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200000002

第2章 旷达人生(1)

眉山降奇人

传说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佑景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显然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倒宁愿相信这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苏轼不像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乘着酒兴,化作一道月光永久地离开了人间,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像传说中的杜甫,最终因食物中毒或溺水身亡结束了生命,结局沉重悲凉。

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神往、向往,但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贴近、亲近。这个传说是这么的富有情趣,灵动而超逸,却又如此的普通自然,似乎不过是身边的一件寻常之事。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着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传说虽不可信,但苏轼的家乡四川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了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众多的大文人、大诗人。苏轼出生的眉山,地方虽然不大,但读书的风气却非常浓厚。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眉山县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就有四十五人,考中进士的有十三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这在古代科举时代可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着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这是一首很有趣的诗,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事情,可见童年记忆的深刻。

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中的“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盖”指车盖。“轸(zhěn)”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轼”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这篇短文先是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

苏洵是想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而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

而对于苏辙,苏洵是想告诫他:行车必有车辙,而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担心。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恨不能一股脑儿全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事儿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似乎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

苏辙与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冷静得多,个性也比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虽然也历经风波,但终归以七十多岁的年寿平安度过晚年。不过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苏辙似乎就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魅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么可爱了。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着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大家注意,他是在反问母亲:“您同意吗?”那么,程夫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可能会有几种答案。第一种是:真是妈妈的好儿子,我同意!第二种是:儿子真乖,范滂是个好人,不过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第三种:别瞎说,妈妈还指望你养老送终呐!

你不能简单地说这几种回答哪个对哪个错,让我们看看程夫人的回答。

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引得许多鸟雀都来这里栖息、筑巢。苏轼和小伙伴们看到这么多小鸟来家里,当然高兴啦!可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下令”严禁小朋友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儿自然越来越多,有些胆子大的鸟儿甚至把窝筑到了低矮的树枝上。苏轼兄弟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逗弄可爱的小鸟,给它们喂食。苏轼曾在《异鹊》诗中深情回忆起童年这段有趣的场景: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雀,巢毂(kòu)可俯孥。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程夫人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对苏轼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敬仰苏轼的人格,之所以喜欢颂读他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这种思想个性的形式,与他的母亲程氏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父亲在学业方面的严格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悉心引导,苏轼自己也以坚强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第一是下笨功夫,打好扎实的基础。苏轼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汉书》的字数有多少?将近七十五万字。抄写三遍,这得有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深厚的基础!苏轼抄写《汉书》也很有讲究:最初抄写一段文字,以三个字作段落题目,第二次以两个字为题,最后只需一字题目便可概括全段大意,真正做到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有人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可由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真正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第二是下巧功夫。苏轼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答王庠书》),其实就是分主题阅读法。比如我们读《西游记》这本小说,第一次围绕唐僧专心取经这个主题通读;第二次围绕孙悟空斩妖除魔这个主题通读;第三次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这个主题通读等等,从每一个主题去读的时候,就等于是一本新书。通过这种方法,一本《西游记》可以变成两本、三本甚至十来本书,所以说这种分主题阅读可以真正地将书读懂、读透。

苏轼本来就天资聪颖,再加上父母的精心调教和自身的勤奋好学,他少年时代写文章就出手不凡。少年苏轼曾经在一篇习作中写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锅釜的破裂声吓一大跳;敢于和猛虎搏击,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这两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确令人吃惊。这两句话在文字上和思想上都已经非常成熟,这就是千锤百炼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啊!苏洵对儿子写的这两句话非常欣赏,苏轼自己也曾在《颜乐亭诗(并叙)》《黠鼠赋》中两次引用这两句话,可见的确是他自以为得意的佳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苏轼兄弟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就是为了要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月,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于父子三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父亲苦心孤诣的教育会是什么效果?两个儿子的十载寒窗能否取得相应的回报?面对人生路途中的第一次重要挑战,苏轼兄弟会有怎样的表现?这场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是否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苏轼与苏辙首先参加了当年七月京城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顺利通过。

第二步,兄弟俩参加了次年正月由朝廷礼部(相当于今教育部)组织的省试。礼部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论述古代君王奖惩赏罚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这个题目是很刁的,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作好。

按照宋代科举的考试法规,为了防止考生徇私舞弊,在试卷收齐之后,先由办事员将所有考卷登记在册,然后由专人将所有考卷重抄一遍,将抄写的试卷送交考官评阅。这样,考官手里的试卷,看不到作者的姓名,更无法辨认考生的笔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这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那么苏轼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是否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呢?

这一天,此次科举的主考官,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当代文坛宗主欧阳修,读到一份答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传递出一股大家的风采。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也就是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呢?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循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发榜之后,欧阳修才发现曾巩并不是第二名,他读到的这篇好文章根本就不是曾巩写的!欧阳修只知道他的学生曾巩的文章天下第一,哪里知道,有个来自眉山的小伙子文章更为出众,其文章才是天下第一,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这份答卷是苏轼的。要想得第一名,当然必须文章写得好,而苏轼却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只获得了礼部考试的第二名。

进人考试的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苏轼兄弟与其他三百八十多位举子都顺利通过,成为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才十九岁。按照古人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五十岁中进士都不算老,苏轼兄弟俩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成名啊!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围绕这篇文章,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欧阳修这次虽然认对了好文章,却点错了好名次,而且眼下他还有点儿纳闷,原来对于苏轼这篇杰出的文章,老先生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上古尧帝的时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之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

熟悉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皋陶本是舜帝任用的法官,后来曾被大禹举荐为继承人,怎么在苏轼的笔下成了尧帝的执法官呢?

一次,欧阳修就问苏轼:“你文中所用的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苏轼顺口答道:“在《三国志》孔融的故事里。”苏轼走后,欧阳修将《三国志》中有关孔融的部分细细读了一遍,却没有发现这个典故,他更加纳闷了,第二次见到苏轼,就又问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开国十少将

    开国十少将

    本书收入王诚汉、朱云谦、萧全夫、张至秀、傅传作等十位少将,介绍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片断。
  •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大英雄史诗与其内涵。包括《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华抱山》,其中有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融入史诗的藏族英雄形象、为理想天堂宝木巴而战斗、融入战斗精神的英雄史诗、饱含英雄情怀的传奇故事、为了正义七次远征出战、玛纳斯后代的英雄事迹等内容。
  • 黄佐

    黄佐

    本书介绍了黄佐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军商门第,家学渊源;五试第一,誉满京城;秉言直疏,两会阳明;设学兴教,抚恤瑶僮等。
  • 孟子传

    孟子传

    特立独行的“亚圣”,笑到最后的理想者!深刻解读一代智者光辉的仁政思想,生动描绘一个圣贤的平民生活。孟子是继孔子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理论家,被称为“亚圣”。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孟子生活的时代以及孟子一生不平凡的经历,通过艺术形象阐发了孟子的“性善论”理论和“仁爱”思想,既具有可读性也具有研究价值。
  • 中国大谋略家的故事

    中国大谋略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热门推荐
  • 我的黑帮大少

    我的黑帮大少

    父母失败的婚姻关系造成梦妍孤傲冷僻的性格。为能完成读大学的梦想她选择了恶名昭彰的云德学院。在这她能找她的美丽人生吗? 看到她的第一眼他以为看到了落入凡间的精灵,她美的一尘不染,清纯无暇。但她脸上的忧郁却让人看了心痛,想要拥抱她给她幸福。一个万众瞩目的黑帮大少,一个性格孤僻的平凡少女如何追逐他们的青春爱情。
  • 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一杯淡泊悠远的心灵之茶,一部处世安身的尘世经书,品李叔同,看透世间繁华,直达精神家园;悟南怀瑾,智享人间百态,收获尘世幸福。如果一个人想学习适应社会的手段,那么,守护精神的家园才是最好的出发点。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为了在尘世获得幸福,让我们仔细聆听两位大师的叮咛……
  • 弃妇之重生

    弃妇之重生

    当初的一纸婚约,却定成今日的悲惨命运。当初的千金小姐却因家道中落变成了今日自卑胆小的安雅琪嫁给了青州首富贵公子韩辰逸为妻。婆婆多疑难缠,丈夫表妹刻薄,心眼多。自己的丈夫还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当年那个自卑胆小的安雅琪因为自己的懦弱自卑一退再退!最后落了个凄凉地被自己的丈夫和表妹背叛失了孩子的下场!如今,老天眷顾她,让她重新重生在花轿中,当所有的一切都重来时,她是否能改变自己当初悲惨的命运,为自己某一个好的前程呢?如今的她,该何去何从呢?(因为桃子是学生,所以可能会晚一点地更。但因为是放寒假暑假就会每天多更点的。桃子保证:在校时间内,每个星期最少更3章,放寒暑假最少更5章。)
  • 因为有你之偏执小姐冷医生

    因为有你之偏执小姐冷医生

    她是从小自闭的富家千金,他是家境一般的天才小孩因缘际会,他们相遇,从此,有他的地方,身后,总有个她她喜欢跟在他身后,牵着他的手也好,抓着他的衣角也罢,只要他而他,从幼时的宠溺无奈到长大后的介意疏离他的生活,从来没有缺过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失去她直到,他与另一个女孩在街头拥吻直到,她消失在他的世界直到三年后……心中的侥幸轰然倒塌他明白,有些人,回来了,却也回不来了……
  • 史前文明:重生

    史前文明:重生

    一架飞机穿越雷暴后迫降在史前时期,当劫后余生的人们反应过来时,他们还未觉察到,黑暗里的危险已经将他们笼罩,如何才能重建人类文明?让我们慢慢走进这个史前世界。。。
  • 圣灵王魂

    圣灵王魂

    南宫煜,自从修行的第一步,万古阴谋悄然萌芽,在血与火的铸造中,血脉觉醒,身事迷,美人谋,兄弟情,与军笑,千古圣王亦是绝唱!掌管五界叱咤风云!指间一点尘埃落定。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边伯贤:天使魔鬼你选谁

    边伯贤:天使魔鬼你选谁

    默冉对不起,我爱你!------边伯贤。边伯贤,我恨你!------苏默冉。
  • 仙道噬契

    仙道噬契

    闲情雅致的都市生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黑暗?倍得气运的他又该如何在这黑暗中强大?看一代草根如何顶着气运逆袭,摘得无上道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蒲扇摇动,笑看都市星空;指尖轻点,翻身一代苍龙。详情请点击《仙道噬契》。
  • 雍正墓陵

    雍正墓陵

    1915年间,军阀混战,为了补充军队军饷,军阀张作甫命令营长李强到民间偷盗陵墓,而吴江正好是李强营里的参谋长便跟随李强来到了金阳山。李强拿着一本不知名的册子在命人潜入金阳山上的墨湖,自己带一部分人去了金阳山深处,吴江在上山路上正好拉肚子和部队走散。吴江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找到部队,部队里所有人都倒在血泊中,全身被高度啃咬,死因不明,吴江在尸体上仅仅发现了掉落的虫子,吴京把虫子抓在布袋里,又拿走那本不知名的册子就去墨湖那找下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