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200000016

第16章 西藏民族团结考察报告(6)

当时的军队很朴素,很艰苦。因为公路还未通,运输上不来。吃什么东西呢,代食粉,有些资本家弄的代食粉不熟,有的还有细菌,有的人吃了拉肚子,有的人拉肚子竟拉死了。后来运输上来就好了,这是1951年的事。1950年的下半年也是这样,我当时没到拉萨。我去了昌都丁青军分区也叫18军丁青办事处,后来改为丁青中心县委,管18县。那个时候,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荒种地,1952年1953年都是这样的。白菜萝卜个头都很大。历史上从未种过这些。因为一般农牧民不吃菜,生活很简单,每天吃些糌粑也就了事了。当时统计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六七十岁的人很少。

那么那个时候,军民亲如一家。当然坏人还是存在的,谣言也是有的,但是整个社会是安静和谐的。1959年平叛以后,1959年下半年至1960年开始民主改革,农牧民热情非常高涨,在布达拉宫前面广场上烧地契,成山成堆地烧,里面还有卖人买人的字据。

当时的军队训练有序,完全按中央的要求办事,所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都与群众的关系不错。”

张宗显采访原西藏文联副主席阿旺克村先生时,他也对解放军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充满感激之情。下面是访谈录。

张:您是我们的老主席和舞蹈家,退休后仍从事国家教委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审查工作。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取得那么多成就的。

阿:我的父亲是日喀则人,母亲是西藏仁布县人,我出生于拉萨。我十二三岁时还未上学。解放西藏的解放军到拉萨后,我认识了一位放马的解放军叔叔,他每天都教我认两个字,可我总是学不像。他索性到我家,做通了我们的思想工作,让我上学。还让我们出具了一份他们同意孩子上学文书,并在上面签了名,这才放放心心地把我送到当时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藏族学校,以防当时别有用心的人说我是没经家人同意,被骗去上学的。我的汉语基础就是在这里打好的。从此,我与汉族开始了广泛的接触。当时年幼,没记住那位解放军的名字,但是我这一生都在感念着他,直到今日我总认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使我走出了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步:上了学,识了字,逐步掌握了一些汉文化基础。对我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53年,我作为西藏参观团歌舞团的一员去祖国内地参观演出。我们从拉萨骑马到四川甘孜州,从甘孜乘汽车到成都,以后我们乘火车到了北京。我们在北京火车站受到了亲爱的周总理亲自接站,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我们在怀仁堂给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以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周总理带我们到毛主席的餐厅里吃饭,并一一向我们介绍了毛主席爱吃什么菜肴及味口,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浑身热乎乎的,好像有股使不完的劲儿。周总理安排我们到当时的祖国各地参观,我们从北京到天津,然后到南京、上海、兰州、银川,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地参观、演出完后与兄弟民族结下深厚感情,离开时不得不挥泪而别,那情景如同昨日,时时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那时我就觉得祖国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一样亲,亲如一家。至今思来,仍然如初。

那次在全国各地的参观演出结束后回到北京,周总理又在怀仁堂亲切地接见了我们。饭后摸着我的头问我想家不,当他得知我们想留下来学习时,高兴地把我们安排到了中央歌舞团。那里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有,我们一起生活、学习,使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从那时起,我身上就没了民族隔阂,我觉得大家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大家一样亲。更让我兴奋的是1954年国庆节,我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观礼,与祖国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国庆五周年良宵,当时我的年龄还未到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受到了这么高的荣誉,能不激动吗!不用说,以后我是多么热爱中国共产党了,我的心与祖国和人民贴得多么紧了,把党和人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1958年巴塘、里塘地区发生叛乱,我们就赶到那里工作,接着又到西藏工作。1959年的武装叛乱平息以后,我被分到地方上开始了我的舞蹈生涯,一直到退休。现在还搞舞蹈研究工作,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审查工作仍在进行。

2.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使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西藏社会局势日益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西藏的民族团结的主要原因,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更好地根据西藏的实际制定帮助西藏加快发展的政策,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中央先后4次召开专门会议并动员全国支援西藏,这在全国是惟一的,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对西藏的关怀,也体现了国家在短期内改变西藏社会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确保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在西藏的实现,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从而为西藏在国家的特殊支持和帮助下根据本地民族特色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旧西藏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工业。1950年,整个西藏只有一个简陋的铸币厂,仅有的一座125千瓦的水电站断续发电,整个西藏的工人总共才120人左右。迄今已经建立起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到2000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482家,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7.21亿元。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61亿千瓦时,与和平解放前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结束了旧西藏连一条公路都没有的历史。现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为骨架,包括15条干线公路、375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总里程达到2.2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80%以上的乡通上了公路。现已拥有拉萨贡嘎、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北京、成都、重庆、西安、西宁、上海、云南迪庆、昆明、香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建成了总长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目前承担着西藏80%以上的油料运输。青藏铁路已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西藏就要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区,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2000年,西藏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4亿元,业务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79倍和1086倍,二十多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6%和24.3%。2000年底,西藏全区固定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7.02万门,用户装机11.11万部;移动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2.3万门,用户达到7.23万户;互联网站9家,互联网用户4513户。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居于首位。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包括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得到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00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6.3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22万吨,牲畜存栏数为2266万头(只),基本实现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旧西藏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缺乏城市发展的动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不过3万多人,其他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也都不过是几千人的较大村落而已,算不上城市。即使是拉萨,也不具备健全的城市运行体系,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城市功能低下。如今,西藏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到2000年,西藏有建制市2个,县、区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人口49.11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47平方公里。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治安、社区服务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市容市貌、环境保护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0.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4.4%,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已经在西藏形成。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已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200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9.83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人数14.89万人;旅游直接收入7.8亿元,间接收入29.8亿元,分别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6%和25.38%。50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46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比1990年翻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余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50年前的99%下降到30.9%,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至23.2%和45.9%。在实施开发项目过程中,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改良草场、改造中低产田和大面积成片植树造林,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政府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西藏正在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投资227亿元、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使西藏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和改善。

在支援西藏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的数万名内地援藏干部为西藏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根据卫生部门调查,汉族干部在西藏10~15年,患肺气肿病高达30%;患肺动脉凸出者为15.6%;患高血压和心脏病者,在拉萨的为20%,在那曲的为54.2%。很多人因此而染病在身,甚至英年早逝。不仅如此,内地援藏干部的家庭和正常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人在西藏工作与家属长期分居的达50%。一家分几处,负担重,或夫妻都在西藏,子女在内地分托几处,或夫妻在西藏,内地无家可归的达48.1%(转引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云:《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西藏政策的若干问题》,打印稿),孔繁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采取特殊政策发展西藏的民族教育,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深受西藏人民的拥护。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庙垄断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到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西藏不仅有了自己的硕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从八十年代中期起,中央政府还拨出专款,在内地一些省市创办西藏初中班,在北京、天津、成都各建一所西藏中学,供部分西藏中学生到内地学习。到内地学习的西藏学生的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等经常性费用支出均由国家承担。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中央政府累计拨出基建专款7300万元,各有关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亿多元;中央政府每年拨出600万元,有关省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在内地的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985年至2000年,内地各级各类西藏班(校)共招收西藏学生22754人,已有数千名大、中专毕业生返回西藏参加当地的建设。目前有1万多名西藏学生在内地20多个省市100多所学校学习。

目前,到内地西藏中学或西藏班上学已成为一种时尚,举办内地西藏中学(班)已经成为进一步促进藏汉民族团结的一种新的推动力。

在内地援藏的省份中,广东、福建两省是比较突出的。下面是它们援助林芝地区的情况。

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地区情况

1995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把林芝地区作为广东的一个地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省委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立专门的援藏基金,由省主要领导任组长。

同类推荐
  • 为了逝去的青春

    为了逝去的青春

    闵凡利著的《为了逝去的青春/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中这些散文作品情感饱满,视角独特,想像开阔,内涵深邃。在这些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和描述绵细而稠密,对情绪的挥洒和开拓激烈而诗意。每一篇作品不光有着音乐的亲和力,而且还有着文学的高倍纯度。
  • 去日苦多

    去日苦多

    一本译余随笔,手持杯中物,看闲云飘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得;如世外高人般的的仙风道骨全部跃然纸上。唯有大师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享受。
  •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他还一直爱不释手,直至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在病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时常很有兴致地和身边的同志谈论和评说。本书重点将讲述了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批注、评论和轶闻趣事,不但让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而且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智慧。
  •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作者是伟人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一位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条理明畅,颇具特色。收入这部《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的55篇散文,总计近14万字,反映了作家厚积薄发的创作状态。这是他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
  • 你如热雪,从未妥协

    你如热雪,从未妥协

    我们一起牵手,手持爱与热情,和未来相遇!没有穿不透云层的阳光,没有无法到来的以后。世间所有的遇见,都值得珍藏。献给那些正用这份单薄的青春,触摸世界的你们!
热门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天尊下凡

    天尊下凡

    神界第一人,曾经无敌于天下的最强天尊,突遭背叛,一夕之间,坠落凡尘。不过虎落平阳终是虎。龙游浅滩仍是龙。一段史无前例,无可阻挡的痛快复仇之路。史上最强装逼指南,稳定更新,绝不太监,爱看不看。ps:灵感源自《一拳超人》,但是故事内容是一个完全不同全新世界,总之一句话:开心就好咯。。。
  • 心本善良

    心本善良

    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直遵循规矩,运用规矩,却因规矩失去心之所向。心本善良,却因善良而软弱,决定打破常规!变强!变强!热血沸腾!燃爆鸡皮疙瘩。。。。
  • 寐长生

    寐长生

    古圣人有云:“人行大道,是为道士;前头烈阳,是为大道。身后回头之路,是为纠结红尘。路边花卉艳果,是为诸般情欲;绝顶无路之山崖,一览天地之芥小,是为悟道。”“前已无路,唯有苍天。何如?”“天本无主,掌者大道。数有五十,遁一为变”“既如此,以遁一为阶,掌天成道而已。”此为修道者。PS:本书偏黑。主角反派。认识我的知道我的主题风格,不好这口勿入。PS:本书主旨在于描写本人心目中原汁原味的修道历程。其大量有违如今仙侠套路规矩的设定。望海涵。最后PS:起点你以为我认输了吗?老子寐长生又回来啦!
  • 重生嫁御医

    重生嫁御医

    前世,穿越而来的方葉将宋佳怡胜得体无完肤,后位,孩子,丈夫,一切的一切都输了出去;今生,重生的宋佳怡不愿入宫,专心爱着前世护着自己的御医,只为不再输掉这世。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武图君主

    武图君主

    痴情三年,不问武图。却换来的无情嘲笑。心已死,空悲凉。他毅然踏上武图一道,这次不成天地君主,便泯然众人。觉醒八荒灭生图,成天地主宰。与日月争辉,战天下诸神。天下江山在我手,绝世美女全都有。
  • 纨绔邪妃

    纨绔邪妃

    一朝穿越,凤眸微睁,她是北慕家废物二小姐。一脚滑落,她从房顶上摔倒在他的面前。一手伸出,他紧捏她的下颌淡然讽刺着。“北慕离落,别以为你是本王的王妃,做的一些事,本王就不敢杀你。”“帅哥,你是谁啊?”“北慕离落,在本王面前,别玩小心思,本王…对你没兴趣。”“'哈哈哈我懂,对女人没兴趣那不就是搞基咯。”北慕离落一脸自知明白的表情,而一旁的某爷恨不得一巴掌拍死北慕离落……
  • 夏季恋爱,秋季思恋

    夏季恋爱,秋季思恋

    这是一个女孩,为了描绘自己年少青春的爱恋所写的故事,我不想让这个故事消失,他们的故事里的身份远远不及书里,可做到了爱,只爱一次。
  • 妖之惑乱

    妖之惑乱

    位临大陆,强者如云,神,妖,魔,冥四族鼎立,妖族却发生了叛乱,妖主半夏与叛徒大战。被其暗伤妖主力量被封,被传送到另一片大陆,陆临大陆这个无修真,无魔法的大陆迎来了带着仇恨的他,朝廷上叫板皇帝,江湖上号召群雄,桃花漫天飞舞,看妖主半夏如何祸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