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炼丹师,不但要有常人所没有的天赋,要有大量的灵草练手,还要认真的学习,练习各种炼丹法诀。
莫凡给自己做出的最后一项安排是,每个月至少去藏书阁两次,因为藏书阁里面的书太多了,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通过几天的阅读,他对修仙界的认识增加了很多,各种书籍,也让他眼界大开,对他以后立足修仙界的帮助很大,所以他还是决定抽时间多去那里看一下。
接下来的时间,他再次进入了紧张的修炼中,其他几人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修炼上,几人之间不再经常见面,都是在宗门的授课结束时才聚在一起。
这一日,莫凡结束了打坐修炼,再次开始修炼炼丹法诀。
莫凡现在的控药类法诀已经学会了几种,都是比较基础的,但是如果只是用来炼制一品下的培元丹应该也足够了。他暂时也没有炼制更高级丹药的打算,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从没有炼制过丹药呢,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快就学习太高深的控药类法诀。
现在用来炼丹的五种基础法诀,他第一种也算是入门了。
接下来就应该练习控火类的法诀了,控火类法诀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火焰。因为炼丹材料的不同,还有炼丹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对火焰的强弱,大小,还有时间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使用猛火,有的要求使用文火,有的要求火焰的温度高,有的要求火焰的温度低些。
所以控火类法诀,是各类法诀中最关键的法诀,直接关系到炼丹的成败,还有炼丹的品质。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炼丹师就一定要将控火类的法诀练到炉火纯青才行。
炼丹成功率的大小如果排除材料原因的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火焰的控制了。
而其它类的法诀相对来说,就没有控火类法决这样严苛。
比如,控药类法决如果出现细小失误,并不一定影响丹药的形成,就是说如果其它地方没有出错的话,丹药也会炼成。只不过因为药性的流失,会让成丹的品质有所下降,或者因为药性的流失,让丹药的成丹率降低,就是本来应该出十粒丹药,但是现在最多只能炼出来六七粒了。
当然如果控药类法诀出现大的失误,那也是不行的,如果一种灵药的精华都没了,那就连一粒丹药也炼不出来了,还何谈成丹呢。
修士炼丹时用到的火焰种类很多,起到的作用也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总结起来一共有几大类。
一种是木薪火,简单理解就是木材燃烧的火焰,当然了,这也不是什么木材干草都行的,那样的火焰不够温度,是没办法炼丹的。木薪火使用的木材,至少都是要达到百年树龄以上的老树才行,只有这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火焰温度的要求。
这种火焰一般只能用来炼制低级的丹药,或者需要用文火长期焙炼的丹药,低级炼丹师为了节省自己的真元,只能用这种方法来炼制。
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药材,也不能将药材的精华,尽快,完全的提炼出来,所以只能用火焰慢慢焙炼,这样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操控,才能不让炼丹的成功率太低。
另外一种火焰是地心火,这就要求要有地心火脉才行了,这种火焰的温度十分高,适合绝大部分的丹药炼制,而且有些特殊的丹药对火焰的要求很高,很多时候都是非地心火脉不行的。
再有一种就是修士真元所化的虚火,其实也是五行法术的一种变化,就是修士通过燃烧自己的真元幻化出的火焰,这种火焰因为炼丹师境界不同也有所不同,一般丹药都能通过虚火炼制而成,但对炼丹师的控火水平和真元品质就有很高的要求了,炼制出来的丹药品质好坏,就由此而决定。
如果炼丹师的境界足够高,有了丹火的时候,那炼丹的成功率还有品质,才会有更有保障。
这种火焰也是炼丹师的常用火焰,因为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地心火的,如果场合不适合,就只能使用虚火了。
还有一种火焰,叫做兽火,一些特殊的火属性妖兽可以喷射火焰,因此这种妖兽体内有很小的几率会生成兽火,一般与其妖丹共存,所以如果炼丹师炼化了这种妖兽的妖丹,就可以催发出这种火焰。这种火焰的品质很高,比虚火还要厉害的多,但是同样的十分稀少,而且炼化的难度也相当的大,不是每个炼丹师都能做到的。
最后一种火焰是天地灵火,也叫天火,是每个炼丹师都梦寐以求的绝佳火焰,几乎所有的丹药都可以使用天火炼制,而且无论是成丹率还是丹药品质都会比其它火焰更有优势。
但是炼丹师中能拥有天火的,却是少之又少,其一是因为天火实在太过稀少,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再者天火都有灵性,很难收服,想要炼化收为已用,就更难了,因为天火的温度极高,想要收服并存储在体内,也是十分危险的。
但是,如果能收服一朵天地灵火,那无论是炼丹还是炼器,都将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用做对敌的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可以瞬间将一个强大的修士变成灰灰。所以威力也是十分强大的,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战力。
控火类法诀就是如何控制各种火焰的法诀,要求炼丹师以自身真元为媒介,控制火焰的大小,强弱,还有时机等等。
云台宗的炼丹术在附近的宗门中不是最好的,但也有了完备的体系,特别是对于低级炼丹师的培养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因为地心火较为炽烈,不适合刚入门的弟子们操控,而兽火和天火就更不可能了,所以炼丹师练习控火类法诀时,最初都是由木薪火的练习开始的,对此,在《炼丹基础》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