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上的修持,便就进入了先天自然的阶段,中脉七轮上的修持,更是必须无我无为才能避免出偏、出错、乃至于丢命……
所以真正可着力处,便就是后天十二经脉上调养与修持,最多再加上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上的些许轻微引导……
不过,其实严格说起来,即便在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上,也是不该有任何后天刻意的引导与干涉的……
只是把精力与心神集中在,专一全力地把身与心的清静进行到底,后天妄念的干扰与对精气神的耗散,便会越来越少,十二经脉以及其所串联起来的周身窍穴中之精气神,自然渐渐愈加充沛……
直到神气完满、元气充足、精气旺盛,乃至精气、元气、神气所形成的经脉之气,将周身窍穴与经脉路线上的一切区域填充至满溢,就就如所有的公路都被堵死、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富有,自然就没有了或不需要什么流动性……
如此,则后天之十二经脉中的脉气流动消失,为这脉气流动提供辅助动力的后天呼吸消失,先天胎息自然出现,任督二脉为主的奇经八脉之自然炼精化气与炼气化神的先天气机流转启动……
所以,大道虽玄妙无边,修道虽艰难百转,一切的最根本与最上乘之着落点,也就是身心之一往而深的清静,以及十二经脉所联接起来的五脏六腑与365窍穴中之阴阳五行的恰当调养与谐和平衡……
身心的清静与否,这在于生命历练所处的阶段,以及各自的积累与灵光觉醒程度,基本属于悟的层面,惟在自身,乃仙佛亦难着力之事……
只能各随因缘,惜缘用心、用心惜缘,享受生命与人生风景的同时,善自修持了……
而后天状态下,人之一身四大内外,是以十二经脉中精气神能量运转为灵魂与枢机的……
把握这个,勾连与濡养肌肤血肉骨髓等人身一切的经脉之气的运转灵机,便就是真正可助道、养道的最关键着落处了……
出自岐伯、素女等圣人口述的《黄帝内经》有言:
“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听起来如此高大上,其实真正所谓“提契天地,把握阴阳”的着落处,还是在于人身经脉之气运转灵机的洞明与利用……
道无所不在,明道、悟道之人,真正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便是能够效法、遵从、运用、乃至一定程度上提契与巧妙转换所感悟与认知到的天地宇宙运转灵机,而更好地生存、生活、修养、修行,乃至于合道、契道、融道……
《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食饮有节,是为了保养好五脏六腑、维持其良好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起居有常,是为了与天地自然之阴阳五行轮转同步协调、天人相合而得益处免害……
不妄作劳,是为了把持与约束精气神之耗散速度、保证与维持能量消耗与回复的基本平衡、避免透支本原能量而减寿短命……
这是具体的比较重要的三点法道与合道之着落处,而剩下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八个字,便是道尽阴阳五行灵机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天人合一之理的关键了。
“阴阳”者,简单说,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二气;所谓“法于阴阳“者,便是取法这阴阳消长变化之理,合于阴阳、契于阴阳、乃至提调与转换阴阳……
“术数”者,简单说,便是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所制定的天地、人事之气数,其实也便是圣人体察阴阳灵机之后所创制的阴阳之用……
中华先圣所创制的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二十八星宿等等所构成的天地人阴阳五行之轮转循环体系,便是完美的术数、完美的阴阳之用……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演绎无尽……
阴阳再分成少阴、少阳、太阳、太阴四相,复再分即成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八卦分属金、木、水、火、土五行……
乾兑金,坤艮土,震巽木,坎水,离火,八卦对应万物万象,也便构成了阴阳为本、五行为表、八卦为象的事物演化循环体系……
阴阳,从根子上说,是相对、相异的两种属性,以区分混沌衍太极之后衍化而生的两种元气,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
至于五行,古书里说得很清楚,“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也就是说,五行,是阴阳之气存在的五种形态,五行、五行,就是阴阳之气在变化、流行……
水、木、火、土、金,分别为阴阳二气的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阴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取法这阴阳五行之理,其实也便就是古人所谓“法于阴阳”、“天人合一”的实际着眼处了。
上体天时,下观地理,中察物象人情,古之先人总之以元气,究其于阴阳,类之以五行,衍之以八卦,万物万象悉在其中,道不出万物万象,道亦在其中矣……
如此,随顺、契合这阴阳之理,从衣食住行、名利欲情一点点做起,久久自然心虚而静、气住而定,再到德合、神清,然后道生,就都是水到自然渠成的事儿了……
《内经》之《灵枢》篇有言:
“人之合于天道,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这也便是后天状态,中脉七轮只能在后天意识沉睡时显用、先天奇经八脉自然闭合的情况下,人与天地宇宙自然交互、天人合一的真正着落处……
人身之十二经脉,手之三阴经与三阳经,如天时之阴阳转换;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如地气之阴阳升降……
手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根始于胸腔,沿手臂之内侧延伸,终结于掌指……
手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联接手之三阴经所终结处,根始于掌指,沿手臂之外侧延伸,终结于头面……
足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手与之三阳经终结处联接,根始于头面,大致沿胸腹侧面与背部、腿部外侧延伸,终结于足趾……
足之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足之三阳经终结处联接,根始于足趾,大致沿腿之内侧延伸,终结于腹腔……
人体经脉之气,以心脏搏动与肺部呼吸所形成的推拉之力,从胸部出发,沿着手之三阴经运行到掌指,再沿着手之三阳经从掌指运行到头面部,而后沿着足之三阳经从头面部运行到足趾,最后沿着足之三阴经从足趾运行到腹部,沿着经脉别络回归心肺与胸腔……
如此,便是一个十二经脉之脉气运行的正循环……
之后,经脉之气原路返回,从心肺胸腔返回腹部,从腹部沿着足之三阴经返回足趾,从足趾沿着足之三阳经返回头部,沿着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一路回返,直到回归胸腹心肺之间,这便是十二经脉的一个负循环……
这十二经脉之六阴经与六阳经的一正一负循环间,便是人体之阴阳灵机所在,也是天人合一、天时与地利加诸人身的根结所在……
十二经脉之经气,进行一个一正一负的往复循环,这一来一回,经过脉口与人迎两处把脉之处两次,脉搏便跳动两下,进入心脏两次,心脏也搏动两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一般完成一次呼气或吸气……
如此,正常情况下,人一呼气,十二经脉之经气流转,完成一个正负循环,经脉与心脏搏动两下;同理,一吸气,经脉与心脏又搏动两下;在呼吸间隔的停顿里,十二经脉经气流转完成半个循环,经脉与心脏搏动一次……
所以,人正常一个呼吸间,脉口与心脏搏动五次,经脉之气沿着十二筋脉进行两个半的正负循环……
故而,其实包含全部人体阴阳运行灵机的一个经脉之气正负循环,其实不足半个呼吸的时间……
手之三阴与足之三阴六阴经,对应收敛属阴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卫护人身君主心脏之心包;手之三阳与足之三阳六阳经,对应运化属阳的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十二经脉之六阴六阳,上应天道阴阳五行之先天顺行生化,五大行星、日月运行等天道范畴能量场影响下,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与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周而复始之先天阴阳五行相生……
下应地道阴阳五行之后天逆行克化,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等地道范畴能量场影响下,阴历之十一月与每日之子时胆木之经如鼠一阳初动、十二越与丑时肝木之经如牛二阳生发、正月与寅时肺金之经、二月与卯时大肠经、三月与辰时胃经、四月与巳时脾经、五月与午时心经、六月与未时小肠经、七月与申时膀胱经、八月与酉时肾经、九月与戌时心包经、十月与亥时三焦经周而复始之后天阴阳五行相克……
明于天道,顺应天时之阴阳五行变化,应时而生长化收藏自身之气机;体察地道,随顺、护持自身与地利之阴阳五行变化交感同频;通感于地气升降、资取于地道克化,谐和于天时转换、效法于天道生化,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俱得,自然天地渐如与我一体、气足、神完、德生、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