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诚于中则形于外,慧于心则秀于言”,礼貌的谈吐是心灵美好的表现,是体现“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理应薪火传承并发扬光大。在说话的时候注意必要的礼节,一方面这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者的尊重程度。
迎来送往,孕育口才礼仪的精华
人与人相处,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能够当面说话一定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也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说话礼仪。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讲话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乱说,给你没有不听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难以忍耐。相传苏格拉底善于演说,以如何讲话教人,每月学费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来请其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要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这是给好罗嗦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诫。
如何把握人际关系,创造良好谈话氛围,拥有优雅的谈吐,让你能人在江湖,左右逢源,事业顺达?很简单,如果你与人交往时,你总能够举止得体谈吐大方,不仅可以使你拥有很好的人脉,还可以使你的气质优雅,风度迷人!
称呼,一呼一唤总关情
称呼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称谓。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非常敏感和在意,亲切恰当、礼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的修养与文明,从而能够促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融洽,让交际进行得顺利、愉快。由于说话场合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有关称呼的各种知识,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恰当得体地称呼别人。正确选择和使用好称呼辞令,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礼貌尊崇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礼貌待人,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比如向陌生人问路,若是老人,喊他“老头儿”、“老东西”、“老家伙”或“喂”,他都会不高兴,甚至会动怒。交际时,称对方应用“您”、“您几位”等礼貌用语。一般说来,中国人思想里较重官衔,若他既是处长又是教授,以呼官职为宜。对一些有残疾的人,称呼时一定要注意委婉,不可损伤对方的自尊心。
注意适度得体
尽管出于礼貌或尊崇,若不适度得体,则适得其反。适度,要求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称呼。得体,则要求对人的称呼要符合被称呼人的身份特点。所以,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要看询问、交谈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诸条件。如见到工人尊称“师傅”;见到农民亲切地称“老乡”;见到干部、战士、知识分子称“同志”比较合适。在日常交际中,与各种称呼比较,“同志”这个称呼有较大的“跨度”和“保险系数”。如对方本来大不了你几岁,若称呼“伯伯”甚至“爷爷”,让人觉得别扭;本来是个科长,却称呼“处长”,对方可能认为是讽刺他;和异性本是初次见面(假如对方叫刘芳),却昵呼“阿芳”、“芳芳”,这会让对方难为情。另外,称呼时还应掌握不同人的心态。如女性一般不喜称老称大,在幼儿园工作的40来岁的中年妇女,按理小朋友叫“阿姨”、“奶奶”皆可,但称“奶奶”有嫌老之虞,不如“阿姨”叫得亲切。总之,对称呼原则要灵活把握,做到适度、得体,谨防矫情、浮夸,切记过犹不及。
注意时间场合
称呼他人要做到亲切、礼貌、自然和得体,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就必须注意适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注意审时度势,根据时间、场合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可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称“先生”、“女士”、“太太”、“小姐”的明显增多;又如人们在平时口语中,称“妈妈”、“爸爸”自然亲切,而叫“母亲”、“父亲”则生硬了些,但在庄重的文书中则应以后者为宜;再如自己的哥哥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称老师,而到了家里,则还是称哥哥为好。另外,在一些特殊场合对特殊人的称呼,更需要仔细斟酌。如曲啸有一次到监狱给犯人作报告时,觉得在此时此地称“犯人们”过于刺激,称“朋友们”又不切实际,他经过一番思索,称他们为“触犯了国家法律的青年朋友们”,声到心到,激起了这些特殊听众热烈的掌声。
注意感情色彩
有些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老模范”、“老党员”等,属于尊称。而叫人绰号,有时虽有亲昵感,但更多的往往带有轻蔑之意。前者如,陈赓将军就乐于同志们称他“小调皮”,甚至在对敌斗争中当做代号使用。可是有一些绰号带有贬义或讥讽的意思,比如:“老木瓜”(头脑迟钝者)、“铁公鸡”(吝啬者)等,对方听了肯定会反感的。更有甚者,以人的生理缺陷为绰号,更是对人格的侮辱了。还有一些称呼有骂人的色彩,就更不可取了。骂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热恋中的情人叫对方一声“小坏蛋”“死鬼”“缺德兽”等等。还有一些老年人称晚辈为“小王八蛋”“小免羔子”等等,就不会让人理解成骂人,而会被对方理解成为一种爱称,表达了亲切、喜爱的意思。这是语言的种子在特殊的土壤里开出的特殊的花朵。
注意主次先后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亲为妥。如,久别之后刚回到家里,看见在座的有多位亲属,就应按这样的顺序去叫:“奶奶”、“爸爸”、“哥哥”……而不宜倒置过来。再如,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2月21日设宴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是这样开头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
注意心理禁忌
同样的称呼,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却讳莫如深。穿波踏浪的渔民,有的对“沉”这个字音很忌讳,假若他正好姓“陈”,而你又“老陈(老沉)”长“老陈(老沉)”短地叫个没完,他会觉得不舒服;同样是三十岁的人,有的不在乎甚至乐意别人叫他“老张”、“老李”,但若他正为找对象而犯愁,你这样当众称呼,他也许会显得很不情愿。曹禺剧作《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惟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偏偏当着她的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儿,再者……”没等说完,就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赶紧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的。”可见你的称呼若触到了对方的“心病”,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影响交际的效果。
注意上下长幼
现实交际活动中的上下关系,尽管不必像封建时代那样等级森严,但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上下长幼,以示礼貌,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上要表现出尊重。对自己的亲属按辈分称呼,理所当然。对一般的年长者,也可称“老爷爷”、“老奶奶”、“大叔”、“阿姨”等。对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可称“先生”;对其中男性年老者,也可在姓氏后加个“老”或“公”字;对长辈还可称“您老人家”、“你老”或单用一个“您”字;对自己的上级或其他单位负责人,也可称其职务或职称,如“科长”、“张经理”、“王会计”、“李教授”等。当然,对不习惯于别人称其官衔的被称呼者可以除外。不过,对后来升迁的故知、老友、老同学等,还是沿袭旧称较为亲切得体。
对下也应谦虚待人,不摆架子。对年纪小于自己的,可适当选择“小王”、“姑娘”、“孩子”等称呼,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也应选择妥帖的称呼,如“老张”、“李师傅”、“刘秘书”、“周大夫”等。一般不宜直呼其名。不过对非常亲近的、熟悉的、经常接触的比你年轻的人,就可以省略姓氏只称名字,这表示你对他的亲近和喜爱。如“李国正”可简称为“国正”、“张春生”可简称为“春生”。
寒暄,嘘寒问暖好沟通
所谓寒暄,是指人们相遇时说出表明自己意识到对方存在以及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的话语。也有人认为寒暄实际上就是一种礼仪性的问候语。如问候(“您好!”“张阿姨!”)、应酬(“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搭讪(“好久不见,最近忙吗?”)、礼仪(“我很高兴有机会主持今天的记者招待会”)等等。尽管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它却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能够使见面时的气氛变得活跃,增加彼此的亲切感,引起交谈的兴趣。一位人类学家说:“寒暄是人际交往的起点。”这足以说明寒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交际中正确地运用寒暄,除了必须要遵循以诚相待、礼貌得体、见机行事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必须要掌握以下的寒暄方法。
询问式
在大多数场合,一句“你(您)好”,是最简单而实用的问候式寒暄,相形之下,这要比传统的“吃了吗”或“今天天气……”之类更富于现代气息。如果觉得一句“你(您)好”过于一般化,就可以从对方的年龄、职业、家庭等角度出发,把问候式寒暄讲得具体一些。
比如:“最近演出忙吗?”(对演员)
“你读几年级了?”(对学生)
“又有新作品问世了吧!”(对作者)
“家里人都好吧!”(对已婚成人)
“老太太身体还硬朗?”(对未婚成人)
夸赞式
抓住对方即时即地的“闪光点”,盛赞对方。
比如:“小钟,在哪儿买的连衣裙?真漂亮!”(对女性)
“哟,换新发型了,果然精神多了!”(对女性)
“瞧你,真是越活越年轻了!”(对中老年人)
“你这两天气色真好!”(对初愈的病人)
“几个月不见,看你更苗条了!”(对年轻妇女)
“小伙子长得真精神!”(对朋友或同事的孩子)
描述式
所谓描述式寒暄,是指针对具体的交际场景而发出的寒暄。对方正在做什么事、刚完成什么事或即将做什么事,都可以成为描述式寒暄的内容。
比如:“哟,最近这么忙呀,刚下班!”
“今天买了这么多好菜?”
“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对学生)
“您老又去打门球了?”(对老人)
“今晚上又加班?”(对同事)
感受式
对周围环境中不同寻常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外面太阳真毒!”(在夏季)
“天下了雪,马路上可真滑!”(在冬季)
“哇,这些大楼可真够高!”(在城市)
“又到麦收时节了。”(在农村)
客套,你恭我敬套近乎
客套话就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礼貌用语。由于语言是人际交往中首要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掌握客套话的用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恰当地应用客套话,一方面能够体现我们的涵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高看,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促使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如果相互混淆、张冠李戴的话,势必会惹来大笑话,甚至有可能引起别人的误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正确、灵活地使用客套话。一般说来,根据交际者的交际行为来划分,常用的客套话有以下几种:
见面客套辞令
两人见面称:你好;您好
回称:你好;您好
初次见面称:久仰;久慕盛名
回称:久仰
久别重逢见面称:久违;别来无恙
回称:久违;好久不见
探望客套辞令
看望他人称:拜访;登门拜访
回称:别客气
客人到来称:欢迎;请进;赏光;蓬荜生辉
回称:打扰
招待远客称:洗尘;接风
回称:不必
望客亲临称:望移玉趾;屈尊;惠顾;光临;驾临、莅临;俯就;赏光
回称:遵命;恭敬不如从命
陪同客人称:奉陪
回称:不客气
请客人不要客气称:请便;自便;请随意
中途离去称:失陪
回称:请便
客人归去称:承蒙款待;告辞
回称:怠慢;招待不周;失敬;对不起
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
回称:留步
与客握别称:再见;有空多来
回称:再见
馈赠客套辞令
受人之赐称:谢谢;感谢;破费;费心;拜谢;璧谢
回称:不谢;不客气;应该的;笑纳;不成敬意;惠存
受人深恩称:雨露之恩
回称:不敢当
谢人帮助称:有劳;劳驾;多谢
回称:不谢;不客气;举手之劳
感激救命之恩称:再造;再生父母;没齿不忘
回称:应该做的;不敢
感德难忘称:铭刻在心;铭心镂骨;永世难忘
回称:不必;不必挂心
知恩必报称:结草衔环;来日必报
回称:不敢当;不必
求助客套辞令
请人看稿称:阅示;阅批
回称:拜读
请人改稿称:斧正;雅正;呈正
回称:班门弄斧
请人评论称:指教;指点;指正;高见
回称: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不敢当
请人指路称:请问;借问
回称:请讲
请人解惑称:指导;赐教;指点迷津;候教;聆教
回称:共商、商量
受人教导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回称:过奖
受人益言称:药石;箴规
回称:过奖
求人办事称:拜托;借光;劳驾;麻烦;请多关照;请多费心;能者多劳
回称:应该的;照办;不麻烦
向人提要求称:恳请;恳求;诚请
回称:尽力;效劳
请人回信称:敬祈示复
回称:遵嘱
请人寄信称:辱承华翰
回称:过奖
请人原谅称:海涵;包涵;海量;抱歉;请勿见怪;对不起
回称:好说;没关系
自提意见称:浅见;肤见;管见
回称:高见
代人做事称:代庖;自作主张
回称:劳驾;费心
伴人受益称:借光;伴福;托福
回称:没有没有;哪里哪里
谢人致问称:多蒙寄声;多谢关心;有劳费心
回称:应该的
赞襄其事称:玉成
回称:办得不周
托人言事称:借重鼎言
回称:过奖
祝贺客套辞令
贺人荣归称:锦旋;凯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回称:过奖
贺人中榜称: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榜上有名
回称:多谢;侥幸
贺人生日称:初度之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寿;寿诞;华诞;芳辰
回称:何劳挂齿;多谢
贺人年高称:齿德俱尊;德高望重
回称:年老无用
贺人喜庆称:恭喜
回称:同喜;谢谢
询问客套辞令
询问姓名称:贵姓;尊姓大名
回称:鄙姓……免贵姓……
询问年龄称:贵庚;高寿;青春几何
询问籍贯称:府上;老家
询问职业和工作称:高就;供职
褒贬客套辞令
胖:富态;丰满;丰腴;发福
瘦:苗条;纤细;清秀
高:高挑;颀长;高大
矮:小巧;短小精悍
生病:欠安;贵恙
死:仙逝;去世;辞世
上厕所:方便;解手;去洗手间;去卫生间;出恭;如厕
微笑,像花朵一样美丽
笑,是每个人都可无数次地显露的表情。笑的种类很多:如岳飞《满江红》中“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笑”,是豪迈的笑,战斗的笑;如陈然《我的自白书》中“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的“笑”,是充满信心的笑,胜利的笑;如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是礼貌的笑,文明的笑;如毛主席《卜算子o咏梅》中“她在丛中笑”的“笑”,是谦逊的笑,高尚的笑;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笑”,是揶揄的笑,活泼的笑。
在各种各样的笑容里,最动人的还是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