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否主动,是许多企业考察员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具有不断探索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企业家精神。在追求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心尽力地追求富有创新性、想像性的新项目。这类人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这类员工还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崭新的思维和方法,以解决企业存在的难题。
另外,主动执行力基于工作人员良好的自身从业素质,基于公司或领导对员工的培训,基于公司或领导对员工的激励。当一份工作对他有着符合他能力的挑战性、有着他认可的待遇、有着他对工作成绩的成就感、有着他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时,其主动性和执行力是不言而喻的。
做人绝招:
工作是否主动,是许多企业考察员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具有不断探索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企业家精神。
四、谦让可使你在静默中高高站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今天,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宣扬的那种“谦让”的传统道德,那种“牺牲”精神,遇到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中竞争、交换等价值观念的挑战,所以,在现代的教育中,引导人们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养成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别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十分重要的。
谦让的品格,不是装腔作势,也不是虚与委蛇;不是刻意表现,也不是费尽心机。它是骨子里的东西,靠良好的修养来支撑,靠长期的磨炼来完善。其实,生存之路最被人瞧不起的就是没有礼貌、不懂得谦让。蛮横霸道可以威逼一时,却不能强盛一世。人的爱心怎能只圈定在与自己有直接利益的人和事上,人的道德又怎能只局限于各自的小圈子里。如果人的心灵变得丑陋不堪,人与动物又有何异。
发生矛盾时,谦让就像一副镇痛良药,使人恢复平静,头脑清醒。相处紧张时,谦让又像载着温度和气息的溪水,涓涓流淌在人情世故的小菜园,细心浇灌每一株果蔬,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无论遇到何种境遇,心中都有一泓谦让的清泉,以情为重,失理认错,得理让人。因为谦让,使得心灵美丽,因为心灵美丽,使得人生美丽,因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筑温暖和谐的社会。
在古代,谦让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为什么说谦让是一种智慧呢?古人都懂得“谦得益,满招损”。知道“谦”能得益,这就是智慧。虽然“谦”能“得益”,可是谦让,却并不容易做到。谦让的场合,不外乎事与利两种。遇事谦让,说话谦逊,这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科学分析上的,要认识这一点,就得有智慧。
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除了自己以外的无数的人,他们加起来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无穷的。所以谦让是必须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有了巨大成绩的人,有了巨大功勋的人,最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行。不少名人、大人物,就是因为忘记了谦让而跌了跤。
孔融让梨,威廉不拿10分的硬币而拿5分的硬币都属于在利益方面的谦让,他们失去的只是大点的梨,只是5分硬币,而得到的却是美誉,不自私,有教养。孔融成了中国人的榜样,威廉成了美国第九届总统。这些事实都说明谦让孕育着巨大的成功和利益。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是看不到的。
有些人,言不让人,利不让人,结果往往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成事除了靠自己,还必须靠众人。靠众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众,要得人心。而谦让,遇事的谦让,“虚心以纳下”,遇利的谦让,“散财而得众”,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问?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里的“让”就是指谦让。可见谦让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谦让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也丰富了生活的色彩。明朝时,河南洛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做事,一天,接到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发生争执,让他出面干涉。董寄诗一首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觉得有道理,照办。邻居受教育,也主动退让。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两墙之间成了一条通道,被称为“仁义胡同”。
谦让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人的修养,道德,气质和风度,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程度。古人言:“富润屋,德润身。”富贵钱财只能装扮人的外表,道德品质才能修人的内在。
大多数不懂得谦让的人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谦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我谦让别人,别人能谦让我吗?”其实,谦让的智慧正蕴藏在其中。因为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谦让过的人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怜?同时,谦让还可以让你在默默静闻之中竖立起人生的高尚品质,甚至让你得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以德才扬名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的谦让,让来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也让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赞歌。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没有接受刘备临本崩之重托,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忠心耿耿辅佐刘禅。他的谦让,让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蔺相如凭口舌之功而位居廉颇之上,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责难,他选择了谦让。他这一让,让出了“负荆请罪”、“将相合欢”的美名,更让出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崇高境界和宽阔的胸怀。“孔融让梨”妇孺皆知,孔融的让,让出了一本千百年来公民道德教育的活教材。雷锋的让座,让出了一种精神,让出了一种高尚的风格,让出了一股助人为乐、诚信明礼的社会风气,让出了一个个和煦的三月春风。
相反,如果不讲道德,而不择手段的竞争,留下的只有骂名。为笼络人才,曹操不是抢来了徐庶吗?可面对无德之辈的曹操,徐庶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为其效半点力。可见,谦让更显英雄本色。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深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现在已经到了竞争的时代,竞争所依靠的恰恰是智慧,是人才,是群体。要使人才发挥优势,必须得其心,这就必须尊重人才。一个趾高气扬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向他靠拢的。正如《战国策》中郭隗所言“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只有谦让才能得人才、团结群体、调动一切人的智慧。得到高智商人的支持,得到群体的支持,才能想在别人之前,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做人绝招:
有些人,言不让人,利不让人,结果往往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成事除了靠自己,还必须靠众人。靠众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众,要得人心。而谦让,遇事的谦让,“虚心以纳下”,遇利的谦让,“散财而得众”,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五、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待人处事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就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一位老大爷骑车,被从路旁小胡同中冲出来的一个骑车女孩撞倒了。那个女孩对着倒在马路上的老人大声埋怨:“你骑车也不瞅着点儿!”路旁行人看不惯,纷纷指责那女孩:“别说是怨你把老大爷撞倒了,就是你没责任,你不也该先扶起老大爷看撞着哪儿了没有?”说得那女孩不得不过去扶起老大爷,小声说:“对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动活动,说:“疼点没事儿,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没撞着哪儿就快走吧!”女孩惭愧地走开了。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分歧,你是宽容他,还是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人要能站到高处,往开处想,便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另外,原谅人不等于窝囊。只要是这亏吃在明处,那就是有意为之的高尚,也就没气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