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发枪和虎蹲炮的试制成功,让朱慈烺感到非常兴奋,有了这两样攻击利器,再配合轰天雷,那么光复军的步兵方阵就有了较完整的火力输出,对方阵进行进攻的敌人,将从距离五百步开始就受到打击,而且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步枪和轰天雷依次投入攻击,对敌人的攻击力是逐渐叠加和增强的,这会让进攻的敌军士气越来越低落直至最后崩溃。
而当两天之后,宋应星拿出了试制的钢质头盔和板甲之后,朱慈烺经过试验,普通的大刀和砍劈和直刺根本就无法穿透,只能在板甲和头盔上留下一点凹坑,普通的弓箭在二十步之外也无法对头盔和板甲形成威胁,有这样的防御力对步兵方阵来说这就足够了,再也不需要笨重的盾牌来保护方阵了。
有了这些新式的装备,就需要尽快生产并列装部队,因为新的装备所导致的新的战术和与之相配套的作战体系便提上了日程,朱慈烺召开了连以上人员的扩大会议,来讨论和确定这些事项。
卢象观和李庚首先介绍了步兵营目前的训练情况。目前教导团的两个步兵营处于满编状态,班排连营指挥体系已经完善,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两个千人大方阵的战术日益精熟,主要兵种以长矛兵为主,占比70%左右,另外还有10%的弓箭兵和20%的刀盾兵,步兵营的体能训练以早晚各三公里的跑步为主,再加上每周一次的武装越野训练,目前新兵的体能已经基本上与原来的宪兵队相差无几;队列操练和内务已经不是训练的重点,每天大概进行三刻钟的日常训练,训练的重点还是方阵战术训练,尤其是方阵的移动转向的协调性训练以及兵种间协同训练。
陈坦公的骑兵连由于需要承担繁重的巡查任务,所以大部分战术训练都是在实际任务中进行的,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效果看起来很不错,至少就目前看来,新兵们的马术水平提高很快,在老的骑兵队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任务中在袭击、闪击、迂回、包抄、穿插、分割、追击、夜战、风战等各种训练非常贴近实战,新兵们的成长非常迅速。目前骑兵连满编一百五十人,二百多匹战马,可算得上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首先就步兵营方阵的兵种组成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目前方阵的兵种由长矛兵、刀盾兵和弓箭兵构成,如果引入火枪和虎蹲炮,兵种就太多了,兵种间的协同就会异常复杂,训练难度大大提高,实战的时候,估计不用敌人攻到跟前,方阵内自己就乱作一团了。
本来按照朱慈烺的设想,方阵全部由火枪兵构成,从八十步内火枪齐射开始,到二十步左右投掷轰天雷,然后再用刺刀近身肉搏,但这个设想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火枪有着天生的不信任感,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明军的火铳在后金军队面前惨不忍睹的战绩所造成的,在明军的典型战法中,火铳也就是在双方军队接触之前对敌进行两三轮的攻击,与其说杀敌还不如说骚扰敌人的冲锋,真正杀敌还是需要靠大刀长矛一刀一枪地与敌人搏命,现在殿下居然想靠全火器的军队与敌人较量,这万万不可。
陈坦公和杨国柱有多年的边军作战经验,与大顺军和后金军都有过对阵,尤其是骑兵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后金军骑兵冲锋的威力是心有余悸,因此相对比较保守,对光复军的长矛方阵对付后金的骑兵非常有信心,所以极力主张方阵还是以长矛兵为主,火枪兵为辅。
卢象观和李庚也主张需要保留长矛兵,因为在与山贼的几次战斗中,长矛兵的凶悍战法和极高的战损交换比给两人以极大的震撼,在两人看来,取消长矛兵简直就是自废武功、舍近求远了。
对于方阵中弓箭兵存废,在见识了燧发枪的射程和威力、以及头盔和板甲有些变态的对冷兵器的防御力之后,大家的意见倒是比较一致,觉得方阵中弓箭兵可以取消了,但对于刀盾兵的去留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毕竟无论是长矛还是火枪,贴身肉搏的时候,劣势太明显了。
但朱慈烺知道以火枪兵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方阵是时代的趋势,无论在座的宋应星、吴老爹还是卢象观、陈坦公等人多么优秀,这超越时代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所不具备的,当然,在讨论中,朱慈烺也意识到自己有些想当然了,如果没有炮火的配合,就凭目前燧发枪的发射频率,大规模的骑兵集团冲锋还是有可能冲破火网进行肉搏的,因此,最后朱慈烺也做了妥协,保留了部分长矛兵的配置。决定一个步兵营方阵,配备一个长矛连共250人、四个火枪连共1000人。
下一步就是士兵的制式装备,到目前为止,基地尚没有制式装备的概念,步兵使用的武器有长矛、扑刀、砍刀等,陈坦公的骑兵连,甚至还有使用铁棍和大铁锤的、使用的盾牌、弓箭、铠甲也是各式各样,这给工部局提供军备补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降低了部队的战术训练的效率,所以必须要让骑兵、长矛兵和火枪兵斗统一使用制式装备。
首先就是所有兵种全部装备头盔和板甲,得益于基地优良的钢铁质量,全套装备不到二十斤,不会给步兵和骑兵的机动力造成太大的影响,火枪兵由于很少有机会进行近身肉搏,配备的简版板甲和头盔更只有区区十二斤,主要是防备远程弓箭的攻击就可以了。
其它装备方面,长矛兵配备长矛、腰刀和两枚轰天雷,火枪兵配备燧发枪、刺刀和一枚轰天雷。这样方阵的战术动作大大简化,简单而言,敌人距离八十步的时候开始火枪射击,到达二十步的时候,长矛兵顶上去,先投掷一轮轰天雷,然后用长矛拒敌,同时火枪兵也可以继续火枪射击或投掷轰天雷阻击敌人,而当进入近身混战的时候,长矛兵的腰刀和火枪兵的刺刀就能派上用场了,当然,朱慈烺永远也不希望战事恶化到这个地步。
骑兵连统一装备长矛和马刀,朱慈烺并在现场画出了马刀的形状,细长略带弧度的刀身有利于劈杀的效率,制作马刀对现在的工部局来说技术上根本不是问题,吴老爹小心翼翼地收好图纸,准备按图纸大量生产。
另外,装备虎蹲炮的炮兵是统一归属步兵营方阵,还是单独成军,朱慈烺也费了一番思量,最后考虑到归属步兵营的话给步兵营长的指挥压力太大,还是决定单独成立炮兵连,一个连250人编制,配备虎蹲炮五十门。
在卢象观和陈坦公的极力劝说下,朱慈烺终于同意建立属于自己的警卫排,警卫排编制五十人,人员从骑兵连和步兵营从择优录用,警卫排的武器配备火枪、匕首以及轰天雷。
这样算下来,部队全部换装,需要的近三千套板甲和头盔、燧发枪两千多支,以基地的生产能力,估计需要很长时间,朱慈烺咨询了宋应星,得益于水力冲压机的使用,工部局目前可以每月生产三百支燧发枪,虎蹲炮可以每月生产十门,板甲和头盔每月生产三百套,朱慈烺命名燧发枪为1644型步枪,在座的人员都不清楚朱慈烺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朱慈烺要求工部局加足马力,加大产能,尽快生产出1644型步枪三千支、虎蹲炮五十门、板甲和头盔三千套,马刀、腰刀和匕首各五百把。生产出来的装备优先供警卫排使用,其次是警卫连,至于两个步兵营,采用逐步换装的方式,以免造成犹豫换装导致战斗力的突然下降。
为了满足近战和特种需要,朱慈烺还要求工部局尽快研制燧发短枪,要求重量和体积尽量轻便,可以藏在身上,方便军官和警卫人员使用,至于射程和威力倒不作太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