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3700000032

第32章 政策的保守性(2)

苏联的鼓励尽管似是而非,但推想起来大概是罗斯福观点的暗示。像罗斯福对林赛预言的那样,这对捷克总统拒绝英法提案来说已经够了。贝内什也反对关于公民投票的号召,并鉴于捷克与德国在1925年制定的一个条约的仲裁条款提出追索权。不幸的是,在这一点上捷克首相米兰·霍贾突然反戈,出卖了他的国家和总统:他召来法国大使,并告诉他总统已经批准了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捷克政府将放弃抵抗。

这样,最后一个希望也破灭了。捷克人、苏联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以及来自美国的公开的非战争的支持,能够令人信服地牵制希特勒。波兰和匈牙利正召回它们居住在被围攻的苏台德区的少数族群,而墨索里尼又在大声赞颂匈牙利这一做法的好处。波兰人这种滑稽的做法是尤其可鄙的,因为众所周知,尽管希特勒一直宣称“在欧洲没有领土野心”,但波兰几乎确定是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有霍贾的请求做后盾,英法政府起草了给捷克的最后通牒并于第二天送交贝内什。贝内什向英法大使让步了,他被彻底击垮,精力耗尽,只能无声饮泣。但在那些给他承诺又可耻地背叛了他的国家面前,他仍保有尊严。

贝内什那“全国拥护”的内阁政府引咎辞职了。张伯伦在9月22日,也就是第二天回到德国,英国首相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众多警卫替他护送开道,一支乐队为他演奏《天佑吾王》。张伯伦坐上渡船,“像一个患了关节炎的少女一样,被摆渡过莱茵河”。他在古老的罗蕾莱的土地上见到了希特勒。

张伯伦被希特勒领进了楼上的会议室。他们面对面地在那张众所周知、覆盖着长长绿色绒布的桌前坐下。张伯伦陈述了自己在处理捷克、法国和他的盟友的事件时遇到的困难,但得意地宣布他能接受德国领导人的要求,即苏台德地区可以不经公民投票就移交(整个过程可由一个三人使团监督),而且法国和苏联与捷克签订的条约将会被捷克斯洛伐克中立的国际保证所取代。希特勒就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样,要求再次保证英国、法国和捷克同意把苏台德区交给德国。张伯伦微笑着肯定了这一点。

在几秒钟的停顿后,希特勒回答说:“我非常非常抱歉,但这已经没有用了。”他得到的比想像的要多,为此他感谢张伯伦。但他已听说了苏台德区德国人的悲惨遭遇,认为需要马上提出一个解决办法。

会议拖沓冗长但始终无法达成协议,晚上又在希特勒的官邸会晤了3个小时。最终希特勒将捷克48小时之内从苏台德撤军的期限宽限到了10月1日,这就和张伯伦一开始提出的建议十分接近了。这是一次艰难的会议。张伯伦将于23日上午提前返回伦敦,原定当天与希特勒的会面取消的消息一传开,全世界就已经清楚地知道,谈判破裂了。

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外交气氛一度非常紧张。欧洲各大媒体都充斥着有关征兵入伍和扩充军备的报道。肯尼迪大使对此的对策是把林白邀请到伦敦。对于罗斯福来说,这就是一次在关键时间和地点制造祸端的法西斯聚会。罗斯福常常提到肯尼迪是个法西斯的同情者,并向伊克斯解释说肯尼迪曾向他建议不要在演说中批判法西斯主义,因为他认为这种政府模式将会对罗斯福及他的继任者治理美国有所裨益。

罗斯福拒绝了贝内什对于让他正式要求英国和美国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的请求。美国除了发点战争财,并不打算走得太远,罗斯福认识到他没有任何立场怂恿其他国家也加入战争。他还拒绝了肯尼迪关于让张伯伦直接对美国进行公众演讲的请求。罗斯福试图唤起美国人民对纳粹威胁的警觉,而不是借宣扬息事宁人的美德来麻痹群众。

英国内阁9月24日、25日的会议争执不断。哈利法克斯支持以达夫·库珀为首的反对派。外长说希特勒“专断地制定条款……好像他已经赢了这场战争”。

面对希特勒最近提出的要求,马萨里克通知英国,捷克将会对德开战,无论获胜的希望多么渺茫也绝不投降。处于围困之中仍摇摆不定的英法同盟最终决定派霍勒斯·威尔逊爵士去见希特勒,督促其实施已达成的伯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条款。如果此举失败,英法将和捷克斯洛伐克并肩作战。

罗斯福于9月25日致电各国首脑要求继续谈判。第二天他又追加了一封申报,明确指出一旦战争爆发全世界都将追究德国的责任。希特勒迅速回复道:“总统先生,当你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时……你也应该意识到,德国政府绝不缺乏耐心和达成和平谅解的诚挚愿望。”9月26日晚,希特勒在柏林广场再次当着大批群众做了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广播演讲。罗斯福在给玛格丽特·苏克雷的信中说道:“你听到今天希特勒的叫嚣,看到他的表演以及对听众的影响了吗?他们没有喝彩——而是发出了像动物一样的叫声。”

威尔逊于27日到达希特勒的官邸。一提到捷克,希特勒便立刻大发雷霆,以至于威尔逊都来不及递上最后通牒。威尔逊还没来得及张嘴,任务就已经失败了。

但是希特勒开始注意到比结结巴巴的英国特使更有说服力的因素。罗斯福一直命萨默·吉尔斯等人向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汉斯·迪克霍夫施压。迪克霍夫向希特勒进言,如果英国也卷入捷克的战争,“美国将会把全部砝码加到英国的天平一端”。海军总司令雷德也警告希特勒,以德国的海军实力根本无法与英美抗衡,甚至还不及法国和意大利。德军参谋部的代表也小心翼翼地表达了需要更多时间准备与强敌对抗的希望。这些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相对平和的方法。张伯伦的想法更令人费解。9月25日,他告诉内阁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希特勒施加了个人影响”。

1938年9月27日晚,希特勒给张伯伦发了一封相对礼貌的信函。张伯伦当天下午刚刚对全世界做了一次演说。英国首相说:“多么可怕,多么荒唐,多么不可思议,我们竟然要为了我们一无所知的遥远国家之间的争吵而挖战壕、戴防毒面具……如果我们必须打仗,那也得为了比这更大的事。”如果有人“相信有国家想借由武力统治世界,我相信这必将遭到反对……但是战争是个可怕的东西,在卷入战争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这的确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罗斯福让他的所有大使向驻在国政府寻求支持,以用于还在进行着的危机四伏的谈判。他还致电墨索里尼,后者被认为(据他本人声称)对希特勒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英国大使林赛认为,罗斯福想通过这种方法让议题得到解决,总统恐怕注定要“失望”了。总统正在玩一个幼稚的游戏,企图鼓励一些胆小鬼帮忙,但又不给任何实际的好处。

1938年9月28日是英国国会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日子之一。首相决定,向全世界广播对议会所做报告的内容。首相的报告于下午3点开始,他将由一系列历史事件一直讲到最近的时局。他刚讲完前一天晚上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发了一封电报,希特勒上午的回电就到了。卡多根将其概括了一下,写了张条子递了上去。接下来这个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停顿之一持续了将近5分钟。张伯伦看了卡多根的条子,下议院的议员们一片肃静,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

作为对张伯伦和罗斯福的回应,墨索里尼打电话给他在柏林的大使,让他通知希特勒安排会面,并说他(墨索里尼)“被请来调解苏台德问题。分歧其实很小。告诉总理阁下……我将会站在他身后。他必须做出决定。告诉他我希望他接受建议”。希特勒答复表示接受了意大利领导人的建议,接着就致电邀请张伯伦和达拉第前往慕尼黑。而这正是打断张伯伦议会讲话的条子的内容。

哈罗德·尼科尔森写道:张伯伦的“整个脸色,整个身体都好像变了……所有焦急和消沉似乎瞬间被一扫而光;他又欢欣鼓舞了起来,一下子仿佛年轻了10岁”。最后张伯伦说:“希特勒先生刚刚同意了将军事行动推迟24小时,并将与我、墨索里尼先生、达拉第先生在慕尼黑的会议上会面。”一阵沉寂之后,连日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几分钟之内那难以忍受的紧张气氛立刻化为欣喜若狂。只有温斯顿·丘吉尔,走进议院时“带着一脸即将发生历史悲剧的神情”,离开时也没有祝贺和赞扬张伯伦。丘吉尔说:“政府不得不在耻辱和战争之间做出选择。他们选择了耻辱,从而必将得到战争。”

像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一样,罗斯福也松了口气,但同时也质疑着这种和平能持续多久。而罗斯福的其他助手的兴奋之情却溢于言表。布利特大使致电说:“我真希望能到白宫,在您的脑门上深情地吻你一下。”罗斯福总统却远没有这么高兴,而且不明白这位大使缘何如此激动。

和通常一样,故事的结局总不会一帆风顺地向已知的方向发展。会议进行了16个小时,连议程都没有达成。希特勒虽然是大会主席,但对于会议没有任何计划,他只是要求别人让步,进而提出更多的要求。最终结果和在德国与英国首相会面时并无多大变化,之前10天的煎熬实在没有必要。捷克将从10月1日至10日分5步从苏台德地区撤退,具体的边界将由一个国际委员会制定。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以及他们人数众多、衣冠楚楚的随从会议一结束就离开了,只留下张伯伦和达拉第来通知捷克人他们伟大祖国的悲惨命运。从头至尾无人过问捷克人的意见,他们只需要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

罗斯福了解发生的一切。他让肯尼迪给张伯伦带个口信,并严禁肯尼迪向首相提交任何书面信件,除非明确标注为私人信件或声明与美国总统及政府无关。他还不准肯尼迪透露任何美国关于慕尼黑决议的官方对策。罗斯福的口信是这样的:“我和您一样希望并相信,现在正是多年来在正义和法律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新秩序的最佳时机。”罗斯福仍然如履薄冰,但已日渐成为一个成熟而灵活的政客。

张伯伦一夜都没有睡好,于9月30日将近中午时与希特勒在其寓所私下会了面。

条约顺利签订。张伯伦和属下愉快地共进午餐之后即启程返回了伦敦,在机场面对狂热的欢迎人群时手中还挥动着这张纸。归来的张伯伦受到白金汉宫的召见,接受了乔治六世国王的祝贺。回到唐宁街之后他应要求发表演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首相从德国回到唐宁街,光荣地给国人带来了和平。我相信现在已经进入和平时期了。”

张伯伦最大的错误就是过分吹嘘了慕尼黑协定。苏台德人有权选择做德国人,英法不能为此而加入战争,但根据一个渐进的计划,捷克斯洛伐克可以保留边境上的防御工事,这倒可以使英法师出有名。

英法与苏联的关系亟待一个条约来确定。然而,张伯伦显然更倾向于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的希特勒,此时毫无威胁可言的斯大林就被抛到了一边。张伯伦将斯大林留给了希特勒,为了保护自己抛弃了他的巴尔干伙伴,并且大力协助德国摧毁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坚强勇猛的民主主义盟国。

比起加强与罗斯福的关系,张伯伦显然对安抚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更感兴趣。而一些更有先见之明的人,比如丘吉尔和艾登,则已经预见到英国的将来还得多靠罗斯福。罗斯福宽容了张伯伦可能带来恶劣后果的对姑息绥靖的错误估计,容忍了他的冷落怠慢、盛气凌人。他期待着在即将到来的更紧迫的时期内,与英国更强有力的领袖共同合作。

罗斯福开始像美国已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一样部署一切。和其他大国不同,美国不会与任何对他的安全有潜在致命威胁的力量共存,他有能力也觉得有必要消除这些威胁。

如果张伯伦没有极力鼓吹他是如何忠于国家利益,并信誓旦旦会将一切做得尽善尽美,但引起了危机后又放任不管,他的垮台恐怕还不至于那么迅速且无人惋惜。

在华盛顿,有人认为罗斯福对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也有功劳,但很快就不再提了。罗斯福可一点也不想要这样的“功劳”,他只希望别人不要拿这件事来戳他的脊梁骨就行了,他在国内的政敌一定乐于以此来指责他对和平事业缺乏热情。

图8-1美军在二战是使用的战斗机罗斯福行事一向让人捉摸不透,但需要表明立场的时候,他则会无比坚定。从他的信件和谈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他认为慕尼黑会议的成功是不可靠的,战争不可避免,最终美国也可能被卷入欧洲的战争。如果他对于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心及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恐惧成为现实,他设想美国加入战争的最好的情况就是:尽可能地推迟,战前准备充分,并争取舆论的一致同意。

丘吉尔和下议院张伯伦的一群吹鼓手进行了辩论,丘吉尔说出了一些关于慕尼黑事件的“最值得纪念的箴言”。丘吉尔发表了其职业生涯中最伟大的一次演讲,他无视那些政府支持者的嘲笑声,这样说道:“我们已经取得了一次彻底的胜利……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结束……这只是我们今后年复一年将要尝到的苦酒的第一口。除非我们能重整旗鼓,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为了自由而战。”

丘吉尔比以前更被英国的政府精英们孤立了。但是罗斯福却对他的话饶有兴趣,他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位英国领导人,能够与之结成一个神圣同盟,共同对抗野心家阿道夫·希特勒。

英国究竟该何去何从开始备受关注——是同美国结盟,即使处于从属的位置,还是急功近利地与希特勒讨价还价?最终丘吉尔克服了对美国的不满情绪。1939年1月,罗斯福对一群参议员说,希特勒是个受“偏执狂”和“圣女贞德情结”困扰的“野人”……自认为是“恺撒和耶稣转世”,而实际上却是个“疯子”。在这种情形下,丘吉尔和罗斯福携手合作的可能在慕尼黑会议之后越来越明朗。

慕尼黑会议后的一段时期,虽然有一些和平主义人士表示担忧,罗斯福经过国会同意,还是把军备用品的订单放到了首位。最初的订单金额就高达5亿美元,主要用于购买新型战斗机和军舰。

罗斯福接见了法国银行家让·莫内,并且接受了这位远见卓识的银行家在加拿大建立大型飞机制造厂来供应法国空军需要的建议。也就是说,将在美国制造的飞机零部件运到加拿大完成组装,然后再由海上运往法国。

罗斯福的一战老友阿瑟·默里爵士lO月21日来到白宫。罗斯福让他将一封详尽、绝对私人的信件带给张伯伦和空军总司令金斯利·伍德。罗斯福希望张伯伦明白,三周前的慕尼黑协定在与独裁者的战争中起不了什么预防性作用,英国需要“美国的工业资源”,而从某种程度上,“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能够做到这一点”。

同类推荐
  • 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1卷)

    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1卷)

    本书共写第一至第十二代张天师的生平情况。作为开创道教的老祖张陵天师,作者着墨最多,占全书近一半篇幅,对张陵在道教史上的文化历史地位,及其所开创的正一道派于中国宗教文化史的影响均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四光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李四光》由王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四光》记述了李四光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妃嫔浮华录

    妃嫔浮华录

    本书分为一代贤后、误国妖妃、真情皇后、薄命红颜四部分。贤明的皇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眉善目很善良的样子,但在宫廷斗争里,.绝对不是善良可以立足的。虽说善良是种美德,但有时它也不能成为一种武器,给你带来更高的生存筹码。在竞争中,必然奢有许多规则要跳出“善良”的约束以适当的“心计”来赢得你的地位。活在当下的我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也都是如此,要见机行事的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站的准备。要训练自己有男儿的气魄,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一切。
热门推荐
  • 刻纹师与食血少女

    刻纹师与食血少女

    一个年轻的刻纹师与一个神秘少女间,注定不平凡的故事……
  • 清穿之四福晋日记

    清穿之四福晋日记

    手持《时光旅行者的日记》,她回溯时光,成为乌拉那拉·玉龄。一手日记,一手四爷,用不了多久,她就会升职加薪,出任皇后,迎娶四爷,走向人生巅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农家王妃

    穿越之农家王妃

    穿越一场平平淡淡种田?养娃?不过好像自从捡到??一个人后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
  • 甲符兵庸传

    甲符兵庸传

    太锡年间,陶木兵俑随葬逐渐出现于诸侯王陵中,以代替残忍的人殉。其中工匠李思明所雕刻的陶木兵俑备受推崇。后人在其生前撰写手记《千符俑谈》中开始深究符纸秘术。流传中逐渐把一类符箓咒术统称为“甲符”,取其上等首位之意。使用甲符上乘者,内行里则互称“兵庸”一名。带着这一封“丧人信”,他决心下山踏上征途……
  • 河南程氏遗书

    河南程氏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世界缺你不可

    我的世界缺你不可

    【就像蓝天离不开阳光,湛蓝离不开姜烁,我的世界缺你不可】【你这句话说的也太骄傲了吧】【你是我骄傲的资本】
  • 倾国之后:夫君哪里逃

    倾国之后:夫君哪里逃

    二十一世纪大龄网络作家苏澜月,就因为吃了一根过期的火腿肠,居然华丽丽的穿越了!好吧,面对现实,她苏澜月还是逆流而上!修炼上古武学、熟知神秘医技、收养万兽之神、苦练幻影阵法……可是,这不要脸的皇上是怎么回事?一言不合就求亲亲要抱抱,她苏澜月吃不消啊。。。苏澜月:你怎么老是缠着我?某皇上:睡都睡过了,你还想逃么?
  • 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