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深夜的京城,世纪一品别墅区,一栋独立别墅的二楼,一个穿着乳白色睡衣的女人,正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浏览着张恒的微博。
女人叫戴薰,是个国内小有名气的天使投资人,目前担任着联华众投集团的董事,属于那种兜里有的是钱,但却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当然,继承自父辈的巨额财产,也给她这份无所事事的资格。
作为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戴薰平素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那些文艺圈子里的人来往,结交一些浑身上下充满文艺范的人,而每天夜里,七里屯的酒吧街就是必去的地方,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个今年已经28岁,奔着三张走的单身女人,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艺女青年,而且是很有钱的那种文艺女青年。
今天晚上,从酒吧街那家著名的“1989酒吧”回来,戴薰就接到了一个闺蜜的电话,两人闲聊了将近四十分钟,最后收线的时候,闺蜜告诉她一个叫张恒的人新开的微博,说是上面有一首诗非常出彩,在圈子里已经小范围的传开了。像陆凯、陈子敬那一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都对这首突然出现的现代诗评价颇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上两天,这首诗就会火起来。
文艺女青年嘛,对追星是没什么兴趣的,因此,戴薰也不知道张恒是哪路神仙,她真正感兴趣的,是那首诗,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竟然会被陆凯他们那些自负的家伙们看重。
没等说,挂了闺蜜的电话,第一时间登录微博,搜索到那个张恒的空间,很快便发现了那首名为《雨巷》的现代诗。
瞅瞅发出时间,不过是四个小时之前,再看看下面的留言,嗯,两百多条,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少,毕竟这个叫张恒的家伙今天才第一次发言。
没有直接去看那首诗,戴薰先是浏览了一下下面的留言部分,她惊讶的发现,很多网友的留言都是在鼓励这个博主,诸如什么“张老师,我们相信你,要振作起来啊”之类的。
难不成这个张恒还是个有故事的人?这是戴薰心里的第一个疑问。
别的留言倒也有一部分与诗歌有关,有人在问“丁香般的女人是谁”,也有人在评析这首诗歌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道是一首爱情诗?这是戴薰的第二个疑问。
就是带着这么两个疑问,戴薰才回过头去欣赏这首不知名者的新作。
诗句并不是很长,通篇读下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同样的,若只是通读这么一遍,从诗句的表面意思来看,似乎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叙事诗。其中讲述的故事,就是作者在一个细雨迷蒙的小巷里,等候一个撑着油纸伞,有着丁香一般哀怨的女人,在长久的等待之后,这个女人终于出现了,“她静默的走近”,让作者感觉两个人的心灵都在靠近,在变得相互理解,但最终呢,这女人还是与作者擦肩而过,两个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它给人营造的氛围是哀怨的,孤寂的,忧郁的,而这些都不难理解。
当然,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戴薰相信这首诗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仅从字面的意思来了解,那么这首诗充其量算是优美的,但还不值得那么多圈子中的吹捧。
不过,要想更深一层的去理解这一首诗,那就不能仅仅看这一首诗了,还得对作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至少,要搞清楚他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还要搞清楚他写这首诗的出发点。
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戴薰在略略读了两遍这首诗,并在心中默记之后,又打开浏览器,搜索了一下张恒这个人。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看着搜索出来的结果,戴薰才恍然意识到,感情这位叫张恒的家伙很不简单。他是个老师,陆洲工职院的一名年轻英语老师。就是这个年轻的英语老师,在他的英语课堂上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并由此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最近的一次公开课上,自动到堂听他课程的学生竟然超过了1200人。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引人关注的,更加引人关注的是,这位英语老师很有才华,为了课堂的教学,他创作了两首英文歌曲,一首《斯卡波罗集市》,一首《昨日重现》。
看到这两首歌的时候,戴薰才恍然意识到,感情这段时间1989酒吧里,驻唱歌手苗田所演唱的两首英文歌,竟然都是这个张恒创作的。
也正是因为这两首歌,这个张恒最近先后两次陷入网络炒作的泥淖,而最近的一次,却是传出了他与歌手程松蓉的绯闻,为此,陆洲工职院暂停了他的课程。
张恒被陆洲工职院停课的消息,最早是在陆洲吧传出来的,时间是在今天......哦,已经过了12点,应该算是昨天中午了,这与张恒发表《雨巷》这首诗的时间,相隔了不到4小时。也就是说,《雨巷》这首诗,是在张恒被陆洲工职院停课之后才写下来的,诗中的意境应该是反应的他此刻的心情。
查阅完了这些相关的信息,再回头去看这首诗,戴薰对诗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以及这首诗想要表达的内涵,总算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在她看来,诗中的“她”并不是一个女人,这里用了较为隐晦的象征意,这个“她”代指的应该是张恒的理想,至少应该是他所追求的一种东西。这个“她”在张恒的心里应该是高洁的,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很沉重,但又有妩媚的魅力,在某一段时刻,身为作者的张恒,甚至觉得自己离着这个“她”已经很近了。但是最终呢,这个“她”还是离他远去了,以至于作为作者的张恒产生了困惑,他觉得自己似乎始终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她”,也没有真正的了解他自己。
理解了诗中潜藏的真实意境,戴薰忽然有了一种错觉,她竟然发现自己成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张恒的知己,从这首诗里,她就能体会到张恒的理想与他周围肮脏世界相对立所产生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令人抑郁,令人哀怨,同样也令人沉醉其中难以自醒。
翻过来,调过去,戴薰将这首《雨巷》反复默念了不知多少遍,越是读的次数多了,她越是觉得心情压抑,越是决定冲动,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最终,在思来想去之后,她翻身爬起来,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抱到床上,直接在桌面上创建了一个文档,迟疑了一下,又点开播放器,创建新的播放目录,将搜到的《斯卡波罗集市》、《昨日重现》这两首网络盗版歌添加进去。
戴薰决定要给《雨巷》这首诗写一篇长评,一边听着张恒的两首歌,一边写这篇长评。她要将张恒所遭遇到的不公以及网络的丑恶,都融合到这一片长评里。不仅如此,她还计划创建一个“张恒粉丝团”,而她自己则是粉丝团的第一名成员。
人都是向往美好的,就像是植物有向光性一样,这一特点并不因人性的变化而变化,哪怕是个杀人犯,在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时,也会产生至少片刻的感动。
《雨巷》这首诗无疑也是美好的,在张恒前世那个世界里,它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至于早早的便被纳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之中。
在如今这个世界里,并没有戴望舒这个人出现,同样也没有《雨巷》这首诗的出现,尽管这个世界里有它自身孕育出来的一大批优秀诗人,当《雨巷》一出,它仍旧是经典,仍旧能够感动吸引一大批人。
张恒夜里9点更新微博,将《雨巷》这首诗带到如今这个世界,用这首诗来诠释他目前的心境。而到了夜里3点,这首诗就被转载到了中国文学网的诗词版块,转载者昵称为“薰衣草”,与转载同时登上斑块的,还有“薰衣草”的一篇长评。
而在这篇长评的最后,转载者直接表达了他对张恒的支持,并提出将从即时起,建立“张恒粉丝团”,团下暂时建立五个微讯超级聊天群,可容纳粉丝两千五百人。为了将粉丝团正式化,“薰衣草”宣布招募群主以及粉丝团相关负责人十五名,有兴趣者可在帖子后留名,经审查合格后正式上任。
当天晚上,这个帖子的访问量并不高,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这个帖子下的留言便超过了六千条,同时,张恒在这个世界中的第一个粉丝团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