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
顾姓大探源
关于顾姓的渊流向来有两种说法:
一支是以国为姓,据史料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顾(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繁衍之迹
综上所述,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浙江绍兴的顾摇后裔),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60%。
顾姓名人
1."才绝、画绝、痴绝"的顾恺之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62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
顾恺之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将一幅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侍从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此即"画龙点睛"这一典故的由来
2.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忠清,江苏昆山人,清朝初年思想家和学者。因为他的家乡是亭林镇,所以有人也叫他亭林先生。
顾炎武幼时即立下了改造社会的远大志向。清军入关以后,他又怀抱"反清复明"的理想四处奔走,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还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在哲学、音韵学、考据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对清朝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