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姓而来
文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文姓大探源
文姓有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在西伯侯位五十年,他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灭商,建立周朝,追谥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姬昌的支系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为氏,是为文氏。
文另一支出自卫国重臣孙文子。周文王第八子原封于康国,称康叔。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了"三监"、武庚之乱后,将康叔改封于卫,称卫康叔,建立卫国。春秋时期,卫献公有将军孙文子,是卫国重臣,孙文子的后人以其王父(即祖父)字为氏,是为文氏。
文姓还有一支出自姜姓。周初,封炎帝后裔姜文叔于许地(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称许文叔,战国初被楚所灭。其王族后人四散,有以国为氏姓许的,也有以开国君主之字为氏姓文的。
文姓还有一支出自妫姓。妫姓为舜族之姓,周武王寻找到舜族的后裔妫满,封于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内乱逃至齐国,改为田氏,八世后取代姜姓成为田姓齐国。齐威王的孙子孟尝君田文,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本是妫姓陈氏后人。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孟尝君逃至魏国,任魏相,死后谥号曰文子,其后人有以谥号为氏的,就是文氏。
另外,还有敬姓避讳改姓文的。五代时,姓敬的为避赵王石敬塘的讳,去苟改姓文。宋代名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就是姓敬的。
繁衍之迹
文姓发源于陕西、河南、山西省境,其中陕西(周文王一支)文姓为发展主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姓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如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越国大夫文种,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带人。西汉时,有安徽文姓迁入四川。汉至三国时期,河南、山东、山西为文姓繁衍望地,山西文姓以"雁门"为其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南迁队伍之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唐宋时期,史料记载文姓活动地点主要在山西、河南、四川、江西、江苏等地,尤以江西、四川发展最旺,同时,这两地后来成为南方文姓的繁衍中心。明朝时,山西文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周边各省及安徽等地。抗元英雄文天祥(南宋江西人)后人在河南、四川一带繁衍旺盛,北宋画家文同之后人在四川境内亦呈兴旺发展之势。其间,见诸史册之文姓名人辈出,堪称为文姓发展史上之最。清代以后,文姓更是广播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今日文姓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多此姓,以上五省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79%。其中广东一省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26%。
文姓名人
1.春秋末期著名谋略家文种
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曾出任楚南阳太宰,越王允常闻其贤,聘为客卿。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统率全国精兵,与越王勾践决战于夫椒。结果越军大败,面对绝境,文种向勾践献计,并说动吴王,以求议和。
越王入质吴国。文种一面挑起守国重任,使四境百姓耕战足备;一面奔走于吴越之间,终于使越王提前解脱,重返故国。为报仇雪耻,兴越灭吴,文种献上了富国强兵、兵精库足、训练将士、严阵以待、趁隙进攻等九术。越王仅用了三术,吴国就灭亡了。
灭吴后,与文种同为功臣的谋士范蠡隐退,他写信给文种说:"飞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诬陷文种谋反。越王赐文种属镂之剑说:"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文种遂自杀,死后葬于越都西山之上,改名西山为"种山",即现在绍兴城内卧龙山。其墓在卧龙山望海亭之下。
2.民族英雄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过零丁洋》的作者就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他毅然临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他被敌人活捉。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后只好杀之以泄愤。
3.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
文征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中四杰"。在当时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
自此,文征明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他享年90岁,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全才,晚年声望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