”
要有刨根究底的精神
在社会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有时是很令人讨厌的,但在学校里,能向老师刨根究底的学生,常常有可能成为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物。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刨根究底,其实是创新者的又一项重要的创新因素,是创造性思考的驱动器。
就拿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荀文彬来说,他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某厂酸洗车间的工人25年无一人得过癌症,而其他车间和周围工厂却是癌症的高发区和多发区。“同一车间25年无癌症患者,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现象吗?”富有探索精神的荀文彬决心刨根究底,并直觉地感到只要找到问题的缘由,就会获得发明创造的契机。
经过现场观察和科学实验,苟文彬终于发现,这个车间的酸洗液里有一种名叫“烷基苯磺酸钠”的物质在起作用。在经过烘干工序时,这种物质把烘干器上的金属物腐蚀后又溶进酸洗液中,当它滴在传送带上受到高达几百度的温度照射时,由各种元素合成的腐蚀物便发出一定量的电磁波,这就是这个车间工人身体强健的根本原因。
这种电磁波强身健体的机理又在哪里呢?荀文彬继续思考。他终于从电磁辐射生物学中找到了疑问的“根”和“底”。在此基础上,他发明出具有消炎、止痛、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制和自我调节机能等多种功能的“特种电磁波TDP治疗仪”。
这种治疗仪对软组织损伤、小儿肺炎、妇科疾病和高血压等有很好的疗效,被港澳同胞誉为“神灯”,此项发明曾荣获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奖。
刨根究底,是为了搞清事物或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创新提供基础。因此,刨根究底其实更是一种因果分析的思考。
在解决一些新问题或疑难问题时,人们常常在模糊不清的状态里进行着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呢?我们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与创新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样的思考过程就是在刨根究底。
历史上许多发明家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据说孩提时代的爱迪生每天都喜欢缠着大人东问西问,对不明白的事情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他为了弄清鸡蛋为什么会变成小鸡,还天真地将鸡蛋抱在自己怀里,一动不动地等着小鸡出生。
刨根究底,需要以强烈的好奇心去观察和思考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事物。社会和自然现象纷纭复杂,纵横交错,使人们不容易直接认识其根底,大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之感。因此,刨根究底,必须要在“刨”和“究”字上下功夫。
要想刨得深,究得准,最好是动用科学实验方法。巴斯德曾说:“科学家一旦离开实验室,就像战场上缴了械的士兵。”通常,人们对简单的问题,或许通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原因。但是面对复杂的事情,光靠双眼和大脑或许无能为力。而科学实验,因为借助了科学仪器,可以人为地控制或模拟待研究的事物,因此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见微知著,剖析原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刨根究底不仅是一种创新精神,而且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创新能力。
【小发明大创造】
方便面的来历
安藤百福是一个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的人,1959年,他经营着自家的一间小食品作坊。他总思考着如何将自家的买卖做好做大。因为安藤每天都要乘坐电车,注意到许多人在车站旁的饭馆前排队,等着吃热面条。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如果能生产一种“只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估计居家旅行者都会愿意大量购买。于是,他开始了开发“方便面条”的课题。
经过长达3年的苦心钻研,安藤百福终于研制成功了“鸡肉方便面”。
【小故事妙思维】
小错和大错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说:“假如一个人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也带走了自己的雨伞,这就叫大错。”
元素重组的智慧
几种旧的东西可以拼连,组合成新的东西。但是要说有多少创意,就要看旧东西彼此的不相干性,还有新功能与旧东西的差异性有多大。
创造很少是无中生有的,大部分的创造其实都是来自于将旧东西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就好像有性生殖染色体的分离和重组一般。所以,大部分的创意思考也都具有这种连结、重组的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组合式思考”或者“组合式创意”。
组合式思考的产物有很多,比如深受女性喜爱的裤袜就是来自裤子和袜子的连结;在预定时间到时会播放广播节目的收音机钟,这就是组合了收音机和闹钟;而让年轻人显得很酷的随身听,也是将室内立体音响跟传统的录音机结合而成;携带方便又快速的随身包速溶咖啡,则是将咖啡、糖、奶精三合一而成。
虽然同样是连结和重组,但像将裤子与袜子拼连成裤袜,似乎不需要太大的创意,因为裤子与袜子原来就是同一类的,而且可以说相差不大。但是将飞机跑道与轮船结合在一起的航空母舰,则需要较多的创意,因为两者虽然都属于交通工具,但是本来的关联性是不大,要将它们拼连成新东西就需要很多、很活泼的思考。
其实由组合式思考所产生的新东西,创意的多寡不一,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被组合在一起的旧东西,它们的差异性越大,产生的新功能与旧东西的差异性也越大,这样当然就更有创意。
比如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西方第一部活字印刷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发生于15世纪,但是古腾堡的灵感并非来自中国的毕升,而是来自榨酒机和打币器。榨酒机是对一块大面积上的葡萄施加压力,榨出葡萄汁;而打币机则是对一个小面积的铜板施加压力,将图像烙在上面。古腾堡就是把榨酒机和打币器这两种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组合起来,将一堆打币器排在榨酒机上,榨酒机往下一压,下面的白纸就会留下一个个的文字。这种新机器被人们堪称为一种不简单而极富创意的发明。
我们想要将两种东西组合在一起,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我们如果去翻翻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比如人类在很早就穿袜子和裤子,但是结合这两者的裤袜却推迟到1956年才出现,它的姗姗来迟可能是以前人们根本不需要裤袜,觉得裤子和袜子本该分开来穿。但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就让人感到很惊讶,在理论上,将凹透镜和凸透镜连结在一起就可以做出望远镜,而将两个凸透镜连结在一起,就可以做出显微镜,可是我们使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历史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望远镜却到17世纪初才由荷兰的一家眼镜店老板利柏希发明,而显微镜则到17世纪中叶才由荷兰的磨镜人列文虎发明,这两种组合,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要这么做。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元素的重组,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还有很多的组合没有被发现,正在等待你的发掘。
【小发明大创造】
玩具气球的发明
最早的气球是人们用猪的膀胱做成的,后来人们学会用类似做雨鞋的橡胶做成的,但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气球玩具性能不强,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的伸展性不好。现代的玩具气球最早出现在英国,这种全新的气球制作方法才诞生了不过70多年,它是英国的化学工程师耐尔·泰罗茨于1933年发明的,这就是现在常见的可伸展、能吹大的气球。
【小故事妙思维】
耳冷眼热
古时候有个叫王文成的人,有一天被朝廷封了爵位,同僚中有个人很眼馋。有一次,王文成上朝时,戴了一顶两边有垂帛遮住耳朵的帽子。那个同僚看见了,笑话他说:“先生耳朵冷吗?”王文成回答说:“我不耳冷,先生眼热。”
答案其实有很多种
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一个现成,而且称得上完美的答案。而每一个创造者,都是自己动脑思考,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找出的另一个新答案的人。
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而几乎每一个刻苦学习的学生都是这样回答的:“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就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我们发现这个答案是多么的漂亮,而且这也是参考书里面所介绍的正确答案。
可是在物理学界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有一个学生对上面的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可以带着气压计先到大楼顶,并且在气压计上面系上一根绳子,然后缓慢地放下来,等到气压计触及地面的时候,再把气压计拉上来,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大楼的高度。”虽然这样也能测出大楼的高度,但是老师却给了他零分。这位同学心里很不服气,最后师生决定请一位物理大师来判断谁对谁错。大师对这个学生说,这是一道物理题,答案里面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了他十分钟时间作答。过了九分钟了,纸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师问他是否打算放弃,可是这位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种,我只是在想哪一个答案更好。”然后他开始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完成了答卷。他所写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身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秒表测量气压计掉在地面上所用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这个答案也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在计算的过程中也利用到了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他了满分。
在私下,大师找到这位同学,问他还有其他什么办法。结果这位学生一口气说出来了五个答案:第一,带着气压计爬楼梯,并且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出标记,一直标记到楼下,看看一共有几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的高度,这就是大楼的高度;第二,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先测量气压计的长度,还有它的阴影长度、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就可以利用比例算出大楼的高度;第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也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第四,在气压计上面绑上长绳,让气压计垂直接近地面,像钟摆一样摆动,从摆差就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第五个方法也是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询问大楼的高度。
大师听后感到很震惊,问道:“你难道不知道利用地面与楼顶大气压力差来计算大楼高度这种标准的计算方法吗?”学生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但是这些答案也是我动脑筋思考出来的,而且也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
那位担任判断对错的大师就是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而这位学生就是1922年诺贝尔奖得主尼尔斯·玻尔,他被人们公认为是物理学界的奇葩。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问题都不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只要我们有创新意识,敢于发挥创意,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答案。
【小发明大创造】
发电机的来历
1831年,法拉第将一个封闭电路中的导线通过电磁场,导线转动有电流流过电线,法拉第因此了解到电和磁场之间有某种紧密的关联,他设计出了第一座发电机原型。
就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发现的启示,法国人皮克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
【小故事妙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