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墨家学派。这一学派的学说,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还是中华民族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它批判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提出了“非攻”的思想,认为这些战争一类是非正义战争,称为“攻”,一类是正义战争,称为“诛”。他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侵略和掠夺。为了制止非正义战争,他曾经不断奔走呼号,到处劝阻。一次,当他听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就不辞辛劳,步行千里,去楚国劝楚王退兵。
见到楚王后,墨翟就提出一种怪现象请楚王回答。他说: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想去窃取邻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服不穿,想去窃取邻人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粮肉不吃,想去窃取邻人的糟糠恶食——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必然是盗窃成性的人。”接下去墨翟就很不客气地指出,楚王去攻打宋国是以大凌小,以强欺弱,就像那个盗窃成性的盗贼一样,也是去窃取邻国的破车、粗衣、恶食,属于不义的行为。楚王无言以对。但侍立在楚王一侧的宰相却说:“宋国的几个王侯,经常去掠夺别国百姓钱财,不应该讨伐吗?”墨翟把这种讨伐之战,作了一个比喻,他说:
“假如有一种药,一万个人吃了,只治好了四五个人的病,而其余的人都受了害,那么,这种药对人民就是无益而有害的。这种不义之战,获利的只是荆吴之王、齐晋之君,遭殃的却是广大的平民百姓。”
楚王和宰相,都被墨翟的道义所折服,于是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
在使用明喻时要注意下面几个要点:
1.表现新颖,富有新意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再这样形容的是蠢材。”这话说得虽然有些过分,但追求新奇确实是人的固有心理。
比喻的运用,应翻空出新、翻空出奇。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运用“比喻”的典范,无论是演讲、作报告,还是日常交谈,他都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说小资产者发财心切,就说他们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他号召中国人民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就说人民应该起来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他谴责蒋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就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不栽树,不浇水,却要摘桃子”;他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来讲调查研究;他用霸王别姬的典故来陈说官僚主义的危害;他以“洗脸”、“照镜子”的日常事例来阐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他在革命胜利后提醒共产党人要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他称赞青年一代“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分析世界形势则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毛泽东不但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还善于在具象性表达的基础上加以画龙点睛式的理性归纳或概括。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很好地学习。
2.对“明喻”的运用必须“切合”表达目的,“切合”述说内容,要“切人、切事、切情、切景、切意”,不能为比喻而比喻
不切合说辩内容和表达目的的比喻,再好也等于白说。
二、暗喻,是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联接的比喻
这种方法由于富有隐含性,使用效率更高。
据传,庄子曾一度做过管漆圆的小吏,后来,厌弃官场,轻视高官厚禄,看破红尘,参透人生,于是游戏人间。他虽然过着“困穷织屦,槁项黄馘”的生活,但只图逍遥自在。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便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来民间寻访,想聘他为相。
一天,衣衫褴褛的庄周,正坐在柳下垂钓。阳光下,濮水泛着银波缓缓向前流去,垂柳婆娑,倒映在流淌的江水中相映成趣。庄周悠哉游哉,对身后走过来的两个峨冠博带的人物,一点也没有觉察。
“对不起,打搅您了,老夫子。我俩是楚威王的钦差,奉命前来恭请您进宫总揆国务。”说完拿出重金。
来人的话和千金重礼丝毫没有引起庄周的重视。他手执钓竿,头也不回,漫不经心地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卿相是尊贵的职位。但听说楚王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毕恭毕敬地将其尸骨藏在盖有丝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乌龟是愿意丢下遗骨取贵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尾游弋?”
“当然愿意在泥水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喽!”
庄周接着说:“既然如此,就请二位回宫去吧!”
庄子拒绝做官,并不明说,而是巧用暗喻,表明他要像栖息在泥水中的龟那样逍遥地度过残生。
暗喻字面上不说是在打比方,而是当作实有其事来表现。说辩中的“暗喻术”,则是在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服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始终不出现,把联想的余地留给对方,把埋在腹中之语,由对方去领悟。
宋高宗赵构,一向不注重人才,不爱惜人才,岳飞对此早想劝谏,只是没有机会。一天,岳飞从抗金前线回到都城建康,面见宋高宗,谈话间,高宗问岳飞:“你最近得到好马了吗?”岳飞见高宗问马,于是借题发挥:
“臣以前倒是有两匹好马,每天能吃料豆数斗,饮泉一斛,食量比一般的马要大几倍。而且对食物很挑剔,稍微不洁净就不吃。这两匹马虽然消耗多,但是本事远远高于常马。我早晨策马出发,那马跑得倒不算快,但后来速度越来越快,等到跑到百十里,就如同风一般。即便到了中午,那马仍有后劲,自中午到傍晚,仍能跑二百里。到达目的地后,卸下鞍甲,这两匹马不喘息,连汗都不出。这样的良马是致远之才,真可托以重任啊!”
岳飞讲的是自己心爱的马,但是高宗听得明白,岳飞的话寓意精深,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岳飞接着说下去:
“非常不幸,我的这两匹马先后都死了。目前我所乘的这匹马,倒是好伺侯,给什么草料都吃,水脏了也能喝,待跑起路来,开始逞能,还没等我坐稳,便迅跑起来;但是没跑上百里就没劲了,又喘大气又出汗。这种劣马,消耗虽少,容易满足,但是爱逞能,没后劲,真是个驽钝之才啊!”
言者有心,听者留意。高宗领悟出岳飞明里说马,暗里谏劝他爱惜和珍视人才。高宗连连夸赞说:“你讲得好极了,此所谓‘正取而大受也’。”
三、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说的比喻。“借喻术”是“比喻术”之精华,战国时期庄子借喻讥讽监河侯,就充分显示了借喻在说辩中的神奇威力。
庄子一生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周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万般无奈,他只好放下手里的书,拎着口袋到朋友监河侯那儿去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好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周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不,我正要进城收租金呢,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呢。等你回来,我一家人还不早饿死了吗?庄周知道监河侯特别爱听新奇事儿,便对他说:“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监河侯说:“什么事,快说说。”
庄周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半道上听见有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看见人。原来是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叫呢。它说:‘我是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这么办,你再坚持坚持,等我去找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去了,你看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说:‘我现在已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就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鱼干堆上去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知道庄子是在借喻讽他,满脸通红。他连声向庄子道歉,并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口袋粮食。
这里,巧用借喻,把自己的处境很好地传达给了朋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运用时要注意:所取喻例虽不必真实,但必须通俗明白,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比两事物虽然相异,但两者必须自然相通,不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体现着辩者对辩论内容的表达能力,所以具备并不断提高语言技巧,是争取辩论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排比在辩论中的运用能增强辩论的气势,能更好地烘托现场的气氛。
用排比来增强语势
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排比的雄辩力量。
’99第五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关于“统考制度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的辩论中,反方北京理工大学队二辩有这么一段辩词:
选拔创新人才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创新,什么是人才,对方辩友对此始终没有解释清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创新是发现、发明和发展,创新是超越、超拔和超群。杨致远的“雅虎”奇想,吴士宏的不屈不挠,张艺谋的独树一帜,柳传志的联想王国,都向人们展示了创新人才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他们个性鲜明,富于批判精神,敢为天下先。所以,我们说,这种创新人才是十分宝贵和稀少的,他们是人才中的人才。
这段辩词既有词组排比,又有句子排比,不长的一段话共运用了四组排比,气势充沛,生动感人,雄辩地论证了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人才。
把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连续排列使用,就是排比句。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内容严谨整饬,气势流畅贯通,感情深厚饱满。
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中严厉批驳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时,这样写道: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先生连续用三个句式相似的“不惊诧”,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国民党政府的恶意诽谤。这种逼人的气势与严密有力的说理,是与恰当运用排比句分不开的。
用排比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地表达相关或相连的内容的一种句式。运用排比可收到言语规整、语气协调、感情贯通、表达流畅的修辞效果。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排比,有利于形成一种势如破竹、排山倒海的气势。
论辩中运用排比,可以全方位地展示不同的情感。
抗战初期,在举国上下强烈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进行抗日的形势下,陈毅同志代表共产党在赣州同国民党46师政治部主任谈判。谈判中,这个政治部主任狂妄叫嚣:“无所谓国共合作,这种说法英美不习惯。”对此,陈毅同志怒不可遏,声色俱厉地回应:
“你究竟代表谁?代表英美吗?你若是代表英美,你就没有资格同我谈判!我们的队伍要下山,你挡不住!进赣州,你挡不住!中国有共产党,英美也挡不住!形势变了,你们的脑袋也得变!”
陈毅同志这里连用三个“挡不住”,排比构句,气势磅礴,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展示了非凡的雄辩才能。
下面是’95“长虹杯”大学生辩论赛第七场的一段辩词,它是反方北京大学队四辩就辩题“效率必然牺牲平等”的总结陈词的结尾部分:
“……当然,毋庸讳言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当南方的有些官商利用权钱交易,在炒楼花中牟取暴利时,在东北平原农民们辛苦耕作了一年只换来张张白条时,当大富豪酒家的大款们仍然在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时,在吉林省靖宇县的贫困山区里,孩子们仍然是求学无门,想学无处,升学艰难,这样的不平等明明是损害了效率,明明是为效率所否定,明明是为效率所消除。但是在效率必然要牺牲平等的口号下,都往往被看成是理所当然。难道效率就不能给母亲一个平等工作的机会?难道效率就要让中国的女工在外资企业备受歧视、侮辱?难道效率就要叫那些孩子也要分高低贵贱!难道效率就要在国家利益的丧失中让官商暴富,让官倒猖獗?不,对方辩友,我们没有权利用来为他们开脱,我们也没有理由让效率去蒙受冤屈。因为在所谓难免必然的背后却掩盖着这样一个真理,因为这样的不平等本是可以避免的,可以消除的,而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终将得到改变。我知道这是一个追求效率、追求金钱的年代,但是我也同样知道,在这样的时候更应该举起平等公正的大旗。我相信在我们中间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年代,但是我更相信,当21世纪的曙光照亮我们的窗檩,在普通人们的心中却永远有着对平等和正义的呼唤。不是一切的呼唤都必然没有回响,不是一切的损失都必然无法补偿,不是一切的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也不是一切的梦想都甘愿折断翅膀。希望,并且为之而斗争,起码这一切担在我们的肩上。谢谢。”
这段辩词中多处运用排比,势如破竹,铿铿锵锵,声威夺人,其雄辩气势是如此强烈。
排比的结构有短语排比、句子排比等,排比句常用相同的词语作提契语,统辖排比的几项,使语句联系更紧密、语意贯通、语势更强劲。在论辩中,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驳斥,可以给论敌以连峰叠浪的沉重打击,使其还手不及。
下面是李大钊在《现代青年活动方向》一文中的一段辩词:
“……我们睁开眼看……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们,果真都是她们自己愿做这样丑贱的事情么?卖笑果真是她们的幸福么?她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她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她们去作辱身的贱业么?那些监狱里的囚犯们,果真都是他们自己愿作罪恶的事么?他们做的犯法的事,果真是罪恶么?他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他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他们陷于罪恶或是受了冤枉么?再看巷里街头老幼男女的乞丐们,冻馁的颤抖在一堆,一种求爷叫奶的声音,最是可怜,一种秽垢惰丧的神气,最是伤心,他们果真愿作这可耻的态度丝毫不觉羞耻么?他们堕落到这个样子,果真都因为他们是天生的废材么?他们就没有一段苦情不平,为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么?他们的背后,果真没有什么东西逼他们不得不如此么……”
为了劝导青年正视黑暗社会,李大钊同志在上面这段辩词中,连续用了九个“果真……”以排比的句式、锐利的语言,建构起淋漓酣畅、势如破竹的凌厉气势,深刻而又清晰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