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000000064

第64章 酒的器具(8)

这种类型的铜盉,源于商代晚期同类铜盉,主要流行于西周早、中期。其盖上雕塑蟠龙,则见于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罍和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铜罍,系西周早期以来铜酒器上有代表性的装饰。

与蟠龙铜盉同时出土的“宜侯矢”,有铭文约130字,主要内容是:周康王视察武王、成王所伐之商图及东国之图,康王在宜地宗社举行祭祀,康王册命矢(人名)为宜地的宜侯,并赏赐礼器、土田、奴隶。矢受封赏后,为歌颂王德,便作该器纪念其父虞公。由此可知,这是西周时宜侯之器,那么,蟠龙铜盉也应是宜侯之物了。

凤鸟纹铜卣

以攫取财宝为目的的盗墓行为,历来为道义和法律所不容。旧中国的军阀动用军队盗掘古墓,搜取文物,其行径之恶劣,最令人切齿。当年盘踞在陕西凤翔、宝鸡、岐山一带的地方军阀党玉琨,青年时曾在北京古玩店当学徒,知道文物值钱,便从1925年起,出动军队并征驱民工数千人,在宝鸡斗鸡台大肆盗掘,获古铜器千余件,集中在凤翔城中。1928年,宋哲元奉冯玉祥之命肃灭党玉琨,宋哲元的部队掘地道埋设炸药炸毁了凤翔城墙,党玉琨死于乱军之中,他所盗掘的文物成为宋哲元的战利品。后来,这些文物多半流散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凤鸟纹铜卣,便是其中之一。

这件凤鸟纹铜卣系1927年出自宝鸡斗鸡台的戴家沟,通高35.7厘米。其主体与西周时期常见铜卣的形制相仿,而其装饰则别具一格,颇为新奇。它整体由盖、器腹、圈足和提梁四部分组成。盖作圆亭状,盖面饰瓦楞纹和风鸟纹,中心有钮,四道扉棱等距分布,两侧各铸凸出盖体外的牛头。盖沿下饰一周凤鸟纹。腹部亦有四道扉棱,腹上装饰可分成三个纹饰层。上层为凤鸟;中层为瓦楞纹,从中有四根方柱伸出,柱端铸牛头,下有垂珥;下层雕大型凤鸟,配小凤鸟。圈足有四棱,夔龙纹。扁带状提梁上雕云雷夔龙纹,浮雕二牛头。提梁两端铸兽头,似鹿。

该卣装饰以平雕凤鸟纹和浮雕牛头、鹿头相衬托,富于变化,层次感强。其凤鸟矫健秀丽,羽毛华美,装饰效果极佳。在探伸出器体之外的方柱上雕塑牛头,系一项创新,而提梁上的鹿头雕塑亦属罕见。该卣的突出特点是,既凝重肃穆,又奇巧活泼。

1975年3月15日,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农民在村南犁地时,犁尖忽然被地下硬物碰坏,掘土探查,原来地下埋着一些西周铜器,共有鼎、盘、盉、爵、觯、饮壶等14件。在附近再行掘寻,又出土鼎、簋、壶等4件铜器,其中鼎、簋有长篇铭文,记载着上述人物事件。

铜饮壶共2件。一件圆直口,下腹垂鼓,椭方形圈足,两耳如象鼻上卷,颈下饰长尾鸟纹,耳刻粗云纹。腹底铭刻“伯或作饮壶”5字。高14.5厘米,口径11厘米。另一件侈口,垂腹,象鼻状双耳,颈饰长尾鸟和兽头。同样的器物,一个叫饮壶,一个称旅彝,是何缘故?原来,“彝”是周代对青铜礼器的统称,“旅彝”指铜礼器之一类。而“饮壶”则属于专称,即这两件铜器的本名应叫做饮壶。

所谓饮壶,其实就是在觯上增设双耳,一个“饮”字,足以说明它们是饮酒之器。

现存扶风县博物馆。

它盉

它盉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酒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的一座西周铜器窖藏中。造型别致,独具风格,是西周时期很特别的铜盉。盉体犹似一件圆形扁腹小鼓,两腹侧面有阴线花纹,中心为涡纹,涡纹外是一周重环纹,最外圈是斜角雷纹;顶部有圆角长方形盉口,盉盖雕塑成鹫鸟游水状,神态悠然自得。流管雕作龙形,从盉腹前部斜伸而出,引颈探首,似蛟龙出水状。龙口张开就是流嘴。

盉鋬形如腾云小龙,龙体多屈。腹下四足,似兽蹄。盖内铭一字“它”。通高37.5厘米,重4.6公斤。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与它益同时出土的铜器还有方彝、觥、匜、盘各一件,其中铜盘也有“它”字铭文。铭刻“它”字的西周铜器,1958年曾在距它盉埋藏地点不远处的地方出土过,系两件铜鬲,据专家研究,这几件“它”铭铜器系同人同时所造。

我国古代青铜酒器自从商代晚期始,摒弃了以前简约、轻薄之作风,改而进入一个造型敦厚凝重、装饰繁复精细的新时期。西周前期大致秉承旧制不变。但到西周晚期,随着王权衰落、礼制崩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铜器一步步走向生活,一些活泼玲珑的器物随之而生。它盂便是冲破旧制的代表作。

西周晚期青铜酒器的上述变化,虽然把铜礼器从神秘的雾气中拉了出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青铜礼器的衰退。它益虽有玲珑活泼、近于生活的一面,同时又有简约潦草、不求精细的一面,这是时代风格在它身上的烙印。

国差铜甔

这是一件罕见的春秋时期齐国的铜器,形制很特殊,名字也很生僻。小口,斜肩,肥腹,四耳,无花纹。据铭文所载,这件铜器是由工师伯铸造的盛酒之器,器名叫蒲。□,字书无此字,应即甔,《史记·货殖列传》有“酱千甔”句,徐广说甔是“大罂缶”,《方言》五说:“罃,……齐之东北海岱之间谓之甔”,原来,甑是山东方言,古时齐国人用以称呼罂缶之类的器物,《汉书·韩信传》颜师古注语说:“罂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小口大肚子的瓶就叫罂缶,与国差甔的形制正相合。据知,流传下来的商周铜器中自称甔者目前只此一件。

铭文提到的“国差”,指齐国大夫国佐,又叫宾媚人、武子。鲁成公二年,齐国伐鲁,卫国乘机侵齐,结果卫国兵败,求救于晋,晋国派兵救助卫、鲁,齐国被打败,齐顷公派国佐捧了灭纪国时俘掠的铜甗玉磬去与晋人讲和,国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晋人,双方言和罢兵。鲁成公17年,诸侯围郑,齐国佐率兵而往,“以难请而归”,兵至虞地,与齐大夫催杼、庆克相遇,国佐杀庆克,据榖邑而叛齐,后来被齐灵公设计擒杀,连其儿子国胜也被杀。

国差甔应即国佐得志时所铸宝器。该器经一千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后来成为清宫盛京所藏八百件文物之一。1914年移存于北京古物陈列所,著录于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中,其铭文最早见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说到齐国酒器,不能不提到齐国名相管仲“弃身不如弃酒”的故事。据《说苑》等记载,当初齐桓公设筵招待大臣,约定正午开筵。管仲迟到,桓公罚他一杯酒,管仲饮一半弃一半。齐桓公就问:“约好时间而不遵守,饮酒又喝一半弃一半,这在礼仪上说不通吧?”管仲答:“臣闻酒人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意思是说酒喝多了话就多,话多必有闪失,而伴君如伴虎,一句话说错,就有丢命的危险,丢掉性命当然不如舍弃半杯酒合算。说得合情在理,表现了管仲的机敏善辩。

错金栾书铜缶

栾书铜缶是以作器人栾书的名字命名的春秋时代青铜酒器。该缶看上去像只普通罐子,小口,细颈,圆鼓腹,小平底,肩有四个圆环钮。盖微隆凸,上装四个圆环钮。通体光素无花纹,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它是一件很有名气的珍品,其珍贵之处,是有错金长篇铭文,即在缶体上刻字后,在字口内填嵌黄金,幽绿的缶体,金黄的铭文,明快悦目,虽非花纹,却胜似花纹。铭文共5行40字,其中有“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之句,字为直行,从左到右排书,这在铜器铭文很少见。

铜器错金技术,约创始于春秋中期,该缶属于现知最早采用错金铭文的春秋铜器之一,而铭文长达40字,则独一无二。

缶高40.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

缶在古文献中是盛酒和盛水之器,考古发现东周铜缶常自铭“尊缶”、“盥缶”,证明铜缶有盛酒与盛水之分。栾书缶铭文日“以祭我皇祖”,应是祭祀祖先时所用酒礼器。

栾书是春秋时晋国的将军,《左传》中有他的事迹。鲁成公二年,齐国伐鲁,卫国趁机伐齐,兵败后求助于晋,晋国派兵六万,战车八百,分三路出征。中军将领是邵克,下军则由栾书统帅。在对齐战斗中,郤克被射伤,仍击鼓不息,终于击败齐军。鲁成公四年,郑国与许国发生摩擦,晋国派兵伐郑救许,栾书将中军,把郑国一个叫汜祭的地方占领了。鲁成公十八年,栾书与中行偃二人合谋,指使晋大夫程滑弑晋厉公。可见,栾书是晋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此,栾书缶应是春秋晋国的产品,当时晋国强大,栾书身为上将军,制造这件错金铜缶当非难事。

莲鹤铜方壶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珍藏着一件十分著名的春秋时代青铜酒器——莲鹤方壶。该壶为扁方体,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圈足。壶盖铸作莲花形,立雕双层莲瓣,花瓣上布满小镂孔。莲花的中央有一活动小盖,其上立一鹤,昂首振翅,似鸣似舞。盖边饰窃曲纹,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插设一目。壶腹遍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塌腰卷尾,身雕鳞纹。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之下压两只怪虎,抬首屈肢而伏。壶高126厘米,口径长30.5厘米,宽24.9厘米。

莲鹤方壶之所以名闻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象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最值称道的要数壶盖上的莲鹤:莲化肥硕盛开,仙鹤站立花蕊,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巧妙。春秋青铜艺匠对鹤的塑造尤为成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拍翅惊飞。郭沫若曾称道壶盖之鹤说,它“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细品他的评论,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指述的,既是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开创一代新风,故郭沫若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实在精辟而深刻。

曾侯金盏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是新中国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是其雄伟壮观的青铜编钟。其实,除了青铜礼、乐器,曾侯乙墓中的金酒器也十分的珍贵难得。

曾侯乙墓中的金酒器有杯、盏各一件。金杯呈弧腰筒状,口稍大于底,器壁中腰内收,杯体形似矮觚。杯上设二个环柄,球冠形盖。通高10.65厘米,总重近745克。

金盏为方唇直口,浅腹平底,盏腹上部有两个圆环钮,底附三足,足作倒置的凤首状。口沿下有一周蟠螭纹。盏盖隆顶,顶面饰蟠螭纹、绚纹和勾连云雷纹,盖顶中心为圆形捉手,捉手上饰一周涡云纹,盖口外缘有三个等距的小卡鼻,刚好卡住盏口外沿,使盏盖难以滑落。全器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重2156克。

出土时金盏内还放有金漏匕一把,圆身,方头,长柄,匕身镂孔呈变形龙纹。全长13厘米,重56克。

金盏采用钮、盖、身、足分别铸造,再合范浇铸或焊接而成一体,工艺复杂。其纹饰细腻,抛磨光亮。器大体重,金光夺目,富有王气。据专家考证,它是现知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器体最重的一件金质酒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酒器之王。

过去曾经在湖北随县出土过一件青铜酒器,其铭文自称为“盏”,其形制与曾侯乙墓金盏相近,因此学者们便把曾侯乙墓中的这件金器叫做盏。盏内匕的用途,大概是清除酒内糟沫。古时米酒酿就,经过滤沥,或令其自行沉淀澄清,即可饮用,所以酒面上往往浮有一层糟沫,微呈绿色,俗称“酒蚁”、“绿蚁”,一般人任其入口,讲究些的便要捞一捞,尽量使酒清净些,估计金盏内的金匕就是用来捞搅酒中杂物的。

甘斿银耳杯

耳杯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饮酒器,以漆耳杯最为流行,也有铜耳杯,但很少。以金银制耳杯始于何时,现在还说不清,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银耳杯是战国时期的制品,系日本东京市细川護立氏之收藏品。杯口呈椭圆形,浅腹,附窄长双耳,耳及内底周围鎏金,杯底刻“甘斿”二字,口径长约12.7厘米。

据说,甘斿银杯系早年出土于洛阳,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桃形杯和一件银制胡人俑。胡俑作垂手站立状,脑后垂发结,穿狭袖窄腰短袍,腰间束带,赤足,背后衣带上刻二字。据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海外吉金图录》中记述说:此俑“容貌卑锁,令人想象为胡人之小像”,其背部刻文“细小如发”,从字体上观之,可证为晚周物。甘蓐杯刻铭之书体同于胡俑,因而甘斿银杯被推定为战国文物。

错金银云龙纹铜樽

错金银云龙纹铜樽,系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的两件随葬品,同出于东墓室内。二樽形制相同,应是一对。樽形呈圆筒状,口大于底,腹浅,平底。平顶樽盖,盖面饰错金银蟠龙纹,盖中央有相背对称兽面套环钮,周围配四个昂首凤鸟钮。盖之周边沿饰一周二方连续勾云纹。口内有榫,樽内髹红漆,樽外通体错金银花纹,其主题花纹是6组相背对称龙纹图案,辅助花纹在底缘处,也是一周二方连续勾连云纹。通高17.5厘米,口径24.8厘米,重4.15公斤。

错金银云龙铜樽以其细腻精湛的工艺、繁缛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的花纹,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艺术享受的机会,在此特意印出其花纹实测图,以供读者朋友欣赏。

包山二号楚墓中共随葬了铜壶、铜缶、铜盉、铜勺等酒器,均属以前常见的器种。而铜樽的出现则是战国时代的新创制。除此之外,该墓出土的酒器还有不少颇有新意,如鎏金鸟首铜杯、雕镂蟠龙纹三足铜杯等。另外,墓中出土的漆杯也十分精美别致。

樽也是盛酒之器,其与商代和西周铜尊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大口,桶形腹(少数微鼓腹),往往有三足,而后者则为小口,腹肥鼓,平底,无足或有圈足。樽是尊字加木旁,表明樽以漆木制造者为众。樽自战国创制以后,到秦汉时变化不大,后来樽至少沿用到唐代不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是杜甫的诗句,可以作为例证。只是唐代的樽在形制和用法上已与战国之樽有不小的差别。

重金络壶

重金络壶是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的一座古代窖藏中,高24厘米。

该壶的形制并无特别处,但它的装饰却独具一格,举世无双。除了壶的颈、腹部装饰着错金银的斜方格云纹以外,壶体外围还有网络外套笼罩在壶之肩、腹部,它由卷曲起伏的蟠龙、繁茂盛开的梅花交错套扣而成,肩部有蟠龙48条,梅花48行计144朵。腹部雕头尾相交的蟠龙48条,每条龙起伏卷曲9次,腹部梅花共48行计432朵。在网络套的横箍上,相间装饰着四只伏兽和四个兽头衔环耳。伏兽似虎,遍体饰错金银方格纹。衔环兽头额部镶嵌绿松石,环上有细如发丝的错金流云纹。

壶体系浑铸成型,而其他配件、装饰附件均系分铸成型后,再焊制为一体,还要镶嵌绿松石、错嵌金银丝,工艺精细复杂,充分体现了战国时代青铜技术的高超水平。

同类推荐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日下帝京天

    日下帝京天

    历史或是一座有历史的大城,它们都早已习惯了被往高处推崇,自己甚至是故意忘掉了笑容的魅力。可是,一路走过来,我随着这孩子的画语心境,愈加感到轻松和兴奋。她勾描紫城禁苑的恢宏气势、“京街”的幌子酒旗、天桥根儿绚烂的尘杂、自得自在的八旗子弟……我无法再忘掉,北新桥儿底下还收押着一条龙;我们又是如何蛰居仙人腹中。或许因为,小作者用心倾听和发掘了这一切之后,又以一种快乐舒畅的情绪娓娓道来,所以我不能不被感染吧。
  •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本书深刻阐明了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的先进文化力量及其建设的战略意义,揭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呼唤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
  • 大佛寺诗联选

    大佛寺诗联选

    本书是一本古今诗人吟颂张掖大佛寺的诗联荟萃,作品主题鲜明,咏意厚重,风格迥异;诗集编排得体,融贯尔雅,和谐成篇。这对弘扬佛寺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 玉溪三乡论

    玉溪三乡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热门推荐
  • 灵界神域

    灵界神域

    曾今炽热的少年梦,千古绝世,傲世绝扬,血界任我逍遥
  • 魔法竞技场

    魔法竞技场

    魔法是慷慨的,它给人类带来了进步;魔法又是吝啬的,它逼迫人们不断探索,为之奉献。魔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却又被人当作破坏秩序的利刃。不知是探索者的罪过,还是继承者的愚蠢,魔法似洪水猛兽,却又被人视为珍宝。魔法与人,从来都是这般,有说不尽的故事。
  • 追溯轮回

    追溯轮回

    梦想,年少时的我也有过...是什么?如今..早已不记得......命运让我回到了一个月以前...这是命运的宽容。还是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生活,以后要怎样生活..........辰宇,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突然消...失了!...你...会想我吗?...待我魔魂重铸之日,便是我天魔大军,荡平三界之时!
  • 寻根传说

    寻根传说

    段更,一个自宫之人,穿越到异界,魔法世界的神奇,给了他重做男人的希望!剑圣、法神算什么,看我葵花宝典的厉害。熊首都军算什么,我要最强的黑龙之根。踏遍千山万水,历经种种坎坷,只为寻回失去的东西!
  • 清风悠扬:为你此生无悔

    清风悠扬:为你此生无悔

    有这样的一句话:“尝过爱情味道的人,但愿从来不曾恋爱过。”这是多年后洛歆悠对于爱情的最真感受。当她终于抛下心里的包袱再次重归故土的时候,“小悠,这就是凌海,这里可真没有我们的农庄漂亮。"一个小鬼不满的说着。另一个却是激动的冲着一个走远的背影说着:”小悠美女,这里的男人可真好看,我一定要追到前面那个酷酷的男人当我的男盆友,这次谁也不能阻止我。“可是当洛歆悠与他真正的见面之后,心里想的却是:”亲爱的,咱能再不靠谱点儿吗?“
  • 送给每一个追星的女孩

    送给每一个追星的女孩

    我们都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我们平平凡凡坐着不可能的梦明星遥不可及与明星的邂逅更是遥不可及
  • 同世异身

    同世异身

    同一世,不同身,一缕轻魂,重来一次只为复仇,却陷入爱河。“安蝶絮,我想让你死!可是死了却让我心寒。”“姐姐,你还是你吗?”两方的应付让她倍感压力,来到那座已经烧毁的家,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 EXO我与你的距离

    EXO我与你的距离

    女主角颜诺和EXO成员鹿晗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17岁时鹿晗去了韩国,颜诺非常伤心。在颜诺21岁时在上海与鹿晗相遇,没想到那时鹿晗已经是EXO的成员之一了。颜诺和EXO一起到韩国生活,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精彩、感人的故事。
  • 茅山啊啊啊

    茅山啊啊啊

    听说在我出生百日那天,百鬼围城,只为取我性命;后得茅山高人相救,保我活到十八岁,后让我十八岁拜师,入茅山。我叫阴十三,我是小道士。
  • 明词综

    明词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