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小无名回道熔炼室,准备开始开发新型的合金材料。
新型的合金研发,需要使用全新的电熔炉。小无名打算重新改造电熔炉,把瑟尔效能机的无重力场装配上去,再加上引力场-瑟尔效能机的配合,让整个熔炼过程都在无重力场里进行,并配以太赫茲扫描仪加以观察控制,就可以达到全程操控的地步,从而炼制出自己想要的形态的合金。
有了了大概的方案后,小无名就马上和灵儿一起开始设计新型电熔炉,由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添加的部件也是现成的,所以很快就设计出了新的电熔炉DRR-2型(旧版就是DRR-1,小无名和灵儿都觉得名字型号简单就好,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新型电熔炉DRR-2型,体积大小基本不变,不过增加了一些外部挂件。添加了瑟尔效能机的无重力场和引力场,外加控制观察模块的太赫茲扫描系统。初炼的单体金属材料进入炉内就始终处于反重力场的范围内,由于是悬浮在电熔炉中心点,所以电离加热非常均匀,然后再利用太赫茲扫描系统观察熔炼材料的内外部状态,了解熔炼的程度和内部情况,并用智能系统分析计算,再使用引力场分离杂质加以提纯。然后加入各种金属,进行融合熔炼,期间再使用引力场进行搅拌和控制(处于无重力状态只要一点点的引力就可以改变形态),不断的把各种金属紧密的熔炼在一起,得到最终的合金材料。
新型电熔炉DRR-2型设计出来后,小无名就开始进行建造了,虽然新型的电熔炉难度不少很高,但也是高精尖科技,所以小无名很是用了半天的时间才制造出来。
新型电熔炉制造出来后,小无名就很快开始新型合金的研究开发了。按照小无名的思路,小无名打算就用铁、铝、钛三种金属慢慢的实验,用新型电熔炉熔炼金属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观察金属材料熔炼时内部粒子的结构状态,找到目前与小无名用能力制造出来的碳60结构相近的粒子结构状态金属。
不是小无名不想用比较成熟的含钼等难熔金属的钛基合金、镍基合金、钴基合金和铁基合金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蚀的超级合金,而是小无名没有。在小无名发现的矿区资源点里,这些金属的含量太少了,根本就不够小无名使用,毕竟有成熟的技术谁不喜欢用,只要再用能力改进一下配方就是妥妥的超高级合金材料,但是巧妇纳为无米之炊啊!所以小无名只好苦逼的使用能力在目前拥有最多资源的铁、铝、钛三种金属单质里寻找超级单质材料了。
这样用笨方法实验,非常的耗费时间,但是还好有灵儿在旁协助,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总结经验给出改进优化建议,所以整个研发过程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灵儿为了有大量的合格的超级材料,也非常的配合小无名,因此研发进度稳步进行。
就这样,不停的实验、不停研究、不停的观察,小无名终于在第五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铁单质金属;纯铁质地软,但是小无名发现,在无重力状态下,被加热都液态的铁全够形成球状,然后接着不断的电离加热4000度(幸好电熔炉的外壳是小无名出品的耐高温达5000度的陶瓷,且处于悬浮状态不直接接触,可以达到6000度的工作状态。)左右,再保持10分钟,内部微观状态下的粒子构成就不断的被重组,也慢慢的形成比立体蜂巢更复杂的球体状态,和碳60结构非常相似,但是只有30个粒子组成一个球体。发现这个情况后,小无名马上用引力场把这个结构固定住,然后降温冷却,最后得到了碳30结构的铁原料。
原来的纯铁质地很软,但是小无名的得到的碳30结构的铁材非常的坚硬,经过灵儿的测试,碳30结构的铁材具有非常高强度、硬度和耐蚀性能,而且重量也轻了不少,比之小无名出品的碳60结构黑科技材料也差不是很多,起码有三分之二的性能了,关键是可以大批量自动化生产了(这些比之外界的量产金属材料,简直是超越一个时代差,不是我军不努力,实在是某某有黑科技啊)。
有了铁单质金属研发成功的经验,小无名以此为基础,在三天内,连续研发出了铝和钛单质的超级金属材料。过程差不多,但是温度就很不一样,铝是3100度,而钛是4800度,差点达到电熔炉炉壁的极限,但好歹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