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怖主义全球化
恐怖主义(terrcrism),泛指国际社会中某些国家、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图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现代意义上的恐怖主义大概是在60年代末,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的,在整个60~80年代这些恐怖活动都非常猖獗。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都把它看作是一种国别形式的恐怖活动,并没有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国际社会真正构成重大冲击、威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基地产生了。它随后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恐怖组织。因此,在21世纪,全世界将同时面临三种恐怖威胁:国别性质的;区域性的;国际恐怖势力。
9.1 1事件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上空飞行的4架民航客机被劫持。当美国人像往常一样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五角大楼部分结构坍塌,造成数千人歹E伤。
此次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历史上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这次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9.11事件引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的恐慌,担心说不定哪一天这样的厄运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9.11事件给经济也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很多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在这起事件中丧失了大量的财产、员工与数据。全球范围内许多的股票市场也被波及,诸如伦敦证券交易所等场所不得不进行疏散,而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9.11事件后的一星期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开盘第一天就下跌了14.26%。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业,美国的汽油价格也不可遏止地大幅度下跌。而当时的美国经济正在实行紧缩政策,9.11事件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加深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所以,这场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远不是一个国家的灾难,而是全球的灾难,那些幸灾乐祸、拍手称快的人,如果意识到恐怖分子瞄准的不仅仅是美国人,而是全世界人民的话,恐怕就乐不起来了。
马德里爆炸
2004年3月11日上午,西班牙经历了1988年洛克比炸弹爆炸案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马德里发生的系列爆炸案导致19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500人。
有人将13枚炸弹藏在背包里并留在该市上班族居住区的几列市郊列车上,当时列车上挤满了赶去上班的人。其中大多数人正在前往马德里的办公室和工厂,另外一些是送孩子上学的父母。
恐怖分子事先没有发出任何警告,事后人们判断这些炸弹是用装在移动电话上的遥控装置来引爆的。第一次爆炸发生在上午7点40分,一列停在阿托查车站的列车被炸断。几乎在同时,艾尔泼左车站和圣尤吉尼亚(Santa Eugenia)车站也发生了爆炸,两枚炸弹炸毁了这里的一列双层列车。
就在短短几分钟内,10枚炸弹相继爆炸。爆炸发生后,西班牙警察对另外3枚没被引爆的炸弹进行了受控爆炸。
爆炸后果非常严重,许多尸体被炸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根本无法辨认。车站和铁轨附近到处是残骸、残肢断臂和个人物品,消防队员奋力从严重扭曲的金属车厢里抢救着受伤的乘客。川流不息的救护车把伤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当地医院,马德里的医疗条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医院外面站满了心急如焚、万分悲痛的的伤者家属在等待公布的死者和伤员名单。许多人虽然在爆炸中幸存了下来,但终因伤势过重而亡,一天之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还有仅7个月大的婴儿,尽管医生竭尽全力,她还是死在了手术台上。
西班牙首相乔西.马里亚诺.阿斯纳尔说:“3月11日因为耻辱将被记人史册。”
孟买恐怖袭击
2008年当地时间11月26日晚,位于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泰姬玛哈大酒店灯火通明、一如往常。2l点15分,靠近酒店北边的一个咖啡馆内,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碎了人们的休闲之夜,咖啡馆里的人们四散奔逃。而此时的泰姬玛哈大酒店对正在逼近的灾难还浑然不觉,穿着考究的印度绅士和西方客人们还在富丽堂皇的酒店大厅内闲庭信步。
不到20分钟后,恐怖分子们头戴面具涌人这座集摩尔特点、东方色彩以及佛罗伦萨风情于一身的酒店,大厅内的人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恐怖分子屠杀的对象。
血洗酒店大厅之后,恐怖分子开始进入各个楼层,有目的地寻找西方游客作为屠杀对象。此时,酒店的员工们还能保持冷静,向众多客人发出“关闭房门”的警告。目击者称,这些袭击者非常年轻,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就像大男孩一样。
随后局面开始变得非常混乱,恐怖分子在走廊里使用炸弹炸开很多房门,将西方人长相的住客驱赶到一起并开始盘查。据目击者讲述,恐怖分子们是有目的地袭击英国人和美国人。
11月27日凌晨2点半,印度安全部队包围了泰姬玛哈大酒店。3点半左右,伴随着连续的爆炸和断断续续的枪声,酒店的顶层燃起大火,泰姬玛哈大酒店顷刻间变为血腥的战场。战斗中,孟买反恐特种部队司令被子弹击中当场身亡。
除泰姬玛哈大酒店外,孟买西南部的三叉戟酒店、奥贝罗伊酒店,靠近泰姬玛哈大酒店西北部的可拉巴警察局,以及维多利亚火车站、圣·乔治医院等10处地点也都遭到袭击,孟买市民被告知不要出门。印度媒体将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称为“印度的9.1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恐怖主义也加速了其全球化的进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正不断地全球化。当前,各国国内的恐怖主义势力纷纷向境外发展,呈国际化趋势。21世纪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一个残酷嗜血的幽灵。
2.地震频发
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难记忆犹新,那种惨痛和悲壮尚且横亘心头,新一轮的地震已经面目狰狞地上演了。
2009月30日下午5:00左右,印尼苏门答腊的省会巴东市发生了一场里氏7.6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不仅摧毁了许多建筑物,而且引发了山体滑坡,吞噬了整个村庄。第二天,当救援人员到达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尽力挖掘灾害现场和帮助幸存者时,在震中以南1000公里处发生了另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这两场地震都带来了至少一次里氏5.0级以上的余震。地震已经造成了至少1000人以上遇害,还有3000人被列为失踪。
时间刚刚进入2010年,大地震已经迫不及待地频频发生了,先是1月9日加州发生6.5级地震,紧接着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海地总理让一马克斯·贝勒里夫(Jean—Max Bellerive)13日称,海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0万人。
事实上,大地震越来越多。从20世纪以来全球地震呈现急剧上涨之势。6级以上地震数,大约在3600—4000次,平均每10年三四百次。而仅仅2001年至2008年5月的约7年半时间里,6级以上的地震就达到1200多次,照此比例推算2001年至2010年6级以上地震将达到约1600次以上。这个数据比20世纪整个一个世纪的平均数高出三四倍。如果再往前推算一下,这种趋势会更明显。从公元元年到1900年整整1900年间,6级以上地震总共才500多次,还不到2001年至2008年的一半。
现在让我们略窥一下20世纪以来的地震惨状,或许我们可以对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有更清醒的认识。
2005年3月28日(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强烈地震之一。而这样的大地震在20世纪以来频频发生。
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了海啸和火山爆发。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地震是历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也引发了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1957年3月9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8.7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8级以上的大地震在上个世纪发生高达十几次,造成了无数人死亡或流离失所。为什么地震愈演愈烈?按照现在地震成因的主流学说——板块运动说,板块运动速度达到每100万年公里几十到一二百公里,相当于每年几厘米到一二十厘米。板块运动并没有激烈增加,为何大地震次数如此激烈的增加?这似乎是地球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我们似乎无法继续一厢情愿地把地震看作纯粹的自然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力量或者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大地震越来越多,2000年来的地震曲线已然证实。
3.海啸肆虐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芮氏地震9级海底地震。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准确死亡数字已无法统计。
而整个20世纪海啸频发的态势已初露端倪。1998年7月两个70级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1992年9月尼加拉瓜发生海啸。1883年8月25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使36000人死亡。
百余年来,海啸的肆虐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卷走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将无数的家庭推入了痛苦和贫困的深渊。而面对这可怕的恶魔,人类直到今天依旧无能为力,海底的地震比之陆地的地震更加深不可测,一次又一次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作,对生命加以残酷的蹂躏,却束手无策。所以,有的人把它称作是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
4.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有一个问题,也许无人能准确回答,甚至人们不敢去想象,那就是一如果南极冰川融化,世界将会怎样?
有的人回答说:冰川消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届时将淹没沿岸大片地区,使得居住在这些地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居民不得安宁,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将变成汪洋大海,美国纽约只能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的楼顶,法国巴黎也许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顶,而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国家将不复存在。
这样的惨象现在当然还只是假设,但却不是天方夜谭。
南极科学家团体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加剧,导致南极冰川加速消融。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原正在急剧融化、海冰锐减。自2003年以来,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南极洲已经有超过2万亿吨冰川融化。在过去几年里,研究人员还发现多座顺着洋流向北漂浮的南极冰川,分裂时间约为2000年至2005年间,这些向北漂流的南极冰川多数在温暖的气候中彻底消融,使海平面上升速度远远超过预期。此前科学界所预测的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30厘米至40厘米的结果将提前50年到来。
报告还指出,南极生态正遭遇严峻考验,企鹅数量大量减少。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企鹅主要栖息地面积将减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另外,海平面急剧上升还将导致沿海地区遭洪水侵袭,影响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
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的最新报道,南极西部大冰原最
大的一个冰川派恩艾兰冰川已经过了崩塌临界点。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得阿蒙森海海水温度上升。而且海平面上升将温暖的海水推向冰架底部,从底部导致冰川融化。这样派恩艾兰冰川接地线在南极大陆海底大陆架上的位置不断上升。科学家们通过模型发现,鉴于阿蒙森海海床的特殊形态,派恩艾兰冰川的接地线已经过了不可逆转的“临界位置”。之前,轻微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川冰量的轻微变化。而接地线过了“临界位置”之后,派恩艾兰冰川的消融速度将加快,而且不可逆转。
模型显示,在未来100年内,派恩艾兰冰川的接地线将会后退200多公里,失去超过50%的冰量,导致海平面上升24厘米。
专家们认为,南极冰原消融,不仅可能使海平面上升,还会改变海洋循环和气候模式,带来干旱和严重的风暴,导致热带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警告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森林、海洋和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的收支平衡,从而导致大自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地球的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它已不堪重负。而全球气候变暖即是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0)报告统计,全球目前只有不到40亿公顷的森林,覆盖了全球约30%的陆地面积。1990年至2005年15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
亚马孙热带雨林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但是自上世纪起,由于烧荒耕作、过度采伐、过度放牧和森林火灾等原因,巴西境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正以年均23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海洋就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如果海水温度发生变化,将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也是导致此次全球雪灾天气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这两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它们的发生并不仅仅是天灾,而是与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有调节局部地区气候的作用。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据实验研究,1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但是,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地的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2007年5月23日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宣称的。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汇集之地。但随着世界各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也面临着因人口暴涨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在现代化大都市里,日益普及的空调等电器设备、数以百万的汽车以及各种人为的热量,被城市地表超量吸收。加之城市的上空温室气体含量较高,由此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这也是引发中高纬度大城市夏季持续高温的元凶之一。除热岛效应外,空气污染也是城市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就导致400多名老人死亡。从1996年开始,日本600多名哮喘病患者先后将丰田、日产、三菱等7家汽车制造商告上法庭,理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空气。除上述两个环境问题外,如何处理大城市里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也是让各国政府头痛的难题,而单纯的填埋、烧毁等处理方法将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5.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便捷和财富的同时,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纵观整个全球化进程,人类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泡沫一个接着一个。
一年前,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加速恶化的序幕。如今,尽管世界经济触底复苏迹象初现,但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从局部到全球,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冲击之强,涉及范围之广令人关注。
而时间进入2010年,一场新的危机正向我们走来,或者你可称为金融危机第二波。迪拜的崩溃,迅速传染给了希腊,现在轮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接下来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将无一能幸免。
其实这很好理解,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隐患在第一波的治疗中就已经埋下,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为了挽救大型企业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用的是政府信用,通过发债或者印钞票,政府向经济领域大量注入流动性,现在轮到政府“欠债还钱”了。面对市场压力,高负债国家进退两难:要么主动削减开支,这样,刚刚从危机重症中走出的经济将像病人断掉药一样;要么等到危机明朗的时候再被迫压缩开支。
在美国,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2008年是低收人人群还不起房贷产生的次贷危机,而2010年可能是高收人人群还不起房贷产生的商业地产的危机。据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介绍,美国的高端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价格仍然没有回升的迹象。
2月17日由联合国机构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发布的地区发展报告说,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降低了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这意味着贫困人口的数量会随之增加,预计到今年年底,亚洲23个发展中国家因金融危机新增贫困人口2500万。
联合国副秘书长、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诺琳·海泽在报告发表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亚太地区在消除贫困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最近这两年来在粮油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亚太地区在2015年之前实现联合国2000年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还面临严峻挑战,其中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她说,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政府间援助、海外侨汇等渠道冲击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是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亚洲经济已率先复苏,但上千万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阿贾伊·齐柏说,过去数十年,亚洲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本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社会福利甚至落后于东欧和拉美等其他发展中地区。调查显示,亚洲大约20%的人口无法享受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这些人在金融危机肆虐时可能陷入贫困,亚洲部分国家主要依靠家庭的传统社会保障观念和机制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