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900000063

第63章 秋风五丈原(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倾颓也。”诸葛亮熟读史书,对西汉的历史并不陌生,对东汉末期的历史更是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东汉桓帝远贤臣近小人的事,诸葛亮在童年时代就经常听父亲、叔叔等人说过。有一件事尤其使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他听叔叔说,桓帝永兴年问(153~154),有一个叫朱穆的人,是一个刚正忠直之人,他痛恨宦官专权,蛊惑皇帝。后来,朱穆被任为冀州刺史。有一个叫赵忠的宦官,他的父亲死了,送回老家安葬。赵忠的老家在安平县(治今河北安平),正在冀州监察范围内。赵忠葬父,给他穿金缕玉衣,佩带玛璠美玉,殉之以人偶。这种规格在当时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赵忠所作所为,是犯了僭越之法。朱穆听说此事,立即进行核查。官吏畏其严明,便掘墓剖棺,把赵忠父亲的尸体取出,果然如此,于是,朱穆便把赵忠的家属逮捕治罪。不料,桓帝听说这件事后,赫然震怒,他下令把朱穆逮捕,送进监狱,罚做苦工。幼小的诸葛亮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他问叔叔:“朱穆惩办危害朝廷之人,明明是为了国家着想啊,为什么反而被朝廷治罪呢?”叔叔苦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慢慢明白了。”诸葛亮成人后,不但明白了这是为什么,而且还明白了亲小人远贤臣所带来的危害。亲贤臣远小人则兴,反之则亡,这就是历史的经验。刘备在世时,君臣二人曾多次对这个经验进行讨论、总结。现在,诸葛亮又把这条经验讲给刘禅,这仅仅是为了讲述历史警示后人吗?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诸葛亮讲这番话,还包含着对蜀汉政治前途的担心。他在读《汉书》时,班固对齐桓公的评价使他受到很大震动:班固说齐桓公是个“中人”。中人者,中等人才也。春秋时的霸主,六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怎么仅仅是个“中人”。原来,齐桓公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业绩辉煌的时期,是贤相管仲等辅佐他的时候。管仲去世后,情况就变了。

据史载,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曾去看望他,问他说:“你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远离易牙、竖刀这两个人。”齐桓公说:“易牙对我多忠啊!他为了让我尝到美味食品,把他的孩子都煮了让我吃。难道他还有什么可疑的吗?”管仲说:“不然。爱子是人的正常感情。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怎么谈得上爱您呢!”齐桓公又说:“竖刀为了侍候寡人,自己把自己阉割为宫人,这该是忠于我的表现吧!”管仲回答说:“爱惜身体才是人之常情,自己身体都不爱护,又怎能爱您呢!”

齐桓公说不服管仲,只得下令把易牙、竖刀二人逐出宫去。但齐桓公心里很不痛快,为之食不甘、心不怡整整三年时间。他总觉得管仲管得太过分了。后来,齐桓公终于又把易牙、竖刀二人召回。不料第二年,易牙、竖刀二人便乘齐桓公病重之机相与作乱,堵塞宫门,建筑高墙,禁人出入。有一个妇人冒险翻墙进入宫中,看望齐桓公。齐桓公对她说:“我都快饿死了,给我点吃的吧。”妇人说:“我一点吃的都弄不到。”齐桓公又说:“那给我点水喝。”妇人说:“水也没有。”齐桓公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妇人说:“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许人出人通信,所以什么也不能弄到。”齐桓公听了,慨然长叹,说:“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于是,便蒙衣袂而死于寿宫。

“管仲相之则霸,竖貂(刀)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这就是班固说齐桓公为“中人”的理由。

诸葛亮想,连齐桓公那样的英霸之主都是中人,刘禅就绝对是个中人了。以前,自己在刘禅身边,可以时时对他督导,如今自己要远去汉中前线,一走就可能是三年五载。会不会有小人去蛊惑他呢?一想到这,他就感到忧心忡忡。

对于后主刘禅来说,诸葛亮具有双重身份。他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是名副其实的辅政大臣。刘备又让刘禅兄弟“父事”诸葛亮,诸葛亮又具备了长辈身份。无论是作为辅政大臣还是作为长辈,诸葛亮觉得自己都有责任关心刘禅的成长。诸葛亮自幼丧父,他对失去父爱的不幸有过切身的感受。然而叔父无私的慈爱弥补了他心灵深处的苦痛,同时又培育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如果说,叔叔当初对自己严父般的抚爱是受父亲之托在尽当叔叔的责任,那么,自己现在受先主之托,也应当尽自己当长辈的责任。诸葛亮有自己的儿子,诸葛亮已经身为人父了。他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将父爱也给予刘禅。这种父爱也洋溢在《前出师表》中:在“诚宜开张圣听”这段话中,诸葛亮虽然也称刘禅为陛下,但其表达意思的语句,都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不该怎样怎样,就像严父在训导自己的孩子。

为了使刘禅在自己远出北伐期间不犯错误,不误国事,诸葛亮对国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他不但留下张裔、蒋琬管理丞相府中的事务,而且留下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管理宫中之事,让向宠留下来管理军营之事。这些人都是诸葛亮苦心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或志虑忠纯、良厚笃实,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诸葛亮一再叮嘱刘禅,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先咨询郭攸之、费祎、董允,然后再实行,营中的事要问过向宠再作决定。对国事管得这样细微具体,可见在他一片忠心的深处,还隐藏着一片苦心。

对蜀汉政权的忠心是《前出师表》中所反映的诸葛亮的最本质的心态。对蜀汉政治前途的担心,对蜀汉后主的关心,对蜀汉人事安排的苦心,无不体现着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心。中国古代士人有为知己者死的准则,而刘备就是诸葛亮的知己。诸葛亮“许先帝以驱驰”,是被刘备的真诚、信任和志同道合所感动。三顾布衣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是刘备的真诚;夷陵败军之际,蜀汉危难之间,将振兴之业托与诸葛亮,是对他的信任;刘备临终,希望诸葛亮能继续兴复汉室的大业,是二人的志同道合。诸葛亮的忠诚,是对君臣鱼水之谊的忠诚,对自己职责的忠诚,对自己所追求事业的忠诚。

诸葛亮的雄心,就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远大的目标,激励着诸葛亮挥军北上夺取关陇,建立关陇根据地,与孙吴合击中原的斗志。诸葛亮对建立关陇根据地是有十足的信心的。他认为,尽管曹魏的力量很强大,夺取关陇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如果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人谋的作用,是会实现占据关陇的目标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他北伐必胜的信心。

出师北伐前,尽管诸葛亮的心态是复杂的,但他对北伐必定达到预期目的是信心十足的。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临行前,后主刘禅下达伐魏诏书,主要有如下内容。

第一,昭示征讨对象罪行于天下。诏书说:“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

第二,指出了伐魏时机的成熟。诏书回顾了刘备创建霸业以来君臣戮力同心的情景,叙述了北伐的三个有利时机。首先是蜀汉首脑“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其次是曹丕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最后是“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

第三,列举了北伐取胜的有利因素:“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犄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即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

第四,宣布了对敌政策:“今旖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若其迷沉不返,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这是一篇讨魏檄文。这篇檄文虽是以刘禅诏书形式发的,但真正的作者却是诸葛亮。

檄文只是一种宣传攻势,用以灭敌威风,所以视敌人若草芥;用以长己志气,所以文字激扬,气吞山河。

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上,在汉水北面的阳平(关隘名,在今陕西勉县西郊)、石马(城名,在今陕西勉县东)扎下大营,屯兵于汉中。

汉中,位于益州北部边陲,西通陇右,南控巴蜀,北屏秦岭,东抵荆襄,进可借山径达秦陇争关中,退可凭山险安于“独守之国”。故顾祖禹说:“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巴蜀之重在汉中”。

这里有发达的农业生产。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早在刘邦做汉中王时,就令萧何开堰建塘,兴修水利设施。刘邦与项羽争战时,汉中成了刘邦供给军粮的后方基地。至今,汉中还存有当年萧何修建的“山河堰”、“流殊堰”、“王道池”、“小道池”、“顺池”、“草池”、“月池”、“南江池”等水利设施。

这里地处北伐曹魏的前线。有几条道路可达关中陇右:进入秦岭,沿子午谷道向北行六百六十华里,便可到达长安以南。进入秦岭,沿褒斜谷道向北行四百七十华里,便可到达陕西扶风以南。西出阳平关北上,经故道、散关,便可进入陇东。西出阳平关西北行,经略阳、成县,便可到达祁山。

从哪方面看,汉中都是屯兵北伐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到曹魏,立刻在曹魏朝中引起强烈的反映。很多人主张派大军征讨蜀汉,魏明帝也想下诏出兵。唯独孙资不同意,他对魏明帝说:

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疲弊。

孙资这番话语,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不要理会诸葛亮屯兵汉中,只需分据险要,休养将士,等待敌人自疲。显然,孙资这番话是劝明帝继续坚持“先求文治,后建武功”的方针。由此看来,曹魏并未发觉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战略意图。

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积极准备北伐之际,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另一条战线——新城孟达方面却出了问题。

自从孟达决定重回蜀汉怀抱后,就一直做着起事的准备工作。诸葛亮原来的布置是:让孟达举事与自己出兵同时进行,借孟达的力量配合自己北伐。诸葛亮知道,越是举事的日期临近,越需要小心谨慎。他写信嘱咐孟达,要小心从事,尤其要警惕屯驻宛城负责南部事务的司马懿。不料孟达却满不在乎,他给诸葛亮回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我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知道我举事,首先要请示魏帝,等他得到批示再发兵到我这里,起码要用一个月。一个月内,我城已固。况且,我所在深险,司马懿不可能亲自前来。若是别的将领来,我一点也不害怕。”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这年年底,孟达谋反之事败露。司马懿星夜兼程,仅用了八天便赶到新城,又用了十六天将新城攻克,诛杀了孟达。

对于孟达之败,诸葛亮没有采取积极挽救措施。史书上说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孟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细想起来,诸葛亮不救孟达的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当然需要东线的配合,但东线配合的重点是孙吴而不是新城孟达。因为此时,蜀汉早已放弃了从荆州出兵的打算,在经过修改后的战略计划中,新城一线的战略地位一下子变得无足轻重了。只要孙吴在东线加以配合,新城孟达的意义只不过是对魏军的钳制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事实上,自从诸葛亮准备北伐以来,孙吴在东线就采取了配合的态度。曹魏黄初七年(226)八月,孙权率兵攻打曹魏江夏郡(治今湖北云梦西南),守江夏郡的是曹魏大将文聘。当时大雨滂沱,城栅崩坏,百姓散在田野,来不及修补。在这种情况下,文聘决定用潜默之计疑惑孙权。他下令城中人全部藏匿起来,使孙权看不到城中有人,自己则卧舍中不起。孙权果然疑惑,对其部下说:“北方人都说文聘是忠臣,所以把江夏郡交给他镇守。如今我来而他不动,这不是他有密谋,就是有外兵相救。”便止兵不前。恰在此时,曹魏派出慰劳边境的治书侍御史荀禹来到江夏,他调发了所经县的兵力和随从自己的步骑乘山举火,孙权见了,害怕中计,急忙退走。与此同时,孙权还派诸葛谨、张霸等人进攻襄阳、寻阳等地,魏明帝急派司马懿、曹真等分别率兵抵御。孙吴对曹魏发动的这些进攻,正是诸葛亮屯兵汉中的前一年。这些进攻虽未取得胜利,却表明了孙吴与诸葛亮东西配合的态度。诸葛亮认为,有了孙吴的配合,自己就要集中全力北进关陇,不能再分出兵力去东援新城。这也是诸葛亮不救孟达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不救孟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自从建安二十三年(218)蜀汉与曹魏在汉中发生激战以后,十多年来,蜀汉一直没有和曹魏发生过军事冲突,特别是刘备去世后,蜀汉闭关息民,寂然无声。诸葛亮屯兵汉中,也没引起曹魏在西线部署的变动,说明曹魏并不了解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战略意图。这正有利于诸葛亮出其不意对曹魏发动攻击。不救孟达,示魏军以弱,装出一副闭关自守的样子,这更有利于北伐的出奇制胜。

对待盟友见死不救,这从人情上讲是残酷的,但从军事角度看又是正常的。《晋书·宣帝纪》记载: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指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为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

这个记载,说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举兵,竟派人故意将孟达欲反的消息泄露给司马懿,这显然是曲解了诸葛亮。

同类推荐
  • 我不是天后

    我不是天后

    本书是潘晓婷的第一本自传,文中展示了她从一个普通少女到世界冠军的成长历程,同时,还记录了她作为一个美女的时尚感悟。书中从她天赋初显露、成为美院落榜生,曾被认为“不良少女”等多个侧面展示了她多彩的少年时代。
  •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本书资料翔实、语言凝练,作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多角度阅读定会受益匪浅。
  • 秋瑾·徐锡麟

    秋瑾·徐锡麟

    本书介绍了秋瑾、徐锡麟这两个辛亥英烈如何从普通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发展成为影响和创造历史的英烈的一生的全纪录。
  •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首任院长胡乔木,我们编辑了《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部分:一、综述两篇:《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木》,分别评述他创建中国社科院的突出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二、回忆录七篇。是与胡乔木在社科院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志、著名学者或是身边工作人员所写。其中邓力群、朱元石的回忆录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与胡乔木的接触、交往,对胡乔木的认识、感受,不仅记录了他的言论思想,而且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三、文献资料二十七篇。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盛宠覆京华

    重生之盛宠覆京华

    她是手握权柄的高贵公主,天资卓越,聪慧可人,一朝重生成痴傻幼女,体弱多病,无权无势,家中至亲之人还三番五次想要置她于死地!重生前的死因也不明不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且看她以病弱少女之身,纤手波动朝纲,含笑手刃仇敌!他是人人惧怕的权臣奸佞,深沉狡猾,却对这个有痴傻之名的少女一往情深。“公主陛下,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微臣愿伴您左右,生死相随!”他温柔笑道。某“公主”挑眉一笑:“既称臣,现下你难道是以下犯上不成?”某男将搂着她的手臂收的更紧:“我是你的臣子,也是你的夫君!”
  • 血月魔魂

    血月魔魂

    血月之日血魔降临血雨腥风洗刷大陆新人新作求读后感和建议
  • 都市强霸

    都市强霸

    一个水晶似的东西竟是一块拥有灵气的石头悲惨男主角华丽逆袭O(∩_∩)O~
  • 回到明朝当土豪

    回到明朝当土豪

    明朝末年,大地动荡,一座擎天大厦将倾之际,却从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以一己之力保住了大明基业。他立志实业救国,所以兴办工厂,造福百姓。他扬言踏平鞑虏倭寇,所以秣兵厉马,南征北战。他为人低调不奢华,做事踏实不浮夸。他东踹倭奴北踢鞑子。南虐猴子西坑番夷。广殖海外,开疆扩土。YY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我愿与大家共勉之。且看李承如何在血雨腥风鱼龙混杂的明朝末年闯出一片天地,创造一个日不落的大明帝国。
  • 封印默示录

    封印默示录

    上古时期,因某种原因神在人类身上留下了七种封印!数千年后的2012年10月,在中国四川西北青藏高原与成都盆地的接壤地带由于地震的活动突然从地底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神殿。同年12月21日,神殿爆炸,各地地震、海啸不断犹如世界末日一般。后来,人们发现利用神殿爆炸时飞往各地的天启石可以开启了古神在人类身上留下的七种封印,获得印力,并获得超越人类认知的超能力。藉此,人们称这天为天启日。新个纪元也随之到来。同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运转,几个青年为对抗命运,踏上冒险之路。
  • 异世风华,一品狂妃倾天下

    异世风华,一品狂妃倾天下

    她,上一世是叱咤风云的军长,奈何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死亡,却阴差阳错的穿越到青龙王朝丞相府中最不受待见的七小姐身上。兄长看不起她,姐妹的算计,父亲的鄙夷,下人们的白眼,未婚夫的算计,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欧阳倩雪立誓要权倾天下。直到遇见了他……………………
  • 林世界

    林世界

    远古洪荒,万千世界皆由创世树发展而来,千万种族相互征战,一个生活在安宁村落的孤儿陆辰因为一次偶遇踏上强者之路??????
  • 御宠毒妃

    御宠毒妃

    上一世她忍受着万千辱骂,顶着‘贱妇’罪名,被送上太子床榻,为几近衰竭的墨家赢得了翻身机会。然而她应得荣光之时,却被亲生父亲冠上‘妖女’禍主的罪名,生生活剐而死。本以为倾城绝艳,颠覆众生,爱恨交织,身不由己的一生,就此结束。老天爷却残忍的让她这个墨家引以为耻私生女再度重生。前世的百般隐忍与无奈,今生发誓再不会重蹈覆辙。阴谋阳谋、明争暗夺。在这暗潮汹涌,局势动荡,人人自危的局势下。唯有她,巧计布施,运筹帷幄、只一颜淡恬浅笑,就让世局颠倒。偏偏那上一世让她碎了心,只想远离的太子,这一世却百般接近、千般讨好。真心,还是假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返初二

    重返初二

    重新回到初二的时候,这个犯二的年岁,这个友谊最纯粹的年岁,这个从小孩变成男孩女孩的年岁。再次回到初二,童瑶再次见到这个还在妈妈身边的年代,她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虽然已经三十岁但是一直在教幼儿园的童瑶再次回到这个她这辈子最冷淡的年代,她觉得自己冷淡不起来了。
  • 教天下

    教天下

    她,21世纪时,教书,她重生后,教书。所教之人是忠是奸,是廉洁也有贪污。教天下,是天下。一朝莫名死后谭书絮重生在另一个世界,作为一个大概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他当上了深山的孩子们的先生,后来帝国被攻略,龙国成了新的帝国,谭书絮久了原帝国的将军,收留了龙国的皇帝的叔叔,这小弟收的那个叫酸爽啊。在深山呆的太久了的谭书絮决定出去游荡一下,不会功夫?没事,将军,上。没钱了?没事,卖了皇叔,坐牢,没事找皇叔。得罪了摄政王,皇叔呢?跑啦?另一个小弟呢?哪去了?学生们呢?结婚?摄政王你没吃药吧,我跑行不,学生们,帮我挡着。学生们:先生,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就从了吧。将军小弟:主人,你就将就将就吧。皇叔:谁让你把我推出来的,这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摄政王:夫人,比赛你赢了,想跑?洞了房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