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8000000029

第29章 小叔子忒骄傲(4)

先说什么叫正途出身,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科举出身。具体来讲,五贡、举人、进士、制科在各种入仕途径中都属于正途。五贡系府、州、县由自己的生员(秀才)中选出的、赴京师国子监深造的优秀学生,名为贡生。因选送方式不同分五种类别: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通称五贡,也就是秀才中的佼佼者。举人呢,经乡试产生。乡试因在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试,每三年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进士呢,经会试和殿试产生。会试和殿试因在春天举行,所以也称春闱。凡举人即可会试,会试过关称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然后得进士,进士就是科考的最高峰了。一甲进士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与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其他则需经过朝考、皇帝钦点才能补进翰林,所以翰林乃是中国传统士人的最高境界。龚自珍就是因为进不得翰林而始终耿耿于怀。至于制科,乃是乡试、会试之外,皇帝根据特殊需要而特诏举行的考试,也叫特科,虽然地位最尊,但偶尔举行,不成惯例。

总之,让正途出身及最高级文人也去学鸟学,拜鸟师,对顽固派来讲,那绝对是一种侮辱。所以恶心老六的“手机短信”立即传得漫天飞舞: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奕訢“鬼子六”的绰号由此而来。老六改革来改革去,把自己改革成传统士人眼里的汉奸了,你说老六能高兴不?大清的主流士人也真是奇怪,一直没有正常的耻感,外侮越多,他们越骄傲,越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大众更是不堪。严复在《救亡决论》里对这种症状概括如下:“……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是非利害。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仇人积粟,遂禁子弟不复力田。”许祖华:《严复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鲁迅概括得更妙:“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这才是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张晓星:《鲁迅语录》,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老六对面站一群什么样的人?用梁启超的话来讲,挑战四万万群盲,全国皆我敌!

之二:光绪二年(1876)在军机处当值的资深重臣文祥病故。文祥与宝鋆,乃是奕訢的左膀右臂。所以文祥之死,对奕訢是很大的打击。文祥既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同时又有传统的一面,在维护传统与推进洋务之间尽量把握平衡。文祥死后,沈桂芬代替了文祥的角色,他以洋务见长著名,积极推行洋务,在军机处与以传统“正学”自居的帝师李鸿藻就有了矛盾!老六夹在中间,左右不讨好。

之三:李鸿藻是帝师,深得两宫太后的好感,地位甚为显赫,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保守的翰林、言官,形成一个有政治倾向的“清议派”(或称“清流党”)。沈桂芬感到势单力薄,于是召王文韶入军机处作为自己的支柱。光绪六年(1880),沈桂芬死去,王文韶随后也被李鸿藻排挤出军机处。老六更加没劲了。

之四: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比慈禧小两岁、身体一向健壮的慈安皇太后猝死,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享。因此,对于东太后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虽然官方资料证明,慈安乃正常死亡,可是大清特色下,谁相信官方呢?民间谣言满天飞,最流行的谣言是慈安吃了慈禧进献的小饼而暴死,关于慈禧杀慈安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因为咸丰密诏事。慈安拿有咸丰皇帝临终前给她制裁慈禧的遗诏,上写:“西宫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并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天嘏:《满清外史》,选自《中华野史·卷十·清朝卷(上)》,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68页。慈安生病时,慈禧尽心服侍,感动得慈安就把这诏给拿出来了,给慈禧看后,即当面烧掉了。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却起了杀机,既怨咸丰偏心,又嫉慈安独得宠信。有说,是因为东陵致祭事,说光绪六年(1880)两个寡妇到东陵祭奠她们共同的丈夫咸丰,却因为位置的排列起了争执。慈安以咸丰在位时慈禧只是妃嫔为由,不让其与自己并列,并命慈禧退后拜祭,慈禧认为还是并列而排的好,两人当众吵了起来。最后慈禧胜利了,但她很不高兴,认为慈安是羞辱自己,遂起杀机。有说,是因为李莲英事。说慈安乘辇路过某殿,李莲英与小太监角力中,对慈安的大驾路过视若无睹,慈安大怒,欲杖责之,并到慈禧住处教训慈禧一通,慈禧不服,心生杀机。有说,慈禧有不成体统之事。慈安去看慈禧,发现一个姓金的京剧演员躺在慈禧床上,这让老实本分言语木讷的慈安气愤不已,痛数责之。慈禧认了错,赐死了金姓伶人,但却对慈安动了杀机。

真正的谣言难免弱智的一面,也就是说,没有宫廷生活常识的人,造出来的谣破绽百出,问题是,再破绽,也有大量人相信,很简单,这些人也没有见过猪跑,缺乏宫廷生活常识。现代专家根据翁同龢日记,得出慈安死于脑出血的结论,应该是正解。

不管怎么死的吧,反正慈安之死对政局还是有影响的。有慈安在,一方面,可以对慈禧构成一定的制约,慈安毕竟是正宫皇后,在那个时代还是挺管用的;另一方面,对奕訢是一种支持!奕訢与慈禧有了矛盾,常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无形之中,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慈安一死,奕訢就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真正的“后”援团,在慈禧面前更加缩手缩脚,抖擞不起精神了。当然,慈安之死还让十岁的小皇帝载湉伤感不已,慈安太后可能是后宫中唯一能给他母性之爱的人了,所以小皇帝每天都要到东太后的灵棺前痛哭不已。据帝师翁同龢日记载,慈安死后一月有余,小皇帝读书还静不下心来,三月之余,一提东太后,还泣然流涕。可怜的孩子——不该死的人死了,该死的人却一直活着!

之五:由于李鸿藻“清议派”的势力与压力,导致奕訢的被动。奕訢更大的精力是在主张改革的“洋务派”和主张保持传统的“清议派”之间寻求平衡。寻来求去,改革的步伐就成了毫米推进,奕訢再也不能像原先那样大刀阔斧,许多近代化的设想也因碍于守旧舆论而被搁置或者废弃。但是列强环伺,外辱日盛,奕訢还得硬着头皮招架!

之六: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奕訢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因为他们更知道政府的老底。但是清流派不这么看,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更由于认为光靠摇唇鼓舌就可以打仗,所以他们交章弹劾奕訢等人。正好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之名,将以奕訢为首的五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訢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又命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奕譞商办。慈禧太后这次改组军机处,因发生在甲申年,史称“甲申易枢”。这下可好了,本来大清这个破车是靠奕訢这骏马来拉的,现在换上了三头蠢驴,大清只好朝着死亡之路狂奔而去,拦都拦不住!奕訢彻底灰心,以养病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台寺,隐居起来了。

之七:光绪十七年(1891),恭亲王的老部下,与他一同遭贬回家的军机大臣宝鋆死,奉诏入祀京师贤良祠。奕訢在仪式举行前先往阅视祭器、祭品,想起两人共事时的谐趣,黯然神伤:

某日军机处将散值,宝鋆先往如厕,许久才返。奕訢嘲笑他:“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当时市井谐语,与“如厕”同义。但“撇宝”的“宝”与宝鋆的“宝”同音,奕訢此话就是调戏宝大人呢。宝鋆随口答称:“哪里,是出恭。”这“出恭”的“恭”与“恭亲王”的“恭”同音,两人斗个平手。

又一日,恭亲王自太庙出,指着庙碑下面的屃(赑屃,古代一种神兽,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形似大海龟,常见于驮碑)对宝鋆说:“你看这个宝贝。”以“宝贝”暗指宝鋆,奕訢当然意在其龟形。可宝鋆回曰:“啊,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嘛。”恭亲王兄弟一共九个,宝鋆这么回,巧妙极了。所以两个人又是平手。

两个人之间的这些谐趣,既反映了双方的机智与亲密,更反映了恭王的宽厚与随和。现在,亲密战友一个一个地走了,国事一天不如一天,作为宗室亲王,老六如何不悲伤呢?

之八: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败再败的局势下,奕訢被重新起用。九月初七(10月5日)太后单独召见恭亲王奕訢,而且一天内连召四次。说明老太后还是挺英明的,深刻明白没事的时候用庸臣,有事的时候用能臣。不过,此时的能臣、她那曾经年轻气盛的小叔子已变成年过花甲的老叔子了,暮气沉沉,或者是因为身老体衰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十年冷板凳的缘故,但更多的是体制的弊病与人事的难为,总之他出山也不行。他把希望放在了和谈上,甚至希望给英国2000万两银子,以期中英结盟,英国当然不傻,给我2000万,我就给你当马仔,拉破船,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买卖啊。奕訢的希望落空,只好眼睁睁看着战争失败,眼睁睁看着《马关条约》签订。亲王知道,自己在世的时日不多了,而且大清这艘破船将驶向何方,他这个局中人可能看不清楚,但是他能感觉到,朝政明显失衡了——当权的满洲人全是平庸之辈:

军机领班礼亲王世铎,除了拍马屁还是拍马屁,他最大的政绩就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高潮阶段,把马屁也拍到高潮,前方打得多热,他在后方给老太后办六十岁的生日大典就有多热。当然,这个人还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脾气,跟谁都没有黑过脸、说过重话,所以宫内左右都说他是好人。这好人每日入值最迟,散值最早,遇事则模棱两可,毫无措置。

总理衙门领班是庆亲王奕劻,十年前奕訢被罢免后,奕劻担上了总理衙门大臣之职,封庆郡王。海军衙门建立后,又会同醇亲王奕譞帮办海军事务,由于给老太后办六十岁生日大典有功,晋封庆亲王,也成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他所谓的有功,就是会同奕譞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给老太后修颐和园。

甲午战争后期,这些满洲庸臣都站在老太后一边,由原先的不反对主战转向了主和;至于汉族大员,除了李鸿章,其他人大都站在光绪帝及其帝师翁同龢一边,做了铁杆主战派。奕訢为此忧心,他认为翁同龢势力过大,对光绪的影响过甚,慈禧太后对此也很不满意,于是他与太后合谋,弄个有能力的满人入值军机,对翁同龢进行牵制,最后他们相中了两个人,刚毅与荣禄。怎么说呢,刚毅作为一位满洲大员,在汉族士大夫眼中是一个笑话,说话的时候满口跑江湖,跟个黑社会似的,却老想掉书袋,一掉一堆错别字,引得大家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比如“追奔逐北”,他愣给人改成“追奔逐比”,认为敌人逃跑的时候,不可能只往北跑,为什么就不能往东西南三个方向跑呢?于是奕訢与老佛爷选中了荣禄,荣禄是满洲官员中最聪慧的一位了,但他的聪慧却更多的表现在明哲保身方面。他不想蹚军机处那浑水,更不想卷进南北清流之争和满汉之争中去,超然局外的李鸿章就是他的榜样,所以他自己要求做直隶总督。奕訢与太后满足了荣禄的愿望,只好派刚毅入值军机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亲王病殁,临终前,忧心忡忡地要求亲临省视的载湉侄儿远离广东小人,同时大骂甲午战争中力主开战的帝师翁同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页。说明,老六还是比较清醒的。

之九:家事也一塌糊涂!

奕訢死后又光荣了一番。一方面,谥号曰“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另一方面,赏亲王世袭罔替。这回他再恭,也没法拒绝了!而清宗室中,能谥个“忠”字的,也就另一个著名的小叔子多尔衮了。但这一切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死前的奕訢,内心凄凉,国事一塌糊涂,家事也没好到哪里去,儿女们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却又不争气!

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载澄、次子载滢、三子载濬、四子载潢,其中三、四两子俱幼殇,长子载澄袭贝勒,自小天资聪颖,擅长诗文,稍大后却胡作非为,甚至领着同治逛窑子,兄弟两个竟成性病病友了。光绪十一年(1885)载澄病死。载澄发病期间,奕訢甚至不愿进屋看他一眼。下人用父子情面哀求,奕訢进了屋,可是一看快要毙气的儿子依然一身外出寻欢的黑衣,黑衣上绣着成群的蜘蛛,顿时火起,对着儿子大骂:就这样子,还是死了的好!乃父如此一骂,载澄立马儿蹬腿而死!享年二十八岁。可怜的孩子,做高干儿子也是“杯具”!另外一个儿子载滢,过继给了奕訢的弟弟——老八钟郡王奕詥,袭贝勒爵位。他还有四个女儿,其中二女幼年早丧,大女儿被封固伦公主,后辞去“固伦”名号,改封荣寿公主,长在宫中伺候老佛爷,人称大公主。

据说,奕訢生前曾多次发过“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之叹。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选自《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据说方家园原来是钦差大臣都统胜保宅院,籍没后,赐予承恩公桂祥的,所以奕訢所谓的方家园,乃慈禧娘家代称,暗指慈禧。

奕訢发这种感叹也是正常的。他是爱新觉罗家最优秀的男性代表了,斗了一辈子,也没斗过方家园的这位小女人,大清气数尽了!而他自己,死得也太不是时候了。如果多活两年,第一,对于广东小人康有为的一路狂奔能有所遏制;第二,对于义和团乱中华、八国联军进中国也能有所防备。当然,个人之长难补组织与技术之短,天朝命数已尽了,老六的一生只不过说明,天朝运作的机理就是劣币驱逐优币罢了!

同类推荐
  • 胡商 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解读虞弘墓

    胡商 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解读虞弘墓

    《胡商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解读虞弘墓》乃《太原隋虞弘墓》考古报告的续篇或者姊妹篇,试图通过虞弘和其他北朝入华中亚人,从几个侧面,展示汉唐之间黄河两岸的中西文化交流,旨在说明黄河两岸与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揭示平城、晋阳在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以引起丝路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注意。
  • 乱世黎明

    乱世黎明

    第一次写书,希望大家多多照顾!写的不好之处,敬请包含!崇祯是个新世纪青年,没事就看看明朝的一些东西,这可能是跟他的这个名字有关系吧,他都很好奇,老爹是咋想的?给他取了个崇祯的名字!但是名字是爹妈给的,他也是很无奈!恭送大明皇帝上路!看着电视剧里面王承恩悲凉的喊着,崇祯也感觉深深的难过,虽然自己不姓朱,可自己名字跟他的年号是一样的啊!这难道不是缘分?不由得为了他难过,16年兢兢业业,最后不但没有中兴大明反而成了亡国之君,可悲可叹!同时也为汉族难过,从此清军入关,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可能苍天感受到了他的这份难过,竟然让他穿越回了明末,成了新的崇祯皇帝,这难道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敬请期待,乱世黎明!
  • 大兴王朝

    大兴王朝

    手无寸铁,家无薄田,白面书走江湖,闯大江南北,掀王朝风云。
  • 乙未诛皇

    乙未诛皇

    一位寒衣素食、满腹经纶的文弱书生;一位顶天立地、手握重兵的铁骑武士;一位奸诈诡谲、莫测高深的天涯浪子。三兄弟相见于江湖,相交于朝堂,相杀于四野。讲述了兄终弟及的左武卫大将军何景略为了末日唐朝的苟延残喘而兢兢业业,在国家危难之刻与其理想相左的二位兄长相爱相杀,最终难拒历史逆流而身死国灭的悲惨遭遇。表现了男人之间的义薄云天、忠肝义胆及利益面前的风云变幻。
  • 易经天下

    易经天下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即梁太祖!曾是山东一方霸主的当朝太尉王师范因极力反对朱温阴谋篡唐,以致引来杀身之祸,王氏全族二百多口全被围杀于太尉府内!但,事后并未在遍地死尸中发现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家单脉独子!……天下武功,皆出易经!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周易!叹兮,叹兮,三部绝世易经,只存周易于世!世间万事,阴阳相通,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变幻无穷!且看本书主人公——王怀安,如何参悟周易内中玄机,存活于乱世之中!(易经天下书友群:177406197)
热门推荐
  • 聚梦焦合点

    聚梦焦合点

    我与这个青春不知是否有缘。但我的人生如同旅行,在漫无目的寻找着旅行的终点方向。当我开始了,踏入了。我便开始与青春挥手,在最后和它告别。问。青春开始了吗?
  • 校花的近身狂医

    校花的近身狂医

    (免费新书)撩一撩校花,泡一泡警察;和绝色美女同居;看大长腿黑丝袜;楚叶奉师姐之命下山给未婚妻治病,不想一头扎进了美人堆;高冷总裁,暴力警花,优雅老师纷至沓来;楚叶很苦恼:“我先睡谁好呢?”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重生之总裁爱上附体妹

    重生之总裁爱上附体妹

    花季少女叶紫馨的生命就终结在了车轮的底下,当这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后,命运的齿轮就慢慢的转动了起来……她“重生”了,用别人的身体!
  • 苍凉人生

    苍凉人生

    有时候于离总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她听到过许多的答案,明白很多道理,却始终无法真正的理解。她所理解的人是一种矛盾体,明知会死,又苦苦求生。既然要想好好地活着,又要互相算计伤害。是谁定下了对错?又是谁肯定了黑白?谁又那么绝对?谁的人生不苍凉?
  • 菩萨戒本宗要

    菩萨戒本宗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苏悉地羯啰经

    苏悉地羯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神联盟之无尽深渊

    战神联盟之无尽深渊

    布莱克失忆,卡修斯的失踪,战神之子的呼唤,雷伊的另一面,曼珠沙华的香气可以唤醒他的记忆,家族千年的枷锁是否可以摆脱,而这一切只是阴谋吗、、、、、、
  • 抗婚:我是逃跑新郎

    抗婚:我是逃跑新郎

    古有抗旨,今有抗婚。皆因时代不同,所抵抗的人生命运也是不同的。我是一个富二代,而且是富的流油的那种,刷信用卡可以刷爆,鲍参翅肚可以当零食。一出生就奠定了人生的命运,必须为了家族事业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旅程。必须要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行走,连婚姻都是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结婚那天,我逃跑了,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逃跑新郎,震撼了新闻界、商界。因此,我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几乎断绝的父子关系……我成了一个落魄的富二代,从此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
  • 先祖遗产

    先祖遗产

    远古的上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似乎已经久远过了任何一个生灵的记忆。但当风吹起,那些灾变、瘟疫、人祸像暴怒的喷火雪山一样从大地涌出。大地尽头的北风地,一只妖被人逼到绝境,走投无路闯下的祸端,让远古订下的戒约焚泯如烟。神与妖不可避免的再次开始厮杀。此时的世间已是神和人的天地,妖怪已经无力反抗。那些穷途末路的流亡者向着先祖的故乡一路逃亡,祈求在那里能够获得安宁。而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的漫漫长路上,某些发现似乎在印证着——此时世间的一切劫数和众生即将卷入的命运洪流,或许早已存在于先祖的预言之中。上一场战争,其实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