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
谢姓大探源
谢姓是一个飞黄腾达于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姓氏,它的历史悠久而古老,他们是炎帝的嫡系姜姓的后裔,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宣王之时即已得姓。
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位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分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而统统姓了谢。
谢姓人士也成名得很早,在汉代就有许多谢姓名士见诸史册。譬如,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并把这位后来以《汉书》永垂不朽的文豪形容为"社稷之六龟,大汉之栋甍"的深具慧眼的谢夷吾,就是汉代的钜鹿太守。
到了晋室南迁以后,淝水一战,使谢氏的光芒大射,在江左大红大紫,跟王氏同时成为门第最高的世族。
前秦的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兵南下,以万钧之势直逼江左晋室,当时前秦军势之盛,真可以用"投鞭断流"来形容。因此,晋室人心惶惶,几乎是不知如何是好,连坐镇上游的大将桓冲也自认援救无力,大家都笼罩在一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消极气氛中。
而为晋室打开危急局面的,正是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兄弟子侄。当时,谢安是晋室的征讨大都督,坐镇中枢统摄一切,其弟谢石为征讨副都督,从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兼前锋都督,其子谢琰为辅国将军随兄谢玄出征。这样一个子弟兵的阵容,后来竟在淝水大败苻坚的号称百万大兵,使晋室转危为安,得以偏安于江左,可以说是不世的奇功,也难怪这个家族要飞黄腾达,权倾当朝使人为之瞩目了
繁衍之迹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谢国被楚国吞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支南迁潇水流域,一支入重庆涪陵。两晋南北朝时期,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45%。
谢姓名人
1.名相谢安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青年时,就为东晋大臣王导所器重;初隐居会稽(今绍兴),不愿为官,曾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朝廷和地方官府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直到40多岁,才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历任侍中、尚书仆射、中护军、骠骑将军等职,直至司徒。后来掌操兵权的桓温,以祭奠简文帝司马昱为由,陈重兵于建康城外的新亭,企图趁机夺取帝位。由于谢安的机智镇定,使桓温的野心未能实现。桓温死后,谢安任丞相领扬州刺史。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谢安为征讨大将军,主持军政大事,坐镇东山别墅。谢石、谢玄率领8万北府兵,打败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苻坚部队,这就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这一战保住了东晋政权。
2.山水诗开山之祖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代诗人。他幼时被寄养在外人家里,族人名之为"客儿",世称"谢客"。谢灵运的祖父是东晋名将、康乐公谢玄,母刘氏是书法家王献之的外甥女。谢灵运18岁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其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细致,见解独到,开山水诗之先河。谢灵运曾自夸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见他自负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