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200000012

第12章 旷达人生(11)

苏轼的官位提高了,官服的颜色也变了。北宋的官服颜色分三种:七品以下官员穿绿袍,五、六品官员穿绯袍,四品以上官员穿紫袍。高级文官还佩戴一种重要的饰物--鱼袋。朝廷规定:穿紫袍者佩金鱼袋,服绯者佩银鱼袋。苏轼作为三品大员,身穿紫袍、佩戴金鱼袋,与黄州时候的“素面朝天”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城犯官骤升为三品高官,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地位转变,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头晕目眩、目不暇接。尤其对于刚刚脱离困窘折磨的苏轼来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大堆荣誉和显赫的官职,他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经历了少年成名、初出茅庐、地方任官、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一系列起伏波折之后的苏轼,早已不再是那个空怀一腔热情,头脑容易发热的毛头小伙子了!特别是经历了黄州四五年时间的深刻反省与人生感悟之后,此时此刻的苏轼对自己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对他人多了一份宽容的胸怀,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性的同情,对反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智的反省,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多了一份达观超然的思考。

因此,此时此刻的苏轼不会在眼花缭乱的快速提升中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书生本色。在对待“元韦占更化”、对待革新变法、对待新党人物等一系列问题上,苏轼都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既符合苏轼为人处世的固有特点,也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势以及苏轼对其作出的判断。

首先,如何对待“元佑更化”?换言之,如何对待旧党人物上台后全面否定、推翻新法的各项举措?在这个问题上,苏轼保留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不仅与他早先跟神宗、王安石的默契认同有关,也与他这些年身处基层百姓环境中,对新法的优劣长短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有关。在主持元佑元年进士候选馆职的考题中,苏轼说:“今朝廷欲师仁祖(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蝓;欲法神考(神宗)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人于刻。”(《试馆职策问三首》其一)大意是说:当今朝政如果只是效法宋仁宗时期忠厚仁义的治国之道,恐怕官僚机构不会尽职尽责,导致消极怠工,效率低下;如果只是效法神宗时期的励精图治,锐意图强,恐怕官僚机构不能真正地领会圣上的意图,导致严刑峻法,人心混乱。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要忠厚而不蝓,励精而不刻:既要仁厚宽爱又不能过于疏松放纵,既要锐意图强又不能过于严厉刻板。与此相应的,苏轼对待新法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八个字:“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意思是:权衡新法的利害得失,选择那些对国家百姓确实有利的政策继续施行。换句话说,对待新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作为元佑时期的一位重量级大臣,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作为“元佑更化”的直接受益者,苏轼对“元佑更化”总体上是拥护的。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与立场之下,有时候他也说一些贬损王安石的话语,但是他对于新法的态度并非一概反对,对于旧党的政治意见也并非一概同意,他真正坚决反对的是:任何形式的独断专行!当初反对王安石是这样,现在反对司马光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变更的新法、旧法,凡是法令政策都必须校量利害,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有用于国家人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苏轼的政治观念。

但是对于变法新党人物,苏轼的态度却完全不同。

苏轼与弟弟苏辙饱受新党迫害之苦,他们对于新党人物的态度用“深恶痛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苏轼的笔下,新党人物真是祸国殃民,罪无可赦:

吕惠卿、李定……之流,……其为奸恶,未易悉数,而王安石实为之首。今其人死亡之外,虽已退处闲散,而其腹心羽翼,布在中外,怀其私恩,冀其复用,为之经营游说者甚众,皆矫情匿迹,有同鬼蜮,其党甚坚,其心甚一……此等皆民之大贼,国之巨蠹。(《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二首》)

意思是说:新党之流,罪恶多多,而王安石实是祸首。新党的领袖人物有的已经死去,有的闲置散居,但是他们的心腹羽翼依然遍布朝野上下,都暗暗感念领袖的恩德,他们希望能够重新得到重用。为他们辩护游说的人很多,他们强词夺理,如同鬼蜮。这些党羽团结坚固,思想高度统一,对百姓危害很大,是人民的公贼,是国家巨大的蠹虫。

对于新党人物,苏轼兄弟旗帜鲜明地反对朝廷授予他们重要职务,反对新党人物推荐的人选,要求加重对新党人物的处罚,要求彻底追究新党的政治责任,而任何对于新党人物的提拔、宽恕,也都会引起苏轼苏辙兄弟极大的警觉。比如对于曾一手炮制“乌台诗案”的李定,苏轼就认为朝廷对他的处罚太轻,因此拒绝起草关于李定的处治状,请求朝廷给予李定更加严厉的流放两千里之外的处罚。李定后来被贬到安徽滁州,距离开封一千多里,并死在了当地。对我们来说,苏轼对待新党人物的这种态度,似乎有些出乎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

1.“元佑更化”的政治核心在于全面反对、推翻新法与新党人物。苏轼作为元佑重臣,作为元佑更化的受益者,必须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因此,激烈反对新党人物本身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表达,也是他作为元佑大臣必然的政治行为。

2.苏轼与弟弟苏辙深受新党人物的迫害与折磨,他们都非常害怕、担心新党人物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打击抨击新党人物。对于新法政策,苏轼认为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好政策可以给百姓国家带来好处;而对于新党人物,他认为都是一些奸佞小人、结党营私之辈,应该予以清除。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对待新法政策与新党人物上是有鲜明区别的。

3.苏轼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思想家,他在逆境中善于解脱自己的心灵,善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彻底的反省思考,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与局限性。在北宋时期,苏轼的基本角色是朝廷官员、政治家,他的政治角色本能地要求他为旧党政治派别服务,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迫害折磨过他的那些新党人物,他当然是发自内心的仇恨厌恶,现在他处于优势的位置,对于新党人物的打击就势在必行,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予以正视。

4.苏轼虽然不遗余力地打击新党人物,但是坚决反对通过文字狱来迫害士大夫,这又是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所保持的一点清醒的认识。

苏轼如此激烈地抨击新党人物,那他与旧党人物的关系应当非常密切吧?其实也不尽然。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苏轼对于新法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无论是新法还是旧法,都要校量利害,都要实事求是,都要看它的实际效果。苏轼非常反感当初王安石独断专行地推行新法,反感新法人物否定一切的态度;同样,他对于现在旧党人物上台后不加分析地全面推翻新法,盲目否定一切与新法有关政策的做法也非常反感。

可是这样一来,苏轼必然与主持元佑更化的司马光发生巨大的矛盾,换言之,作为一个曾经被新党迫害的旧党人物,苏轼回到朝廷后,由于自身政治观念的转变,又开始与自己所属的政治派别发生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元佑更化”时期,退居十五年的司马光重新主持朝政。司马光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谨言慎行、德高望重,是当朝的道德楷模。他与高太后达成共识,认为神宗皇帝、王安石的变法求新已经完全失败,当务之急便是罢废新法,恢复宋仁宗时期的政治格局。所以司马光执政之后,就有计划、分步骤地起用反对变法的大臣们,并陆续废除新法法令。

有一些新法法令在施行的过程中确实弊端较大,所以废除之后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但是有些新法的废除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司马光与苏轼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是否应该废除免役法。

王安石变法之前,朝廷施行的是差役法。官府的许多劳役都由老百姓来承担,使其不能专心务农,贪官污吏又趁机敲诈勒索,导致许多农民倾家荡产。免役法则规定,老百姓如果不能服劳役,可给官府交钱,由官府雇用劳役。免役法的弊端在于有的部门收缴的免役钱款过多,而收缴的钱也并未完全用于雇用劳役。但是任何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人物,大都认为,免役法与差役法相比较,还是利大于弊。

苏轼原来是坚决反对免役法的。但此后多年在地方任官的实践经验告诉他,免役法的确比差役法要好得多。所以,苏轼虽然因反对新法而吃了很大的苦头,但他并没有从个人的好恶、所属的政治派别利益出发,而是从法令政策的实际效果出发,从校量利害、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来考虑问题,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为免役法的坚决维护者。

然而,“元佑更化”领袖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新法的成见太深,根本不同意继续实行免役法。苏轼将自己在密州实践免役法的种种好处说给司马光听,可司马光就是不采纳他的意见。

一次,在宰相政事堂里,他与司马光又开始激烈地争论免役法的存废问题。司马光不由得勃然大怒,气得脸色都变了。苏轼慢慢说:“当年您做谏官时,与宰相韩魏公(琦)争论朝政得失,魏公虽然很不高兴,您依然奋然不顾地说下去。如今您当了宰相,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把话说完吗?”见苏轼提起往事,司马光不得不勉强一笑以示歉意,但心中的芥蒂却挥之不去。他对苏轼的意见置若罔闻,依旧一意孤行。司马光这种独断专行、固执己见的做法让苏轼极为愤慨。退朝回家后,他依然怒气冲冲,一边卸巾解带,一边连声怒呼:“司马牛,司马牛!”(事载苏辙《龙川别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司马牛本是孔子一位学生的名字,与司马光没有任何关系,苏轼只不过想表达司马光太倔强,简直就是死牛筋,一根筋,所以脱口而出“司马牛”!

后来朝廷成立了研究、修订役法的专门机构--详定役法所,苏轼也被选派参加。这个时候朝廷大臣都不敢再发表不同意见,只有苏轼还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与挚友的信中,他写道:

昔之君子,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苏轼自称)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与杨元素书》)

意思是说,过去的君子以王安石为榜样,追随他;现在的君子以司马光为榜样,追随他。我与司马光彼此是多年相知的老朋友,关系亲密无间,但是我却不会盲目地追随他。

苏轼的这种态度造成了自己“上与执政不合,下与本局异议”(《再乞罢详定役法状》),也就是说上与宰相合不来,下与同事谈不拢。难道像苏轼这样一个“上可以与玉皇大帝聊天,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的大好人,现在反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苏轼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大多数官员做官的目的在于明哲保身、升官发财,所以苏轼才会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这就是苏东坡的书生本色,也是他的为官本色。

据苏辙回忆,面对苏轼这种屡屡反对自己的做法,司马光渐渐不耐烦了,开始感到恼怒,打算将苏轼撵出朝廷,可巧他因病去世,这件事情没有做成。可是当时朝廷上下的官员大多都是司马光的党羽、门生,他们都希望能够联合力量求取提升,所以很讨厌苏轼这种特立独行的言行,大家都争相指摘苏轼的过错,找不出过错,就开始拿“乌台诗案”这部陈年旧账说事儿,诋毁苏轼。苏轼从此在朝廷之中就不得安生了(事载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以苏轼的智慧,对身边政治氛围的变化当然洞若观火,他不由得感叹:

念我山中人,久与麋鹿并。

误出挂世网,举动俗所惊。

归田虽未果,已觉去就轻。(《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

你看,好不容易脱离苦海、回到朝廷的苏轼,想不到居然与前辈、好友司马光发生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矛盾,弄得自己又一次“不安于朝”。其实,东山再起的苏轼,除了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之外,在京城过得并不比在黄州轻松、愉快,以他这种率真执着的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的办事方针,一吐为快的言行方式,只会给自己惹来越来越多的麻烦事儿,他的处境也将会越来越困难。那么,五十多岁的苏轼还将遭遇怎样的麻烦,他又将如何面对或者摆脱这些新的麻烦呢?

知难而退

宋哲宗即位之后,司马光等朝中重臣联名推荐北宋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程颐出任崇政殿说书,也就是哲宗皇帝的老师。按照宋朝的官制,经筵讲官(皇帝老师)分为不同级别,苏轼所担任的经筵侍读要高于说书之职,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同为帝王之师。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授徒讲学三十余年,门生遍及朝野上下,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平时不苟言笑,一开口便是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俨然一副道德圣人的模样,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也颇有些迂夫子的味道。一天,程颐为哲宗讲书,课间休息时,君臣二人在一间小亭子里喝茶,哲宗顺手折下一根柳枝玩耍。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但程颐看见后立即站起身来,板起面孔教训道:“现在正是春天,万物生长,皇上不可无缘无故摧折生命,损害天地和气……”哲宗好不容易等到下课玩耍一会儿,却没想到又被这个老头子训了一顿,好不没趣!他嘴上不敢说,心里老大的不高兴,皱起眉头,将柳枝狠狠地掼到地上。司马光听说这件事之后,十分感慨,他对门客们说:“这就是为什么人主往往不愿意接近儒生的原因呐!”(事载宋·马永卿《元城语录》)

司马光是个光明磊落、心胸开阔的人,他对程颐的看法尚且如此,幽默诙谐、极具情趣的苏轼对程颐的言行方式当然更加看不惯。他承认自己“素疾程颐之奸,形于言色”(《再乞郡札子》),意思是说:素来看不惯程颐那副虚伪矫情、故作姿态的模样,往往在言语、脸色上就表现出来!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九月一日,司马光去世。这一天,哲宗皇帝正率领百官在首都南郊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安放神宗的灵位。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共有五种重大的礼仪活动,即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吉礼主要是指祭祀、纪念之礼,通过祭奠天神、地只、祖先求善祈福;嘉礼包括登基、册封大典、朝贺朝拜、喜庆婚宴等礼仪;宾礼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君臣之间、国与国之间、士大夫之间的礼仪;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一切礼仪;凶礼则是指与灾荒祸患、丧葬吊唁活动有关的礼仪活动。哲宗祭祀天地神灵的活动自然属于吉礼。

同类推荐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皇后传

    中国皇后传

    本书力求通过她们的详细传记,科学地评价其功过是非,如实地反映历代宫廷制度和生活,以及与皇后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皇后作为寄生于封建统治权力的顶峰:皇帝周围的一个群体,她们对封建政治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尽管封建史学家或为皇后作纪,或为皇后立传,但是记载或失之简略,评论或失之偏颇,无论在史实还是观点上,都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不了解皇后,也不大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鉴于此,我们编写了《中国皇后传》一书。
  • 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他,让三洋、索尼等国际大公司感到恐惧,他,一个近似狂妄的技术奇才,他,在漫漫熊市吸引“股神”入股比亚迪,他,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他,仅一年时间身价暴涨百亿,成为中国新一代首富……他就是王传福,曾经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26岁时却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2002年,他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坐拥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王传福斥巨资高歌猛进汽车行业,誓言要成为汽车业领军人物……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
  •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生活离不开音乐,正如享受音乐的我们离不开创造音乐的人们——那些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的大师们。本书精选了世界上近50位著名的音乐大师,通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让大家通过文字了解他们。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2)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公子逃难记

    公子逃难记

    一个落难公子,一个骑士,两人的搞笑心酸历程
  • 营销人员每日必修课

    营销人员每日必修课

    本书凭借着一个个隽永的,充满哲思的故事以及评述铺叙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它按照十二月份编排了不同的主题,分为劝学、竞争、智慧、谋略等篇章,每个主题又统领了近三十个哲理故事,并由专业人士予以恰切的评论。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非常适合营销人员阅读。
  • 夏日叶少霸道追妻,你是我的

    夏日叶少霸道追妻,你是我的

    酷热的夏天,校园的相遇,身份的差别,最终的甜美可爱的小甜妻霸道总裁是怎样一番火花呢?
  • 逍遥君李长风传

    逍遥君李长风传

    绝世美男李长风在发掘夏启墓时穿越到夏朝时成了绝世丑婴,父母的离开,而现实情况与记忆历史中的差异。又该如何一步步的发掘?一切尽在穿越之夏王朝
  • 悠思似梦

    悠思似梦

    一个匆匆的遇见,一场意外的聚会,一次悲凉的初夜。带着无尽的悲伤离开,再次遇见,能否再续前缘?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Virginibus Puerisque

    Virginibus Puerisqu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鬼情未了

    人鬼情未了

    一年前,我的同学发生车祸,导致我被蒙在鼓里,和三个鬼室友生活在一起。直到遇见一只女鬼小桃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到底有多恐怖!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她是鬼,你还要跟她生活在一起……夜半出现的鬼声,房梁上吊着的尸体,门后那双一眨一眨的眼睛……我姓周,求放过……
  • 乾元秘旨

    乾元秘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妃啊,爷想和你配对

    妃啊,爷想和你配对

    市里第一小混混蒋小昕半夜,完成善举‘跳进’下水道没弄好穿了……场景一:“昕小爷~,外街有惩罚霸男调戏邻家小妹”!“在哪呢,敢在爷地盘抢爷生意,充好人,谁给的权利啊!!?”场景二:“你不要过来啊,男女授受不亲啊,你可知道我是谁,信不信我阉了你……”!“来啊来啊,我滴小宝贝,给刀,你有那个本事吗,乖乖过来,给爷来扭扭,爷放你一马,嘿嘿”蒋小昕对天咆哮“栽了啊!”场景三:萌小宝看着面前这位‘乞丐’,小声嘀咕“不是说我爹是痞爷吗,早知道就不离家出走找爹了”,王府里的人看见这缩小版的痞爷,汗啊!
  • 乱世诛仙

    乱世诛仙

    纵天下乱世,正道立于天下之巅,邪魔衰落——世间天下本无正邪之分,只有成王败寇,胜亦为正,败也为邪!若是天下邪道世人唾,我亦为邪,踏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