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茶产于江西吉安的东固山。该茶的采制要求严格,鲜叶在清明前后开采,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3道工序。揉捻工序又分初揉和复揉,在初揉中理条,在复揉中定型。干燥工序又分初烘、复烘和再烘3个步骤。再烘后,茶叶已足干,此时茶香四溢,出烘笼,置于干燥处摊凉,凉后包装密封贮藏。由于采制方法讲究,茶叶品质十分优异。外形似麻花,独具一格。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满披白毫;香气嫩香清高;汤色碧绿,清澈明亮,滋味甘鲜,叶底嫩绿明亮。形、质俱佳,逗人喜爱。
吉安位于赣西赣南之间,茶园分布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中有深约7米的泉水井,无论晴雨,井水始终保持在离井面1米左右,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其间有着一个美妙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东固山区久旱无雨,山泉断流,草木枯死,男女老少齐往主峰大乌山焚香祈雨,结果感动了观音菩萨。一时狂风四起,乌云滚滚,霹雳一声,在山坡下开出一口泉井来。还有一天,一条绿色彩龙飞舞在井之上,顷刻间山坡上长出几十颗枝叶茂盛的茶树来,后人用此茶树采制的茶叶泡茶,清凉甘爽,回味无穷,故称龙舞茶。
81.瑞州黄檗茶
黄檗眷芽大麦粗,
倾山倒谷采无余……
耿耿清香崖菊淡,
依依秀色岭梅如。
宋·苏辙
瑞州黄檗茶产于江西高安,1985年进京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览会,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
黄檗茶历史悠久,根据《瑞州府志》记载,远在唐代已作贡品。宋人所著《萍州可谈》中就有“江西瑞州黄檗茶,号称绝品”的记载。北宋文学家苏辙贬谪筠州(瑞州)时,写有茶花诗二首,其一《咏前寺茶花》诗曰:
黄檗春芽大麦粗,
倾山倒谷采无余。
只疑残枿阳和尽,
尚有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
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
一亩荒荒试为锄。
作者以黄檗春芽只有大麦粒那么大,来表明采摘的黄檗茶之幼嫩、细小,采摘时倾山倒谷,几乎把幼芽都摘光了。诗人担心茶树经过如此细致几番的采摘,它的养分会耗尽,元气会大伤,没有能力再繁育了。但想不到冬天它还能开放出许多茶花来。这种花清香如崖菊,秀色如岭梅。结下茶籽,又可拿来播种,再长成茶树。从此诗可见,黄檗茶远在宋代,其产、制都已积下了丰富经验。该茶在元、明两代,均被列为贡品,年进贡达15千克。但自清代至民国,瑞州绿茶逐渐衰落。到了本世纪40年代,瑞州绿茶几乎面临绝境,年产总量仅250千克。现瑞州绿茶有了很大发展。近来又恢复和发展黄檗茶生产。该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多毫;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片嫩绿明亮。采用炒生锅、炒熟锅、摊凉、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82.碣滩茶
唯有碣滩茶最好,
知音海外话田中。
《湖南名茶》
碣滩茶产于湖南西部武陵山区沅水河畔的沅陵碣滩山区。
高档碣滩茶的品质,外形条索细紧,圆曲,色泽绿润,匀净多亮;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明净,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整齐、明亮。碣滩茶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1985年被列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碣滩茶冲泡后,开始芽嘴冲向水面,渐渐吸水后浸大张开,竖立游空,接着徐徐下沉杯底,三起三落,宛如戏虾。碣滩茶场对面有座银壶山,附近有条小溪,名叫碧水。相传,唐代有人用碧水冲泡碣滩茶,近杯觉得香气不高,离杯远些则感到浓香扑鼻,难以形容。更让人惊叹的是:相传有位老人平素爱惜碣滩茶如同珍宝,将此茶藏于秘密地方,舍不得饮用;太想念忍不住时拿出来看一看,闻一闻,身体不舒服时,也只饮少量,就会顿感全身舒爽,病痛全消。
碣滩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这里流传着一传说:唐高宗第八个儿子李旦,被其母武后贬到辰州(即今沅陵),流落在胡家坪胡员外家当佣人,与员外之女胡风姣产生了爱情。武后退位,李旦回朝做了皇帝,即后来的唐睿宗。李旦称帝后不久,便差人接胡凤姣进京。官船由辰州东下,途至碣滩,凤姣品尝到碣滩茶,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便带回朝廷,赐文武百官品饮,大家都赞不绝口。此后,碣滩茶被列为贡品,朝廷每年派人督制茶叶。此茶后来流传到日本,因此,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特向周恩来总理问及此茶,自此碣滩茶有了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今日碣滩,十五峰和十八谷已被1000余亩绿油油的茶树装扮起来,茶园生机盎然,茶的加工工艺亦有进一步改进,碣滩茶在国内外又重享盛名。
83.五盖山米茶
悠扬喷鼻宿醒散,
消峭彻骨烦襟开。
唐·刘禹锡
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郴县的五盖山。该山为岭南山脉之一,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五盖山山势雄伟,绿林苍翠,涧流淙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灰砂土,堪为种茶之佳境。人称“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可见这里资源之丰富。
五盖山米茶在明代就被列为贡品,当时米茶系清明时采摘“未开苞”的芽叶制成。此茶叶外形芽头紧秀重实,米粒大小。据说一筒茶有一筒米重,“米茶”之名,由此而来。茶芽茸毛特多,色泽银光隐翠;内质香气清鲜高雅,滋味清甜,毫味重;汤色谷黄嫩绿明净,叶底翠绿匀齐。
米茶冲泡后,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变为线状袅绕上升至二尺余才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几起几落,品饮后觉得“茶味清冽,颊齿留香”。由于米茶特别珍贵,当地人们连祭祀庙里的菩萨之前,也要先饮上好的米茶作为洗涤肠胃,以表对菩萨之敬意,祈祷菩萨保佑自己。五盖山不仅茶叶好,泉水也好。唐代陆羽曾品评了天下各地名泉共有20处,五盖山郴州南7.5千米处的园泉,被陆羽称为“天下第十八泉”。该泉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无异,恒温18℃左右,用以沏茶,香气格外清纯,滋味尤为甘美,古时历代名士过往郴州,都慕名前往,以一饮米茶、园泉水为快。宋代留下的“天下第十八泉”石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成为郴县八景之一。
五盖山米茶制造方法业已失传。1980年以来,经湖南省有关单位组织力量多次试制而成功。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和有关单位鉴定,均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一颗明珠。
84.桂东玲珑茶
形如环钩,
奇曲玲珑。
《湖南名茶》
桂东玲珑茶产于湖南桂东铜罗乡的玲珑村。桂东地处湖南的东南隅,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南端。东北靠万洋山,东南临渚广山,西有八面山。八面山的最高峰达2042米,《桂东县志》云:“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离天三尺三。”可见其山之高。境内山岭绵亘,千姿百态,溪流众多,遍及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历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经常夜雨日晴,终年云雾缭绕。土壤为沙质壤土,结构疏松,深厚肥沃。“高山出好茶”,玲珑茶就生长在这美好的环境中。
桂东玲珑村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玲珑山上有一位山母仙,怜悯远道求生之客,一夜,亲自骑马到村里传授制茶仙法,对各农户都教三遍。一到拂晓,她来不及喂马,就匆匆腾云离去,至今玲珑山顶上还有一处称为马归槽的地方,形如马槽,终年蓄水不竭。玲珑茶以采摘细嫩、制工精巧而蜚声各地,近年来,制茶工艺又经科学改进而更臻完善。
玲珑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状如环钩,色泽绿润,银毫披露;香气持久;汤色清亮,滋味浓醇。饮后甘爽清凉,余味无穷,一经品尝,无不交口赞美。玲珑茶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1985年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
该茶形如环钩,奇曲玲珑,又产于玲珑村,故有“玲珑茶”之雅称。
85.河西园茶
桔园茶园园连园,
荼香桔香香外香。
当地民谣
河西园茶是产于湖南长沙的传统名茶。长沙市郊的湘江之滨、岳麓山麓,与长岛桔子洲相望,海拔45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水相依,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一个宜茶的天然环境。相传唐宋时代,岳麓山寺僧侣从安化带来茶籽,在寺周辟地种茶,每年春末夏初,采制茶叶款待游客。清咸丰年间,当地开始引种桔树,以后茶、桔树面积逐渐扩大,自岳麓山至回龙洲、白沙洲等沿湘江一带约30千米,普遍种植。桔园与茶园相连,桔树与茶蓬相间,故日“园茶”。
湖南人饮茶,常有把茶叶都吃进去的习惯,不惟饮其汁,并将茶叶咀嚼吃下,认为饮其汁后嚼其叶,齿颊留芳,别其风味,所用的茶叶大都就是河西园茶。
河西园茶所用鲜叶原料较一般名茶粗老,大都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整个加工工艺分为杀青、初揉、初烘、渥坯、复揉、再干、再渥坯、三揉和全干9道工序。加工的主要特点是:既渥坯,又用特殊的干燥方法。鲜叶经杀青、初揉和初烘以后,在六七成干的情况下,进行渥坯工序,经过渥坯,叶色由青绿色变为黄绿色,使茶汤橙黄,滋味醇厚。在全干工序中,用少量枯枝明火再加上两三根黄藤,或三四个水湿枫球,小火慢烘。全干后的茶叶完整,提起呈串钩状,俗称“挂面茶”,很少单叶。这种茶叶,既有茶香,又有烟香外带桔香,颇具特色。
86.官庄毛尖
官庄介亭毛尖,
唐代盛行,清乾
隆时期作为贡品。
《沅陵县志》
官庄毛尖产于湖南沅陵官庄的介亭、黄金坪一带。沅陵官庄,是我国古代从东向西,进入大西南的首镇驿站。官庄前面的辰龙关地势险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索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锁钥”之称。远在300余年以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继而又与清兵相抗衡,兵驻辰龙关,与清兵在这里大开战场,殊死搏斗。1914年,爱国名将蔡锷为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曾率领革命军,凭借着雄关和广大人民的支持,英勇奋战,把袁世凯的10多万军队歼灭在辰龙关外。这里群峰插天,谷径幽回,终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合适环境。
官庄一带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产于官庄附近的黄金坪。
官庄毛尖属半烘炒绿。传统的官庄毛尖为“两揉”、“两烘”的烘青,新中国成立后,由烘青改为半烘炒。其品质特点为:茶条肥壮紧细,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完整;香气清爽;汤色翠绿明亮,滋味浓郁,饮后有余甘。
87.隆中茶
探古寻访诸葛,
煮泉品茗隆中。
现代·学茗
隆中茶产于湖北襄城之西约13千米的隆中。这里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水清幽。”隆中,正是以其秀丽的景色和诸葛亮遗迹,享誉中外,成为人们的游览胜地。隆中茶以其特有的芳香,吸引着拜访诸葛孔明遗迹的游客,给隆中胜迹增添了光彩。
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见,松篁交翠,景色十分幽雅。
在“地不广而平坦”的隆中,有一山隆然耸立,称为“隆中山”。拾级缓登,不远处,一座壮丽的古建筑——武侯祠便出现在眼前。武侯祠之右侧,是当年刘备偕同其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求教于诸葛孔明,三次登门拜访,所谓“三顾茅庐,定隆中决策”的“三顾堂”,上书“帝子再三寻”五个大字,十分庄严肃穆。古诗云:
庐中先生独幽雅,
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
一声长啸安天下。
这里还有很多古迹,其中有“洞门风雨水深寒,天巧潜通石眼宽”的老龙洞,“野色堆红叶,溪云锁翠微”的野云庵,还有“山弯溪亦绕,一曲湛寒流”的半月溪,或亭桥相映,或古木参天,如今,这些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现在的古隆中,又新添了郁郁葱葱的茶树,万绿丛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
隆中茶现有炒青型和翠峰型两个品种。高档炒青和翠峰,采摘细嫩,制工精细。每年清明后的4月上旬采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为杀青,杀青完成后,用特制的电扇吹风冷却,以保持叶色明翠。经适度揉捻,转入炒二青,出锅后,仍以吹风冷却。再经锅炒干燥。翠峰型绿茶二青后,则在特制的整形焙灶上,用手工以“揉、搓、扎”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紧直的外形,然后烘干。
炒青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润而绿;香高味厚,回昧甘甜。翠峰则以外形紧直,翠绿显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为其特点。
隆中茶用该地“一泓碧水,清澈见底”的老龙洞泉水冲泡,茶味格外鲜美,茶香扑鼻。这里建有一座幽雅别致的两层游廊式的卧龙茶室,游客在畅游隆中胜迹之余,在此煮泉烹茗,凭栏观望隆中景色,别有情趣。
隆中茶曾获1992年湖北名茶称号。
88.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
采服润肌骨。
唐·李白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该处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翠岗起伏,溪流纵横。据考察,仅树木品种就多达300余种。更有香飘四海的月月桂,花瓣千枚的千瓣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这里山间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侧有一泓清泉喷涌而出,清澈晶莹,喷珠漱玉,名为珍珠泉。用此水泡茶,茶味更具鲜醇。生产仙人掌茶的玉泉寺,是我国佛教的著名寺院,它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素称为“天下四绝”。据载:北宋天禧末年,玉泉寺规模之大为“楼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常住和尚1000余人。此后屡遭兵劫,几经重修。如今这里办起了玉泉寺茶场。1981年开始,恢复了“仙人掌茶”的试制工作,一举成功,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
常闻玉泉山,
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
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
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
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
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文,
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
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
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
长吟播诸天。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品尝了仙人掌茶后,写下的诗篇。据《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的创始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中孚禅师不仅喜爱品茶,而且自己能制得一手好茶。每当春茶竞相进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流成玉泉溪的乳窟洞边,把采来的茶芽叶,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表芬、舌有余甘的名茶。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今南京)恰遇其叔李白,中孚就以此茶为见面礼。李白品饮之后,觉得此茶其状如掌,清香芬芳,与自己品尝过的不少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又听中孚介绍,此茶是他在玉泉寺亲自创制出来的,遂命名为仙人掌茶。李白赞叹之余,诗兴勃发,旋即作了上述诗篇。
从此,仙人掌茶更名扬天下。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的记载。明代黄一正所辑的《事物甘珠》,也把“仙人掌茶”列在全国名茶中。清代李调元撰写的《井蛙杂记》中亦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美称。但千年玉泉寺,几经兴衰,仙人掌茶也一度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