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41

第41章 黄宗羲:抨击八股科举,倡导学校教育(1)

一、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1695):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他还是卓有成就的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南雷先生、梨洲先生。浙江余姚县黄竹浦人。

他少年时,阉宦之害甚为炽烈。其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间御史,东林党人,曾上书弹劾阉党魁首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黄宗羲自幼随父在京,“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为国事家仇,积极参加反阉斗争,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

崇祯皇帝即位,19岁的黄宗羲曾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刺阉党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李实时,又以锥刺之,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叹称其为“忠臣孤子”。从父遗命,此后师事著名哲学家、晚明儒学殿军刘宗周,得蕺山之学。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

明亡,清兵入关南下,黄宗羲抱着反清扶明的目的,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了八年之久的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约于40岁时,便归乡隐居,建龙虎山草堂于余姚化安山,发愤读书,“正襟讲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著述,据说“大江南北从者骈集”。康熙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任傅学鸿儒,均遭黄拒绝。康熙下令地方官员尽录黄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黄宗羲,曾邀黄赴京主持史局,未行。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美誉。

黄宗羲于经史百家、天文历算、数学、地理、音律、释道、农工等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修史,“史局大议必咨之”。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黄宗羲所著的《明儒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该书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它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断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

至于他所著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成于公元1663年,是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民约论》(公元1762年)发表早100年的一部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等观点。它明显地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般市民的要求,对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权的宣传有很大影响。梁启超、谭嗣同等曾将此书节抄,印数万册,秘密散布。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在讨论关于教育和学校问题时,激烈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妨碍人才培养,遏抑社会进步,使学术日衰,学风日坏,人才日绌,士心陷溺,而“庸妄之辈充塞天下”。他慨叹:“科举之弊未有甚于今日矣”。

他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但又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他提倡“实学”,规定在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的课目,反对空谈,特别反对鬼神迷信风水之说,倡议用学校教育的手段,扫除“万民”的迷信,改变社会的风气。

黄宗羲依据限制君权、施行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设计了一套学制体系。他认为,作为最高学府的太学,应当保存,不过要实行民主管理,继承东汉太学“清议”的学风。全国郡县均设立学宫、置学官。太学祭酒和郡县学官,均得由诸生“公议”推选或罢免,其地位应尊于政府官吏。学官下设五经师,及兵法、历算、医、射各专科教师,皆由学官自择。

其学官条件,在政治方面,最要者是“不干清议”,若“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在业务方面,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他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乡村“民间童子十人以上”者,则设小学,由蒙师教之。其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由大学、小学和书院构成一个学校体系。黄宗羲说:“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实用人才和传递学术文化,还应当成为“公其是非”、监督政府、指导舆论的机关。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影响密不可分。

二、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校》一文中,集中阐述了他对学校的主张。

黄宗羲主张各类学校都要成为讲政议事、确定是非、监督政府的机关。主持学校的是“学官”,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地履行议论国政、监督朝廷的职权,学官应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那么学官如何行使这种权力呢?黄宗羲主张天子和郡县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县学官的思想指导和政务监督。另外一方面,广开言路,使学校成为舆论和议政的场所,限制君权。这种力主学校议政、由学校决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学民主的思想,在当时无疑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黄宗羲继承了王守仁“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真可谓千古不刊之论。

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宗羲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梨洲先生》中就说道:“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黄宗羲在《孟子师说·曹交章》中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此孟子继往圣开后学一大节目。徐行尧服,人人能之,即人人可以为尧舜也,只在著察之间耳。后之儒者,将圣人看得烦难,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或求之察见端倪,遂使千年之远,亿兆人之众,圣人绝响。”又说:“人人可以认取圣脉,后来近溪只求人所行所习,当下指点出著察一路,真觉人人去圣不远。”

黄宗羲在教学实践中,对那种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之心性的“静坐参悟一类工夫”,表示极为反感,他曾明确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日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于适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危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同类推荐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展开论述。阐述了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等全面素质能力。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问题恋人

    问题恋人

    她,拥有着多重性格的清秀女子,看似温婉动人却又泼辣成性;他,以不同的面目示人,忽而冷酷霸气忽而温和谦逊;两个骨子里相似的人,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相遇,会是“难逢知己”的惺惺相惜?抑或是“一山容不得二虎”的争锋相对?呵呵,还是请你自己去见证属于他们的岁月吧!话说,那一年……
  • 狂妃弃情

    狂妃弃情

    “不过就是一个女人而已,若是她一支舞就能消除两国的紧张,别说是打掉胎儿,就算要她的命,我也会毫不犹豫。”无所谓的话语从窗内传出,透漏着里面的人有多么的不在乎口中的女人。一句话如一把利刃,刺透了窗外的她。清雅的面容,霎时变得惨白如雪,那绝情的话语抹煞了她心底仅剩的一丝奢望。凄然一笑,轻抬衣袖抹掉眼底的浓浓的痛楚与湿润,眼神变得清明如冰,轻移脚步远离了那扇木格子窗。
  • 别跑!我的替身情人

    别跑!我的替身情人

    “蓝希羽你就这么想离开我!?”“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为了我。”“你算什么?”他无言以对,不过,他不是喜欢在口舌上占上风的人。你越是想离开我,我就越是要让你心甘情愿的留下来,还要让你爱上我!
  • 孤傲的鷹

    孤傲的鷹

    烈日孤鹰。昔日江湖百名内的杀手。谜团、迷案。牵引出背后总有无尽曲折。路难行。一壶酒、壮士的酒。一柄剑、剑客行。嗜酒如命的人。杀手。北国风光。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 剑圣密录

    剑圣密录

    我曾于微末之中成至高境,我曽于一剑之间灭百万众,我曽于红尘之内悟剑道。然后,终成剑圣。(就是想试试像西门吹雪性格的人在都市怎样过的)
  • 婕妤下的阴凉

    婕妤下的阴凉

    那天,那一次相遇。我,与一个万众瞩目的他开始了一段不凡的人生,也许一次小小的错过就再也不会见到了,但我们不会再错过,努力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可阴差阳错的命运总是这样,当你觉得不需要时,却偏偏在,当你开始依赖时,却偏偏要离开。但命运真的不会在执着与真爱前低头吗?
  • 神魔之隔

    神魔之隔

    她,天上的仙女,玉帝和王母的第七个女儿,是天上最美的仙女。大家都不喜欢她。她下到凡间有没有找到她的真爱?他,目前存在天地之间最大的魔族首领,有超凡的能力,是神与魔的结晶。他遇到她回擦出怎样的火花?此书QQ群:89330062
  • 骄哥传

    骄哥传

    老子闯荡江湖,老子谁也不怕,记住了,老子叫曲天骄!
  • 恶魔校草:腹黑校草恋上拽丫头

    恶魔校草:腹黑校草恋上拽丫头

    “喂!丫头快过来,给本少爷买水去。”!他很喜欢叫她丫头。“知道啦”!叶依依因为被他抓住把柄所以只好做他的女仆…还得住在那个恶魔家里~因为那个恶魔,所以被那些嫉妒她的那些女生,把她推进厕所里,被狠狠的扇了巴掌,还被…叶依依被狠狠的整了一顿,她发誓再也不要跟那个恶魔来往了…“凌熠辰!我不要做你的女仆了!!!”
  • 什么是我们的年代

    什么是我们的年代

    我们这一代人,80年代的人,年近而立的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