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9600000006

第6章 智者运动和伟大的(2)

苏格拉底(Soeraes,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公民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包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等四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期间的对话为信实资料。

认识你目己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神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的原则寄予厚望,但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

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

概观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完全摆脱智者思潮的影响。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思想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赞扬阿那克萨戈拉发现了这一原则,同时批评他未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他打比方说,那些直视太阳的人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太阳映在水面的影子去看太阳。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苏格拉底说,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他说: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德性就是知识

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arete)。“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据说,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查被人们称作有智慧人的智慧。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最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讥诮。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预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地为之辩护;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当然,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只是一种态度,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法包含着一定的见解,显示出他的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变成定论和信条,它们只是对话的催进剂。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方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这反映了希腊人真理观的一个特点。希腊文“真理”(a—letheia)一词包含一个否定性前缀“不”和动词词根“被蒙蔽”。据考证,巴门尼德在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出“除蔽”之意。苏格拉底方法所朝向的真理也有这种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洁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须别人越俎代疱地教导什么是真理。

同类推荐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热门推荐
  • 决尘归途

    决尘归途

    暗夜,清秋。他自冰湖觉醒着记忆,残酷、悲愤……前世今生,他命途多舛。却不甘于命运的桎梏,一心踏足剑道,打破命运的桎梏。若一旦染指,可否还有归路,他又是如何踏上的归途。
  • 阴阳伏魔记之使命

    阴阳伏魔记之使命

    二十三岁青年孤儿历爵风命运坎坷,诡异的阴阳界,神秘的猎妖组,人间的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一群青少年又会怎样解决这次灾难,请看阴阳伏魔之使命。
  •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

    普通人离疯子较远,而天才往往离疯子较近,但两者间毕竟有一条较明显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界线,就像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笔者相信,天才的创作和疯子的精神错乱有着同样的大脑解剖学和脑化学根源。或者说,精神病患者的起点,往往是天才的终点。因此,笔者带领我们探访了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安培、亚当·斯密、川端康成、玄奘、白居易等天才和希特勒等疯子的精神世界,企图在天才的创造力和疯子的神经错乱之间寻找到某种隐蔽的联系或关系。
  • 变身之荻荻公主

    变身之荻荻公主

    他是什么命?不到30岁却被逼自杀?旷世才俊却化为绝色之身,用智慧坐大事业,收成爱情却危机重重,是垂花门下的试探还是高檐红墙内的强制?美人要江山还是要爱情呢?
  • 盛宠妖娆:厚爱三年

    盛宠妖娆:厚爱三年

    这是一个爱与不敢承认爱着的故事,三年前,她莫名其妙的离开,他动用全部的人力也找不到。从那以后,她在他的世界里下落不明。三年后,当昔日的恋人再相见,却如陌生人般。在漆黑无边的巷子里,他把她逼到墙角,怒声道”这么多年你就不想我吗?”“想什么,活着不就行了!”她嘴上逞着能,却有很多不知名的眼泪落下。这么多年,见到他,竟然还会心痛。“沐婷白,你休想在离开!这一辈子,生,是我穆越泽的人;死,也只能想着我穆越泽!”
  • 理想主义者不得好死

    理想主义者不得好死

    故事发生在霓虹灯缭绕的各种娱乐场所之间,一个不起眼的小酒馆。调酒师会调一种名为轻浮的梦的酒,可以帮你实现梦想,也会让你失去。在名为物欲,人性,权力和现实的魔鬼面前,理想主义者的小船该何去何从。
  • 华衣晋

    华衣晋

    现代建筑师魂穿到五胡乱华时期这一年,王景略刚刚打下前燕的洛阳,意气风发,大秦天王苻坚磨刀霍霍,一统华北指日可待。这一年,东晋权臣恒温第三次北伐失利,借势掌控朝政,朝堂中谢安接过家族重担,虎视眈眈。这一年,魏晋人物正风流,高冠博带,肆意潇洒。终南山中,一个少年穿着粗布衣裳,正伸长着脖子,眺向远方。未来,少年可有纵马天下之日?可有复我华夏光辉之时?华衣,华夏之衣。---------------------------------
  • Troiles and Cressida

    Troiles and Cressid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谁是谁的过客

    谁是谁的过客

    本作品主要展示了这个社会的感情纠纷,从爱到不爱再到爱,经过一些洗礼,让爱情在物资社会中显示的那么不堪一击,最后作者还是单身一人,独自生活在爱恨情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