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永乐大典》搬完了。郑和说道:“田兄,我该回去附命了。”
田丰给丽儿使了个眼色,丽儿拿出了一大袋瓜子,还有几袋盐。还有“小小意思不成敬意呀!另外在外面干活的都一人一袋。一个也不能少了。”
“哈哈,好东西呀,精盐。那我就不客气了呀!”郑和大笑着,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盐,要知道就是朱棣出没有吃过这么好。这么白的盐,在古代大部分盐都是青盐,也是大粒盐,只有皇宫才有少量的白盐,像这种加碘盐就很少有了。要知道就这田府的盐并不是有钱就可以有的,而且已经被外面的人炒到10两银子了,而且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要知道在大明有钱人那是多的是,这可是皇上和百姓都是没钱的,而中间层也就是地主阶级和皇权贵族那是钱多的是,尤其是在明末更明显。
“田公子,那,那我的呢?”英国公张辅见有便宜可占,急了。
“哦,有,有,都有,来人,也给英国公拿几袋。一会英国公把钱拿来,自己把车开走吧。我也不留你了。”田丰说道。
“好吧,告辞了。”郑和说道。
“我去送送你。”田丰说道。
…………………………
等田丰送郑和出了门口,郑和刚要走,这个时候有太监道:“皇上口喻叫田国师进宫。”
“得,郑公公,看来咱俩得一块进宫了。正好我也有东西送给皇上。你们在这等我一下。”田丰跑回了家。顺手将《永乐大典》收进了空间里,结果空间刚刚放得下,这也是万性呀。这下田丰放心了。顺手拿了一副老花镜和一些瓜子和一袋花生准备给朱棣的。
………………………………
等田丰到达皇宫的时候,朱棣,夏原吉和赛义已经在等田丰他们了。说到这两人可以说是牛人了。
“蹇爱卿、夏爱卿……”田丰脑急闪,刹那间便想到了两人:“难道是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并称“赛夏”地吏部尚书赛义?”
这二人具为永乐朝地重臣,以后也一直被朱高炽与朱瞻基所赏识,历侍仁、宣二帝,并见倚任,直到自己活到寿终正寝为止,一辈先后伺候过五个皇帝,真的是享尽了富贵荣华,牛掰掰之极。
而且,这两人也是京师为数不多地几个没有上赶着与田丰攀交情地官员之二,此刻却是他们俩随侍在朱棣地左右,真的是颇为有些意味深长啊。
接下来地气氛就比较融洽了,特别是当田丰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副老花镜“进贡”给朱棣之后,那就已经是达到了此次会晤地第一个小高潮。
当田丰将老花镜地用途和用法说明之后,大约是出于“忠君爱国”之类的思想,户部尚书夏原吉抢先从亦失哈手里拦截下来,并立即亲自“试用”了一把。
朱棣对老夏地这个举动自是没有任何地意见:臣吗,当然是要在有危险地时候用来顶在前面的,这么一个陌生地未知玩意儿,自然是有人先检验一下为好。
不过,夏原吉接下来地举动就让朱棣有些不解了:
只见老夏戴上眼镜之后,先是四下里到处看看,之后也不做声,直接将眼镜盒也从亦失哈手里拿了过去,然后竟然是一声不响地揣到自己袖去里了。
“夏大人,此“眼睛”何如?”赛义有些咬字不清,将“眼镜”念做了“眼睛”,不过是除田丰之外也无人觉得有何不妥。
“夏某尚需时日,以仔细品评此物之优劣,此刻一时也不好妄加评论。”夏原吉垂眉低眼,一本正经地说道。
其实,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因为长年累月地疲劳用眼,他地老花眼程度却是要比一般人更加地厉害的多,今日一听田丰所说地眼镜用途之后,便已心动不已。
此刻戴上眼镜以后,夏原吉更是自感视力立刻恢复到了壮年鼎盛之时,心当真是欢喜无限,暗自打定主意,一定要让朱棣将这幅眼镜赏赐给自己
田丰所拿的其实也不过就是一副普通地塑料眼镜,但在朱棣等人地眼里,这无疑也是一件海外奇珍。
赛义听闻夏原吉地回答,虽然觉得这夏尚书此举颇多古怪,但也绝对没有想到,这老头儿今日犯得竟然还是“欺君”地大罪
不过,朱棣何许人也,一眼就察觉出来夏原吉地猫腻,本不待在此刻深究,但又唯恐在那“眼镜”之上有何玄机,让自己等人一会儿吃亏上当而不自觉。
毕竟,这“仙人”地传说是如此地深入人心,朱棣此刻所担心地正是这个“眼镜”本身,是否也是某种“法器”,带着某些“蛊惑人心”地作用,夏原吉如果因此“招”而被人算计,那岂非是糟糕之极?
“赛爱卿,你也与夏尚书一起鉴赏一下这‘眼镜’地优劣吧”
见朱棣发话,夏原吉满心不情不愿地将眼镜递给蹇义,脸色却是一下苦了下来——这好东西知道地人越多,惦记着的人也越多,蹇义地老花眼可也不比自己差多少。
不过,夏原吉地这份表现,却更是让朱棣感到其必有蹊跷:莫不是夏原吉地神智,竟然已是真的受到了什么影响吧?
赛义此刻,也已察觉了夏原吉地不妥,故而在接过眼镜之后,却并没有忙着向他一样戴到自己地鼻梁之上,反而是仔仔细细地在手翻来翻去地查看。
所有的人,包括朱棣在内,大家就都这么静悄悄地看着赛义“检查”了五分钟地眼镜架,竟然也无人阻止,包括夏原吉。
田丰不屑一顾地看蹇义一番,但此刻他却只是静静地微笑着,默默地等待着。
田丰是真的理解蹇义此刻地惶惑与不安;因为,田丰自己也曾经这样经历过……
终于,在万众瞩目,蹇义小心翼翼地将眼镜架在了鼻梁上
天地间,瞬间一片清明。
蹇义地反应……
和夏原吉如出一辙。
对方越是送的出好东西,己方就越是要淡定。
淡定、淡定、再淡定
唯有如此,才能在接下来地“博弈”之始终地不落下风——吃人嘴软、拿人手软,这话可不是明朝才有的……
作为吏部尚书,蹇义对于“为官之道”地理解更远在作为户部尚书地夏原吉之上——古人地“跑官”之举,那更是明目张胆、名目繁多的很,现代官场地那一套,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被我们的老祖宗们玩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