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
袁姓大探源
据史料记载袁姓为大禹的后裔,其祖是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八世孙涛涂的时候,就把其祖父庄爰的字作为姓。在古汉语中,"爰"字和袁、辕、持、滚、援等字是相通的,所以涛涂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字为姓,因此就有了"一姓六字五族之异"的说法。而在这六字之中,要以袁姓人数为最多,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因此,后人逐渐统一以"袁"为姓,繁衍开来。
头一个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繁衍之迹
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西汉初年,袁姓子弟袁盎,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着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动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54%。
袁姓名人
"性灵派"创始人袁枚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到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年)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南京随园。他写诗主张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其诗自成一家,所涉颇广,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善用白描,语言晓畅,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无比。袁枚急请教做法。主人秘不肯传,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即席折躬,躬毕大笑,说;"我今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诉他这个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诉他如何烹调。袁枚归家后如法炮制。袁枚为豆腐折腰,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