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不信。从我对这个社会有认知,就感觉还是俗语“好人没好命,坏人活不够。”说的对。我的年龄在长,对这句俗语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小时,有人走后门,托关系,行贿、受贿被视为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干这些事,都要偷偷摸摸,窃窃私语的去做。受贿的,即使富的流油,也穿着一般,见人就哭穷,扮一副可怜像。当下则不然了,谁能将礼送出去,这是很光彩的事,足以在外人面前显摆一翻;收礼的也堂而皇之的用那些不义之才买楼,置车,享受贵族生活。
我高中的班主任现在是县一中的校长,由于晋职的事,得罪了一老师。那老师写了一篇“九问“,具说是问天问地问校长,为何同为老师,都挣着区区几千元钱,别人的孩子去不了国外,唯独你的孩子有钱去美国自费留学。那篇文章我没见到,据说县里压下了。听说那位老师晋职成功,也在校领导会上认识了错误。我那班主任仍是校长,仍是世人眼中不可高盼的人物。
我在药厂上班时,那厂长特能贪。他是厂子的第二任厂长,他接手时,不说固定资产,单单厂子在银行的存款就有几百万。那时药厂就四、五十号人,是全县最富的厂长,听财会室的老职工说:“现在这厂长不乱的话,光前任留下的存款,咱厂子的人都不干活,照样发工资维持十几年!”第二任干了十几年,药厂外债近两千万,工人的工资都是等销售员现卖药现发,看销售员的脸吃饭。全厂职工的养老保险都没交。这厂长却混的光鲜水亮,去BJ看春节晚会,在厂里玩小情人,最后找关系高升去了市里挂职养老去了。临走时,厂子一次性把他与他老婆的养老保险全补齐了。他几个孩子有在县医院的,有在人事局的,凭他的关系都安排的特好。
这二位直到当下也混的很好,很滋润。我知他们不是好人,所以我不信“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从小就听长辈、老师的教诲:要做好人。可好人有好报吗?未必。可我又不能不去教育我的儿孑做个善人,我的良知告诉我:即使你不信,但你也要这么教。所以我特纠结!
我曾瞑思苦想过,也曾与人探讨过,却不能找到令我满意的说词。直到前些日子,当我第三遍看《伯夷列传》时,我明白了。
我苦闷的事,几千年前的太史公也在寻思:“或曰:“天道无常,常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孑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罪,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我实在感到非常困惑,倘若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那么这天道就竟是对呀,还是错呀?)
太史公的感慨,不就是我困惑的事吗?他是如何解答的呢?他说: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未谋’,亦各从其志。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比哉?
‘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
贾孑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做而万物睹。’“
说白了就是:做你喜欢的事,做你喜欢的人,不要让别人的行事扰乱了你的内心。
再直白点:你的正直导致你的贫穷与落魄,正是你骄于那些蝇营狗苟之辈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