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这句话等于说,未来在欧洲作战的美军将由艾森豪威尔来统帅。而当时艾森豪威尔还是一个刚刚晋升为少将的军官。不仅艾森豪威尔想不到,整个美军,整个美国都想像不到。马歇尔在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里,有过这么一段话:“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还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解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而这些品德和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乔治·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和欧洲战场是一位著名的骁将,他也是马歇尔上将启用的。马歇尔在笔记本里巴顿名字后面写有三句话:“他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但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这三句短语,足以证明马歇尔对巴顿的了解是如何地入木三分。
曾在本宁堡步学校当过马歇尔下属的奥马尔·布莱德雷也是马歇尔大胆启用的一名高级军官。布莱德雷在欧洲战场中显示出杰出的指挥和外交才能,战后获五星上将军衔并出任参谋长,被公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才干的领导人之一。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军官在马歇尔的大力提拔使用下大放异彩。例如,中校参谋军官马克·克拉克在大战前被马歇尔破格提升为四星上将,指挥一个集团军。在二战期间,这批军官用战场上卓越表现和战绩,回报了马歇尔的知遇之恩。这些在大战中获得奇功伟绩的著名将领,就是马歇尔上将知人善任的注脚。
严格精明却又善于激励
1916年,马歇尔36岁时被提升为陆军上尉,奉命前往旧金山的普迪奥,担任富兰克林·贝尔将军的副官。这时贝尔将军刚从墨西哥作战归来,当务之急是扩充美军实力,克服军队在墨西哥战场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具体任务是对平民志愿兵进行军事训练。当马歇尔到达普迪奥时,贝尔正在物色一个有经验的军官助手来推动这项工作。
当时的“平民志愿军”要自备制服和给养,因此这些志愿兵都是一些富裕阶层的子弟。他们的职业、年龄参差不齐,素质都较低,并且他们参加志愿军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追求迷人的夏季野外生活,这实际上给教官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管得太严,这些富裕子弟神通广大,一招不慎,教官就会影响或葬送自己的前程;如果管得太松,又无法向上级交代。在这里训练志愿军,教官掌握恰当的训练尺度是相当困难的。
马歇尔被任命为教官后,不久就出现这些棘手的问题。当训练到中午结束时,小轿车陆陆续续地开来了,车上坐着志愿军的夫人和女友,他们带来了精美的菜肴、香槟和葡萄酒,在树阴上铺上毯子,和志愿军们一起享用野餐。午饭后,许多志愿军喝得晕晕乎乎,训练起来摇摇晃晃、笨拙不堪。马歇尔这时想了一个激将法,他让志愿军立正站好,开始训话,他说:你这帮老兄到这里来是出于爱国热情,愿意在这危急的时刻做些事情,而且你们还是自费负担一切。今天上午的演习,你们简直算不上正路。你们偷懒、坐着歇脚,后来你们的太太、女友们带来好吃的东西,你们坐在树阴下面大喝香槟,倒是满意呀。现在你们累成这副样子,什么事也他妈的干不成。我现在再训练你们一次,要是你们做不下来,我就赶你们回去,向上级报告你们是一群窝囊废、一群派不上用场的草包。此番话果真起了作用,当天的训练到夜幕低垂才结束,第二天又训练了一整天。这些志愿兵们虽然累得一到宾馆就昏昏睡着,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诉苦。训练结束时,马歇尔把五连的志愿军变成了灵活敏捷、训练有素、大有前途的士兵。
马歇尔是一流的教官,能够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有一次他只用五分钟就概述了美国内战的原因。尽管学员们觉得他严厉苛刻、毫不留情,但同时也发现自己在精神和体能两方面都受到他的激励和鞭策,他督促他们、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热情。他在课堂上把学生们“逼”得很紧张,即便下课之后也不让学生闲着,他不断找出新花样,把枯燥的军事理论融于现实之中。他为本宁堡步校采猎队搜罗了一群猎狗,在狩猎季节里,每个星期都召集百十来个军官和家眷,随着猎狗穿越佐治亚州草地和树林。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赞誉马歇尔为“自由应当永远向他表示感谢的一位美国人,作为一名军人兼政治家,其才能与品德,除了一个人以外,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比”。科南特认为乔治·马歇尔是仅次于乔治·华盛顿的一位美国伟人。
以德服人:马歇尔领导力的真谛
乔治·马歇尔是现代美国也是世界的风云人物。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非凡的军事家,马歇尔运筹帷幄、智谋超群,在二战中,他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力排众议,说服总统和国会,使美国在准备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指挥作战中,充分显示了军事指挥的奇才,且在处理与同盟国关系中也能以大局为重;马歇尔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有口皆碑,他的宽容大度、知人善任等特长,固然是其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深具谋略的体现。虽然马歇尔一生没有创造出像亚历山大、拿破仑那样辉煌的成就,但他的种种做法,足可以称他为一代风云人物、一代谋略家,他的伟大、他的辉煌领导艺术,就蕴含在他的伟大品格之中。而他的伟大品格,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赞誉。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对马歇尔一直赞誉有加,称他为“二战胜利的组织者”,这完全是有道理的。在打败纳粹之后,他曾给马歇尔写信说:
“您并非命运使然,才来指挥这些伟大的军队的,这是非您建立、组织和鼓舞不可的。在您的指引下,这些已经横扫法、德全境的强大英勇军队得以诞生,并在令人瞠目的短时间内趋于完善。不仅组建了战斗部队及其辅助部队,还提供了所需的全部指挥人员,这使我几乎无法相信。他们能够指挥一支由集团军和集团军群组成的现代化合成军队,进行机动作战,并能以无比迅猛的速度调遣这支大军。
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的英勇精神和宏伟魄力,始终怀有由衷地钦佩之情,正是您的这种精神和魄力,使得和您共度艰危的战友获得了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认为您的这些战友之一”。
丘吉尔的话在所有盟国的首都引起了共鸣。大家长期来一致公认,要不是马歇尔的天才、精力和决心,尤其是他的耐心,他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他以高超的领导才能,制服了嫉妒和专横的将军,平息了政客间的争吵,减少了盟国间的排外猜忌情绪同时,他不倦地精心构思了打败强大德、日战争机器的战略。就连目空一切的美国海军头目,也钦佩马歇尔的统帅才能。
1945年,有位海军将领写道:“我衷心为您感谢上帝,我不知道这场战争要是没有您又会打成何等样子。”大多数留在国内经历磨难的人民和海外战斗中冲锋陷阵的战士,都会同意这几句话。虽然他在战时统辖三军的全部事迹尚有待公布,但完全可以认为,他对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是超过了官方文件的提法的。
1945年11月26日,65岁的马歇尔获准退休,但在10天之后他又应杜鲁门总统之请,再赴中国调停国共冲突。调停失败后,马歇尔于次年11月回国出任国务卿,并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此后,他曾担任美国红十字会会长,国防部部长等职。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与世长辞,享年79岁。在马歇尔将军的葬仪上,已经卸任的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从而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丘吉尔则在伦敦把人们的心情归结成一句话“他是当代美国最后一位伟人。”
叁
印度的圣雄:甘地
争取印度的独立,拯救印度的贫穷,有谁比甘地更热忱呢?是他使我们得有今天,并使印度从深渊中拔起。
——尼赫鲁
圣雄甘地将在人类历史上与释迦牟尼和耶稣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蒙巴顿
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
公元前6世纪,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出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佛祖释迦牟尼,使印度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祥地。
公元1869年,印度又诞生了一位圣人,一位前无古人可比,后无来者相追,独一无二的人类巨擘,他,就是被泰戈尔老人授予“玛哈德玛——群丐之王圣雄”称号,被印度人民奉为智慧的“玛哈德玛”(意为伟大的灵魂,或圣雄,是印度人民对最有智慧的人的尊称),亦步亦趋地追随他的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
他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又是一位政治家;作为一位情操高尚的政治家,他又信守宗教的教条。他认为宗教绕不开政治,绕开政治的宗教只是一种虚幻;同样,政治也离不开宗教,离开宗教的政治就是一具待焚的僵尸。他宣布自己的使命是使两者结合,以宗教原则指导政治,使“政治精神化”。他的理论连他最亲密的政治追随者,国大党领袖尼赫鲁都不能完全相信。然而,他的理论和他的实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使他本人也没有完全料到。一句话,他用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印度独立的壮丽事业,因此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当他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人民群众一起走向殖民者的刺刀时,当他多次被捕、身陷英国人的牢狱时,当他置身于教派、种族之间相互仇杀的血淋淋现场时,当他绝食超过一定极限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却神奇地躲过了死神的召唤。可是,这位没有被敌人夺去生命的圣人,却在印度获得独立之后,于1948年1月30日星期五晚上5点17分,在79岁高龄时,被自己的同胞——一位同教者纳图拉姆·戈德森用手枪夺去了生命。6点整,印度政府发布了一项公报:“圣雄甘地于今天下午17时17分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刺客是位印度教徒。”随后,《印度斯坦旗报》用特大号套黑字发表了一封唁电:“圣父甘地被他自己的人民杀害了;为了解救他们,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受难发生在星期五,年前,耶稣也在这一天被判处了极刑。”
他遇刺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印度,也惊动了世界。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全国人民发表了如下讲话:“我们生命中的光辉消逝了,整个国家沉浸在黑暗中。我们敬爱的首领,我们称之为巴布和国父的人离开了我们。我刚才说光辉消逝了,不,我说错了,因为照射在这一国土上的光辉,并非普通的光芒。千年之后,它将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世人仍将看到这灿烂的光辉,因为它将为所有人带来慰藉。这光所包含的意义,远远超过目前的范围。它代表生命和永恒的真理,为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保护我们避免误入歧途,带领我们古老的国家走向自由。”
萧伯纳在唁电中说:甘地遇刺一事表明“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多么危险”。
法国总理乔治·皮杜尔的唁电说:“所有相信人类博爱的人,将永远为甘地逝世伤心地哭泣。”
教皇庇护十二世盛赞甘地是:“和平事业的捍卫者和基督教徒的朋友。”
杜鲁门总统指出:“全世界同印度一起悲哀地哭泣。”
即使甘地的宿敌丘吉尔也向印度表示了真诚的慰问。其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都向甘地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印度全国陷入一片悲痛的气氛中,印度人民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甘地离开人世间。圣雄殉难日这天晚上,在广阔的印度平原上,没有一户人家烧火做饭,以示对甘地的悼念。在从印度分离出去的巴基斯坦,人们对圣雄之死所表示出的哀伤之情丝毫也不亚于印度本土,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妇女都打碎了手臂上的镯子,以最传统的方式悼念他们的恩人。不少人承受不住悲痛和失望的打击而投海殉难。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因失去精神支柱而带来的巨大悲痛。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往新德里,挤到比尔拉甘地寓所周围,以求最后再望一眼他们的玛哈德玛。一时间,首都的上空被号啕声、呜咽声和哭泣声充斥,新德里成了悲伤者的海洋。上至印度总理尼赫鲁为首的政府大员,下至平民阶层,无不发自内心地感到悲痛。
传奇的一生体现出独特的品格
甘地出生于印度阿曼海之滨的波尔邦达尔城。父亲属于印度第三种姓吠舍,位居婆罗门、刹帝利两大种姓之下,贱民、首陀罗之上,是一位世袭帝万,即王公士邦的首相。母亲笃信宗教。
甘地13岁那年同一位目不识丁、名叫嘉斯杜白的女孩结婚。4年后,父亲去世。不久,他就来到英国求学深造,攻读法律,以期将来学成归国,继承父亲的帝万家业。
取得律师资格后,甘地返回印度,从事律师职业,在孟买寻找主顾。但是,他没有成为一个称职的律师,他在法庭的辩护无论怎么说也不能算成功,他的辩护词无法打动法官的心灵。
他的家庭对他的失败表现十分失望,决心把他送往南非,受理一家远房亲戚的案件。这次南非之行,彻底改变了甘地的人生命运。这一改变开始于他的一次旅行。
从南非开始踏上改变之旅
甘地于1893年4月在南非的德班港口泊岸登陆,然后乘火车前往比勒陀利亚。旅行途中,一位白人乘客冲进甘地乘坐的头等卧铺车厢,蛮横地命令他搬到行李车厢去。甘地拒绝了白人的要求。火车抵达下一站时,白人叫来警察,强行把甘地赶下火车。他孤身一人,在萧瑟秋风中度过了难熬的一夜。这是他第一次同不公正的种族歧视进行了较量。虽然这次较量的结果是他被迫在站台上度过了一夜,但正是在这天夜里,甘地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坚决抵制种族歧视。
在南非,甘地度过了25个春秋。在这25年中,不仅他的律师业务红火地发展了起来,而且他还完成了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其一是彻底改变了自己一生的生活道路;其二是形成了他的“非暴力主义”和“非暴力抵抗”两项学说,从而使他名声大振,享誉全球。
1904年,甘地阅读了英国哲学家约翰·鲁斯金《献给后来者》一书,书中写道:财富仅仅是产生奴隶制度的工具;一位手拿铁锹劳动的农夫,和一位能言善辩的律师,同样为社会做贡献,那些耕耘土地的人们的生活,是唯一有价值的生活。书中的观点引起了甘地的强烈共鸣,他立下誓言,决定抛弃人世间一切物质财富,遵照鲁斯金所阐述的思想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