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其实,中国人也是十分注重机会的。然而,我们似乎容易忘记这样一个道理:机会不是固定的,不是僵硬的,更不是守株待兔就能等来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如果你没有准备,机会对于你就不是机会,机会就会与你擦肩而过。因此,与其哀叹命运不眷顾你,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做好准备,不如创造机会,不如主动地抓住机会。
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也并非只是说说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更多的青睐,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掌握命运,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积蓄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生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材。
伍迪·艾伦说过,许多人在生活中90%的时间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度过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很多人只到临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得在病痛中一点一点流逝。
人生的赢家与输家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其实差别只在一些小动作的准备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在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经营自己的专长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成就!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在退休之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听说过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不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在实现理想时,你必须做些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哪怕有一点点。
脑子再多一点知识;
脸上再多一点微笑;
动作再敏捷一点;
事前再多准备一点;
细节再多注意一点;
沟通时再多一点亲切感;
再多培养一点创造力;
再多一点果断的决策力;
请记住: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9.想到的事情马上去做
有些人总爱把要做的事情往后推。不知何故,我们总是相信以后还有很多时间,或者这件事在别的时间做会更容易些。但是,我们好像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而且,事情不及时处理,通常会更困难。
对一些人来说,拖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拖延不仅毁掉了我们的事业,而且还影响了我们的个人生活。由于犹豫不决,我们想对一个朋友说一句鼓励的话,总是没能及时说出口;一句表扬的话,总是没能及时表达出来;或者我们从来没有抽出时间,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别人的爱。拖延把这些从我们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那里悄悄地带走了。
拖延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习惯,它不仅使我们失去个人的自尊,而且也失去了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它使得我们的生意花掉更多的钱,同时使得各种机遇的大门不再向我们敞开。
“不要往后拖延,把帽子扔过栅栏。”这是父亲在丹尼斯小时候常常教导他的话,意思就是:当你面对一道难以翻越的栅栏并准备退缩时,先把帽子扔到栅栏的另一边,这样,你就不得不强迫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越过这道栅栏,而且不管你多么忙,你都会立即安排时间来做这件事。
试着把自己逼入绝境
丹尼斯的父亲出生在美国距离堪萨斯州100英里的小镇。在20岁时,他离开了家庭和亲友来到堪萨斯州讨生活。当时他除了拥有一条小船外,一无所有。工作很难找,而他还要填饱肚子。在跑了几天仍然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他想到了放弃,他想乘自己的小船再回到100英里之外的家乡去。但是,那样的话自己就必须回到早已厌倦的贫困生活之中,不但不能够帮助家人,而且还要让家人为自己操心。于是他决定留下来,为了能够维持生存,也为了断绝自己再想回家的念头,他卖掉了小船,用那一点点钱维持着自己艰难的生活。这下,他没有了退路,只能前进了。
不久,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收入微薄,但是他终于能够在堪萨斯州站住脚了。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跻身中产阶级行列。他告诉自己,如果你没有为一件事情安排时间,就把自己逼到绝境。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马上动手去做。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早就应该去做却一直拖着不去做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总是有一个借口:没有时间,以后再做。其实,这些想做的事,如果你马上动手去做了,你的生活反而会变得豁然开朗。
比尔·盖茨曾向他的员工谈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要知道,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假如你忽略它,那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坏。本来你可以解决那个问题的,忽然间,你再也无法处理那个问题。要想不使问题再进一步恶化,立即行动就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使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就被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碌碌无为”,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谁又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碌碌,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是“无为”,太可怕了。很多时候我们恐怕都没有把什么叫做“忙”真正的定义弄清楚。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地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而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么无非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每天24小时,大家都很努力,可是别人功成名就,你却依然在为提高伙食标准而努力,同样的辛苦努力,结果为何如此不同?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好比无头苍蝇;行业位置不对,总是在做无用之功。这样的忙,有什么用呢?
最大的成功并不是在那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也不是那些把一切都设想得极其美妙的人,而是那些脚踏实地去干的人。即使是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要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只要他是一个有心人,经过努力,也必将赢得他想获得的成功与地位。
10.快就是胜利
很多人之所以最终没有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计划,而是过分迷信计划,忽略执行,最终成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这也就是人们感慨“秀才造反,三年无成”的原因。
一千多年前,韩信灭齐之后,威名和人气达到巅峰,手握强大的军队,并且处在坐观刘、项交战的“渔翁”位置上。谋士蒯通劝他自立,曾如此说道:“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不听,若干年后,君逼臣反,刘邦夫妇和箫何设下圈套谋杀韩信。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来源。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但都被否定了。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急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速度决定石头漂起来,速度决定一切。
人的一生,总有种种的憧憬、理想、计划,总会进行各种沙盘兵棋的推演。但是,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实现,有计划而不去执行,没有任何行动,一切方案都是废纸一张,一切希望都是幻想一场。甚至可能是:你计划越多、策划越多、思考越多,意味着投入的智慧和时间成本越多,同时也是“白用功”和“亏本”越多。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重要的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就必须开始行动,并且要快和及时。
竞赛以快取胜,搏击以快打慢,军事先下手为强,商战已从“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跆拳道要求心快、眼快、手快;中华武学一言以蔽之,百法有百解,惟快无解!大而慢等于弱,小而快可变强,大而快王中王!快就是机会,快就是效率,快就是瞬间的“大”,无数的瞬间构成长久的“强”。
竞争的实质,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做最好的东西。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最多的目标。质量是“常量”,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好以至于难分伯仲;而时间,永远是“变量”:一流的质量可以有很多,而最快的冠军只有一个——任何领先,都是时间的领先!我们慢,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盛田昭夫说:“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是十万八千里。”
快就是生命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一天早晨,曙光刚刚划破夜空,一只羚羊从睡梦中猛然惊醒。“赶快跑!”它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被狮子吃掉!”于是,它起身就跑,向着太阳飞奔而去。“赶快跑,”狮子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会被饿死!”于是,它起身就跑,也向着太阳奔去。谁快谁就赢,谁快谁生存。一个是自然界中的兽中之王,一个是食草的羚羊,等级差异大,实力悬殊,但生存却面临同一个问题——如果羚羊快,狮子就饿死;如果狮子快,羚羊就被吃掉。
贝尔在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也在研究。两个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两人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谁快谁赢得机会,谁快谁赢得财富。哪怕相差只是0.1毫米、0.1秒钟——毫厘之差,可能就是天渊之别!
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相差仅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几厘米)……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地之远。全世界的目光往往只会聚焦在第一名的身上。冠军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时间的“量”是不会变的,但“质”却不同,关键时刻一秒值万金。
在市场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一个新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立即行动”才是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秘诀之一。
11.专注最重要的目标
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陪伴”了。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呢?
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小寓言:
国王的哲学问题
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很苦闷。
后来有一天,国王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避一避吧。就把他藏了起来。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