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融合过程的方法很多,就如同将个人置身于各种行业的领导地位,每一位领袖各有自己协调追随者的思想方法。有人使用强迫的方法,有人使用说服的方法,有人使用惩罚或奖赏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某一团体中的个人思想,使他们全部融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思想。不必深入政治、商业或财务中研究,就能找出各自的领导在把个人思想融合成为一个集体思想的过程中,所想达到的目的和使用的技巧。
不过,真正伟大的领袖天生都拥有一种具有特性的思想,可以吸引其他思想。拿破仑·波拿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他拥有这种磁铁式的思想,能够把他所接触的任何人的思想全部吸引过来。拿破仑手下的士兵能够为他慷慨牺牲,毫不畏缩,就是受到了他个性的吸引。
一位明了合作精神的领袖。也许可以同时把任何一个团体的思想融合起来,使这些思想只代表一个集合的思想;当这位领袖一旦离开这个团体。这个融合的集体思想立即分裂崩溃。最成功的人寿保险销售组织或其他销售团体每周集合一次,或一次以上,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把所有的个别思想融合成一个智囊团,这种智囊团在一段时期内,可以不断激励个人的思想。
这些团体的领袖们,也许不了解在这些被称作“鼓励会议”的会议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类会议的例行议程,通常是由团队领袖或其他人员发表谈话,有时候还请团体以外的人加入意见,而人们的思想则彼此进行接触,并相互鼓励。
人类的头脑可以比作电池,其电力即将耗尽衰竭时,人们会感到沮丧、泄气、缺乏鼓励。这种感觉谁能避免呢?人类头脑在沮丧的情况下,必须予以充电,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和一个更为充满活力的思想进行接触。伟大的领袖都明了这种“充电”过程的必要性,而且,他们还了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一位领袖和一位追随者的最主要的区别。
不要忘了尝试这项实验。
你无法以进取的精神向其他人谈话,除非你自己培养出强烈要这样做的欲望。你运用自我暗示原则而向其他人提出的每一种说法,都会在你自己的潜意识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管你的说法是真是假,都是如此。
合作与聚合创富
盖茨与爱伦:合作成就微软大业
在1995年7月的《福布斯》杂志上,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被评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个人拥有的资产达到129亿美元。但是你可曾知道,盖茨却是与其好友保罗·爱伦从合伙开始创业的。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盖茨与爱伦开办的合伙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着名的大公司。微软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是合伙企业从弱小到强盛的艰苦创业过程,是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同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创业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弱小的合伙企业如何走向强盛,反映了一个合伙企业准备、开办、发展的全过程,反映了一个合伙企业如何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的过程。
盖茨与爱伦是中学时的同学,虽然爱伦比盖茨高两个年级,但对电脑的共同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在中学的校园里,经常见到他们两人一边喝着可乐,一边嚼着薄饼,面对面地谈得相当热烈。有的同学想加入他们这个圈子,可是对他们的话题听不进去,也无从插嘴,坐不多久就离去了,最终只有他们两人形影不离。他们经常埋头在电脑的控制台上,沉迷于程序字符串成的海洋,如鱼得水。正是这种共同的爱好和志向,为他们今后的合伙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时他们经常合作,为一些公司设计的程序找出错误,也为学校设计电脑排课程序。一般来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共同创业之前,合伙人都应该像盖茨与爱伦这样,尝试着进行一些合作,在合作中考察对方。因为有些人眼高手低,耐心不足,往往是说的比做的好,说的比做的多。与这种人进行一些合作,你就会发现许多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这比你合伙之后才发现问题要好处理,因为这种松散合作的终止,比正式的合伙终止容易得多。
1971年,爱伦中学毕业后考入华盛顿大学攻读电脑专业,虽然与盖茨相隔两地,但是两人仍保持密切的往来。大学的生活平淡无奇,爱伦便向盖茨提议成立一间交通数据公司,专门为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程序。盖茨非常赞同这一构思,两人就着手筹办公司,购买电脑实施创业计划。这是盖茨与爱伦第一次在一起开办公司,合伙创业。
当时的电脑价格太贵,盖茨与爱伦的财力无法承受,惟有另觅途径。爱伦密切关注电脑科技的发展,希望能得到性能新颖、价钱低廉的设备。过不多久,爱伦在电子杂志上看到了一条消息:英特尔公司推出了型号为8088的微处理器,功能相当于旧式大型电脑内的中央处理装置,但是体积要小得多。他大喜过望,打算在8088微处理器上运用BASIC语言设计程序,但是盖茨估计8088的速度还是太慢,不足以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不同意这样做。这时,两人的分歧产生了。
合伙企业中,合伙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是合伙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爱伦平时比较注重计算机硬件的研究,觉得这种方法可以试一试。但他并没有仗着自己对硬件有一些研究,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发号施令,或是与盖茨大吵大闹、冷嘲热讽,而是耐心细致地向盖茨作进一步的解释。盖茨很容易跟人相处,对爱伦的见解尽管不赞成,但还是相当尊重。盖茨想,既然老搭档爱伦对于这8088芯片如此执着,也不好再泼他的冷水,那就试试吧,反正没有坏处。就这样,盖茨顺从了爱伦的意愿,合资360美元,买了一个8088微处理器。
合伙人的优势互补或能力的聚合是合伙企业赖以成长的基础,合伙人必须据此进行合理的分工。在交通数据公司里面,根据两人的不同兴趣,盖茨和爱伦实行分工合作。爱伦负责利用华盛顿大学的小型电脑用组合语言编写一个程序,模拟8088的功能,盖茨再在这个作为模拟器的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用来分析交通资料。由于没有经验,盖茨和爱伦花了不少时间去反复探索一些问题,最终还是成功了。产品一出来,他们就到处发信推销自己的第一个劳动成果,做成了几笔生意,从中赚了2万美元。可惜好景不长,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开始免费为各城市提供类似的交通数据分析服务,这样一来,谁还会光顾这家二人公司呢?只好关门。交通数据公司虽然只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盖茨与爱伦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合伙经营,两人在经营中合作得非常愉快,为后来创办微软公司打下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受父母的影响,盖茨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但他仍沉醉于电脑中。后来,爱伦也来到了波士顿。平日的课余时间和周末,他便去学校看望盖茨。他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时候可以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尽管他们多次聚到一起讨论创办自己公司的计划,但研究来、商量去,仍感到时机尚未成熟。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一年多。1974年冬季,爱伦去大学看望盖茨。在穿过广场时见到一个书报亭,他习惯性地走过去,看看有什么最新的电脑杂志。他一向十分关注微处理器的发展,每当有新产品出现时,他总要收集有关资料,研究一番。当他拿起一本《大众电子》杂志时,突然发现一篇封面文章,所刊登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小型电脑工具”,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家名为“密提斯”的小型电脑公司新推出一种叫“奥泰”的微电脑8088型。这篇文章简直把爱伦给迷住了,他立刻买下了这本杂志,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三步并作两步去找盖茨。见到盖茨后,爱伦的第一句话就是:“亲爱的比尔,我们终于可以一圆我们中学时代的电脑梦了,我们终于有机会运用BASIC语言干一番事业了!”奥泰电脑的面市,是盖茨原来根本想像不到的,而今天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盖茨看完文章后,也是激动不已。事不宜迟,说干就干。那天上午,盖茨和爱伦就决定开发“奥泰”电脑的BASIC语言程序。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时的很多电脑公司认为,微电脑至多只是一种电脑发烧友的“玩具”,万万没有想到它对未来电脑业的巨大冲击。随着开发微电脑BASIC语言程序的成功,盖茨和爱伦充分认识到了微电脑对未来电脑市场的冲击力,意识到微电脑可以变成商业上的有用工具,通过它可以创业,可以赚钱。1975年盖茨和爱伦终于作出了决定,合伙创立微软公司。他们的宗旨是:要为各种各样的微电脑开发软件。由于盖茨在BAsIC开发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微软公司中的股份,他占64%,爱伦占36%。
创业之初的微软公司可以说是一间没有资金和物业的公司。公司没有一间正式的办公室,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其公司办公大楼的清洁间为他俩隔出了一间办公室。盖茨一方面要在大学继续攻读学位,另一方面要经营公司,不停地在两地来回奔跑。爱伦则还在另一家公司任职。盖茨与爱伦的合作,密切、和谐,一如既往,中学时代建立的友谊从未出现过瑕疵。公司的决策都由他们两人共同决定,不过工作范围有所不同,盖茨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例如行政、销售方面的活动,而爱伦则负责新软件的开发。爱伦在回忆公司开业初期的工作时说:“一开始,我们的管理风格是松散的。我和比尔都参与每项决策,现在记不清什么事到底是谁决定的了。如果说我们各自的特色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可能就是我注重开发新产品,而比尔对谈判及合同等商务方面的事情更感兴趣,也很内行。”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雇员工、租房子、订合同等等都要努力躬亲,常常工作到深夜。
1976年4月,微软公司来了第一位正式员工麦克·麦唐纳,他是盖茨的中学同学,负责改良8088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程序。第二个正式员工也是盖茨中学的同学。后来,又招收了两位程序设计师。1976年11月,爱伦辞去了在另一公司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微软公司。与此同时,盖茨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退学了。微软公司的发展一帆风顺,在短短的时间内,公司的客户名单中就出现了通用电器公司、安迅公司、德州仪器公司、日本理光公司和美国银行等大企业。
随着微软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的迅速增加,盖茨与爱伦决定微软公司应从松散式的管理向规范式的管理过渡,使微软公司由低级向高级、从松散向规范发展。1980年,对微软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年6月,盖茨在大学的同学帕尔梅进入微软任总裁助理。帕尔梅具有天生的经商才能,他的加入,把盖茨和爱伦从经销琐事中解放出来,这位曾攻读过商业管理硕士学位的高材生很快便让微软公司各项事务系统化起来,走上了有条不紊的运作经营之路。正因为帕尔梅的到来,微软有了新的转机。为了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盖茨让帕尔梅拥有了5%的股权。
与此同时,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号称“蓝色巨人”的大型电脑制造公司——IBM公司向微软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共同进军微电脑市场。IBM不仅要与微软合作开发IBMPC机程序软件,而且还要合作开发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与IBM合作,盖茨和爱伦都主张立足于语言程序设计,但为IBM开发操作系统软件的风险又太大,因为IBM制定了严格的交货期限,万一在期限内交不出货来,在经济上和声誉上微软都将蒙受重大损失。而这时的微软正处于上升时期,绝不能遭受重大失败。当时,微软日本分公司负责人西和彦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与IBM全面合作,他慷慨激昂,高声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在他的气势强压下,盖茨和爱伦不可能再提出清晰的分析,最终和西和彦达成了共识。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个人电脑IBMPC机,并接受了微软公司开发的MS——DOS1.0版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由于IBMPC机的销售量日增,MS-DOS便成为了开发的标准和基础,这是决定性的一步,从而使微软公司成了最大的赢家。1981年,微软公司的收入已增加到1600多万美元。
在此基础上,盖茨和爱伦又把目光盯住了欧洲刚刚兴起的个人电脑市场,希望再建新功。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爱伦在与几个微软的员工在法国巴黎进行一次商业旅行和巴黎市场调查时,突然发高烧,脖子上长了一个小肿块,他急忙返回美国。经过医生几次诊断的结果表明,爱伦有了某种癌变。医生建议,为保命起见,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在治疗期间,爱伦显得对享受人生更感兴趣,于是决定离开微软。盖茨对爱伦的离去十分难过但又难以拒绝。因为只要在微软,这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一天到晚,每个人都得玩命地干。这样,爱伦离开了微软公司,但是他仍然是微软的董事,拥有微软9.6%的股份。
从1975年创业到1981年,微软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相当原始,公司的进出账目全靠人工处理,把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忙得不亦乐乎。盖茨忙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完全顾不上公司内部的管理,税务方面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计算,结果所赚的钱相当部分流入了税务机关。微软公司的内部管理到了不得不改善的地步了。于是,盖茨聘请了原泰克特朗斯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陶恩担任微软公司的总裁。由此,盖茨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
此后,微软公司在盖茨的主持下,继续在电脑软件市场进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2年,微软的市场价值高达219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久负盛名的巨型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自1986年微软股票上市以来,已上涨了12倍,微软的员工几乎都成了超级富豪,盖茨、爱伦和帕尔梅的资产则超过10亿美元。
作为一个白手合伙起步,在短短20年时间内快速发展为世界着名企业的微软公司,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十分长远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香港三剑客:同舟共济创双赢
香港房地产业的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在未涉足地产前,只是香港默默无闻的小商人,三人义结金兰,合股投资,终有所成后又分道扬镳,各执己业,成为香港商界的有名人物。
1958年,香港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房地产逐渐热起来。原先一些没有多少名气的华商,如霍英东、廖宝珊等人涉足房地产,生意愈做愈大,成为财大气粗的新贵。